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吐鲁番坎儿井:危在旦夕

吐鲁番坎儿井:危在旦夕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游人也许不会想到,今天,吐鲁番的坎儿井正以每年23条的速度消亡,坎儿井正在消失。此外吐鲁番二塘沟水库、阿拉沟水库、红山水库等一系列水利工程正在建设并投入使用,对坎儿井生存造成了致命打击。据《新疆日报》报道,2005年3月22日,吐鲁番市艾丁乡庄子村庄子坎儿井突然坍塌,造成坎儿井断流。

吐鲁番坎儿井:危在旦夕

五、吐鲁番:正在快速消亡的坎儿井

敦煌经阳关到罗布泊的道路早已断绝。

陆路新疆,还需走星星峡,接着便是哈密和吐鲁番两个盆地。这两个盆地都位于天山博格达山南面。

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火焰山葡萄沟和坎儿井,是到吐鲁番旅游不能不看的风景。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水贵如油。北部天山的雪水融化,渗入山前的戈壁滩。到处都有以坎儿井命名的村庄。由于有了坎儿井,村民们依水而居,出门即见淙淙流水,用井水洗菜做饭、洗衣裳、灌溉农田。引以自豪的坎儿井总长度曾达5 000余公里,因此又被称为“地下长城”。

葡萄绿荫下姑娘们在欢快的乐声中起舞。如织的游人下到坎儿井口,探访暗渠,清冽的雪水在地下汩汩奔流,捧一掬水,有沁人的清凉,使人忘记了大漠与铁色戈壁的焦渴与严酷。

游人也许不会想到,今天,吐鲁番的坎儿井正以每年23条的速度消亡,坎儿井正在消失。10年、20年后再到吐鲁番来寻访,还能看到“活着”的坎儿井吗?

交河故城

上个世纪50年代,吐鲁番地区有坎儿井1 273条,承担了当时吐鲁番耕地一半的灌溉。至2003年,只剩下了404条,而现在仅有300多条了,仍承担着吐鲁番六分之一土地的灌溉。半个世纪中消失了800多条!

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到处都有坎儿井断流、干涸和废弃的现象。

坎儿井是古代我国西北人民创造的奇迹。它由人工开挖的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组成。坎儿井的暗渠一般在地下两三米处,可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集水段的作用是拦集地下水,一般横向呈扇面延伸。集水段在盆地边缘,或砾石滩下水源较丰富地区,集水渠较深,引水段水渠的坡度小于地表坡度,随着引水渠的延伸,地下水可自行流出地面。竖井是连通地表与暗井的垂直立井,每条坎儿井少则有几口竖井,长的输水量大的坎儿井则有上百口竖井。明渠再把坎儿井暗渠流出的水引向涝坝。涝坝是调节水量的蓄水池除水量极少的坎儿井外,绝大多数坎儿井都有涝坝。涝坝面积一般在一、二亩左右,像江南屋前屋后田间明镜似的池塘湖泊。涝坝除储水灌溉外,也有调节小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功能。

坎儿井最早创建于何时?有多种说法。

有说是当地各族人民创造的,也有说是从波斯传入的。这些可能性都存在。但推断与猜想,需要史学考据的支撑。人们不得不佩服王国维这样真正的大师,他们的学识如此丰富,地图上的脉络纹理,心上的关山驿路,历史的真伪疑云,都能一一辨明,而且准确无误。

据王国维考证,吐鲁番的坎儿井2 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有了。

他在《西域井渠考》中说:“今新疆南北路凿井取水,吐鲁番有所谓卡儿水者,乃穿井若干,于地下相通以行水。伯希和教授以为与波斯之地下水道相类。疑此法自波斯传来。余谓此中国旧法也。”王国维虽然没有到过西北,考察过新疆的坎儿井,但他博通古今,无所不精。他阅《史记·问渠书》时,注意到了“武帝初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行水相通,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井渠之生自此始”。洛水与商颜在今天河南西部,这一工程的特点即是修筑暗渠与竖井。他认为,“汉通西域后,这一凿井技术传到了西域。”你可以怀疑,但不容不信。王国维从《史记·大宛列传》、《汉书·乌孙传》中,也找到了对这种凿井引水工程的文字记载。

原来,坎儿井不仅吐鲁番和哈密有,敦煌一带也有。(www.xing528.com)

“汉于鄯善、车师屯田,当亦用此法。”鄯善、车师即是今天的吐鲁番。其中有一条类似坎儿井的暗渠很长,自敦煌州北15里大井泽“至白龙堆东土山下涌出”,成为明渠。

总体而言,2 000多年前,内地的农耕技术较为先进,西北的牧业发达最早的坎儿井由内地传到西北是有可能的。但各地含水层与地质条件不同,这一暗渠、竖井、明渠组合而成,集水渠、输水渠和涝坝相配套的高超水利工程,从勘探设计到施工维护,技术如此成熟完善,2 000多年来的确经过了各族人民不断的创新、创造与完善。

