首页 理论教育 储备在先,后发制人-道中的道

储备在先,后发制人-道中的道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厚积薄发、后发制人还表现为忍耐力,例如下面发生在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身上的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先发制人讲求锐气,而后发制人则要用潜力,先把对方的锐气挫到最低点,把自己的潜力积蓄到最高点,才去战胜对方。后发制人的实例也是举不胜举的。陆逊知道消息后,立即起兵准备攻占荆州。就这样,孙权与吕蒙后发制人,成功占领了荆州,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储备在先,后发制人-道中的道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在以各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大家都在争取,可是人的气度和能力却各不相同,追根究底,还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和学问的储备有深有浅。每个人对自身的完善和积累程度不同。

我们的学问和智慧就像大海一样,有了溪流的汇集,有了深不可测的积淀,才可能有大浪滔天的气势。

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六国,实现了大一统。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除了他个人所具备的卓越才华之外,也离不开秦国前朝奠定下的基础。

其实,在秦始皇以前,秦国的军事力量早已压得倒六国的总和了,而且也陆续兼并了六国的部分区域。例如,秦惠王时期,秦国就收复了魏国占领的河西地,进而占领了魏国的上郡。秦昭王时期又不断占领了河东、南阳等郡。庄襄王时期灭东周,置太原郡。直到后来的商鞅变法等,才使得秦国的实力逐渐增强。

这些积淀式的历程,无形中给秦始皇创造了天时和地利,只等待他这一股东风了。最后,到了秦始皇时期,凭借着胆识和智慧,一举之下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使命。后来有人评价秦始皇时这样说:“嬴政统一六宇,贤于五帝三王也远矣。”说的正是秦始皇的成功,与先帝的积淀分不开的。这就是厚积薄发的一次有力的实证。

所谓“厚积薄发”,首先要完成的就是“厚”字,而“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细水长流,日积月累,等待储备的能量足够强大的时候,才可以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

所以说,无论是个人的成功,还是国家的大业,都不是偶然而得的,皆是需要足够的储备和蓄势的。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厚积薄发、后发制人还表现为忍耐力,例如下面发生在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身上的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次,苏格拉底偶然遇到了一位批评家,而且这个批评家是个秃子。批评家一见到苏格拉底就开始了劈头盖脸的批判。但是苏格拉底却并没有反驳和辩解,而是始终保持沉默。

批评家认为苏格拉底惭愧得无言以对,便继续骄傲地追问:“怎么样?我看你还有什么话好说!”苏格拉底淡淡地一笑,说:“没有。我只是羡慕你。”

批评家疑惑不解,问道:“你羡慕我什么?”(www.xing528.com)

“我羡慕您的头发,它是那么聪明,老早就选择离开你的脑袋了。”

批评家气得无言以对,本想批判别人,最后反取其辱,灰溜溜地走开了。

这就是苏格拉底后发制人的智慧,他在收到批评家的侮辱后并不急于反抗,也不急于证明自己,他的忍耐是在认识自己,了解对方,然后思考一招制敌的办法,等到机会一到,给对方致命的一击。

先发制人讲求锐气,而后发制人则要用潜力,先把对方的锐气挫到最低点,把自己的潜力积蓄到最高点,才去战胜对方。后发制人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种,如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守而不出等等。《庄子·秋水》中说:“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后发制人的实例也是举不胜举的。三国时,东吴智夺荆州就是典型的一例。

就在著名的赤壁之战后,东吴三番五次要求刘备归还荆州无果,再加上关羽的严格把守,一时间无计可施。可是,荆州处于东吴上游,严重威胁着吴国安危,所以孙权一心想讨回荆州。

后来,吕蒙表面上与关羽修好,表明自己和平相处的态度,暗地里却想方设法夺取荆州。吕蒙上书孙权,以养病为名请求带兵回到建业,并任命陆逊代他把守陆口,一边麻痹关羽,一边暗中跟孙权谋议夺取荆州的具体办法。

陆逊到达陆口以后,采取了“卑而骄之”的示弱策略,使关羽对东吴失去防备之心。不久之后,关羽已经彻底放松了警惕之心,调后备兵去到了樊城,准备攻打樊城。陆逊知道消息后,立即起兵准备攻占荆州。吕蒙又带领大批精兵暗藏到了浔阳的船上,昼夜兼程赶到关羽的烽火台旁,摧毁了关羽的报讯设施。

就这样,孙权与吕蒙后发制人,成功占领了荆州,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通过示弱来储备力量取得成功,不仅是一种反败为胜的行动策略,也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保全自身实力的好办法。但是后发制人,不能只简单地理解为“示弱”,重要的环节在于“后发”,最终是需要在被动的局面中迈出主动的步伐,这样才能达到“制胜”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