坎儿井这一古代水利工程最大的优点,一是通过水渠地下引水,减少了因酷热、狂风而大量蒸发损耗,具有节水意义;二是浅层采水,自流灌溉,对地下含水层的水源没有破坏,流量稳定,不像机井需要消耗电力;三是维修与养护简单,使用期长,吐鲁番现存最古老的坎儿井已有数百年历史。

吐鲁番和哈密坎儿井消亡的原因很简单:大量打机井——这与敦煌和其他绿洲,以及华北平原面临的水危机原因相同。目前,吐鲁番盆地机井的数量已经超过5 000眼,机井越打越深,水位便越降越低。

听起来有点像生产发展与水资源状况的矛盾。吐鲁番现有耕地120万亩,每年水资源补给量11郾7亿立方米,而实际耗水量已超过12亿立方米,只能不断打机井抽取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则导致坎儿井干涸、废弃。此外吐鲁番二塘沟水库、阿拉沟水库、红山水库等一系列水利工程正在建设并投入使用,对坎儿井生存造成了致命打击。[3]

其实,还有更深层的管理体制上的原因。

坎儿井是祖先留下的,一直归乡镇及农民自己管理,没有纳入国家或自治区的水利规划,是没有水利“户口”的“水利工程”。因此,在工程建设保护和维修上也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坎儿井每年都需要掏涝清淤加固,一旦崩坍断流,就要抢修,如果农民筹不到资金,坎儿井就会报废。同时,坎儿井和水利部门打的机井,也缺少统一的规划,有的机井甚至打在坎儿井的源头,直接造成了坎儿井的干涸。

据《新疆日报》报道,2005年3月22日,吐鲁番市艾丁乡庄子村庄子坎儿井突然坍塌,造成坎儿井断流。村委会主任立即派人将此报告吐鲁番地区水科所,希望能够得到资金以及技术上的帮助。庄子村过去有12条坎儿井,农民用水既方便费用又低,现在仅存3条。这口坎儿井承担着全村三分之一耕地的灌溉及全村的生活用水。然而让村民们感到失望的是,水科所仅派来了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查看,并告之他们应该注意的事项后,便走人了。吐鲁番水科所因为承担了坎儿井的普查和定期监测工作,农民以为坎儿井出了事就该找他们,而实际上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是把情况汇报给上级部门。不得已,这个村组织起70名青壮年劳动力,通过两天两夜的掏涝,才将坍塌的坎儿井恢复。

令人惊诧的是,一些专家对“坎儿井”这一古代文明的成果如此轻慢,竟断言,纯经济角度看,坎儿井已无生存必要。他们还说什么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坎儿井未免过于落后,夏季容易干涸,冬季水多时又易白白流走,无法蓄存,而且每年掏捞维修工程量巨大。建水库可蓄水,既方便利用又利于控制水量。因此应该任坎儿井自然消亡,优胜劣汰,由水库等水利设施取而代之。

但另一种声音不容忽视。吐鲁番的农民对坎儿井与机井的优劣有更深切的感受。他们算了这样一笔账,打井的费用老祖宗已经帮我们掏了,现在我们只管维护和使用,一亩地一年也就花40多元,机井电费一年就要花80多元钱新疆坎儿井研究会会长还算了这样一笔账,挖一条坎儿井,一般造价是每10米1万元,5公里长的坎儿井造价也就是50万元,吐鲁番不少坎儿井寿命甚至在500年以上。而打一口机井一般需15万元,10年左右就报废了。我们的祖先早已把坎儿井挖好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保护利用而非重新挖掘,如此算来,还是坎儿井更便宜。吐鲁番水利部门的领导认为,吐鲁番现在300多条坎儿井出水量达2亿多立方米,这些井都是生命力极强的井,拿出一两亿资金便可对坎儿井进行保护和利用,而建一座库容近3亿立方米的水库,没有一二十亿是拿不下来的。[4]

坎儿井的特殊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提供经济、生活发展用水,又可提供生态用水的水利工程。坎儿井采取浅层取水,冬闲时水量不大,表面上看起来水被浪费了,实际上却能使更多的植物获得滋润。尤其是吐鲁番坎儿井三分一的冬闲水最终都流向了艾丁湖,对艾丁湖的自然生态平衡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艾丁湖多年平均蒸发量3 000毫米以上,这样大的蒸发量在盆地内参与水陆小循环,最终又以山区降水形式回归盆地,对盆地的气候乃至生态都具有积极意义。否则艾丁湖干涸,盐尘泛滥,就会对吐鲁番盆地的环境,人和牲畜带来极大的伤害。

争论还在继续。

保护与抢救工作亦已起步。

坎儿井的消亡仍未停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