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希腊罗马艺术:建筑承袭与创新

古希腊罗马艺术:建筑承袭与创新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 罗马建筑:继承与发展住宅和庙宇:人和神的住所罗马人在和希腊人接触之前很久就建造住宅和庙宇了,他们在建造这些房舍方面具有悠久传统,以及强烈而坚定的信念。因此罗马神庙无论平面图还是正视图都与希腊不同。其实背面真的很不重要,因此它常常是倚一面墙壁而建,所以罗马庙宇可以成为一个附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自古以来,罗马就建造过圆形神庙,也建造过方形神庙。

古希腊罗马艺术:建筑承袭与创新

9 罗马建筑:继承与发展

住宅和庙宇:人和神的住所

罗马人在和希腊人接触之前很久就建造住宅和庙宇了,他们在建造这些房舍方面具有悠久传统,以及强烈而坚定的信念

传统的罗马房屋有严格不变的规划(图114),这和希腊的住房不同。入口是一道门,门开在短短的外墙中间,这让人一进门就有强烈的中轴线之感,而在希腊的较随意的住宅里面,这个东西是没有的(图87a——c)。门道(fauces)引向中庭(atrium),这是一块中央空地,顶上开一个长方形口子,让光线和空气进来[还有雨水,雨水聚拢到一个水池(impluvium)里,水池连着一个地下的贮水塘]。和门道成直线、在中庭另一头的,就是正堂(tablinum),那是屋主所控制的主屋。其他的房间门都向中庭开,排列格式不那么严格,但基本上是对称的。

114. 罗马传统带中庭的住宅平面图

罗马人在希腊化时代与希腊人接触之后,拜倒于希腊人的优越文化之下,自然就羡慕其迷人而随心所欲的住宅,其中尤其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优雅的回廊,在当时这是许多希腊人住宅中院落的特色(图87c)。

罗马人非常尊重传统,不愿改变传统的住宅式样,因为住宅在他们的社会里起重要作用。但他们希望从其仰慕的希腊住房中吸取一些特点,办法极其简单,甚至可说很机械(图115)。他们把住宅的前半部分仍旧造成传统的形式,在后面(更多为私人生活的部分)加一片希腊式回廊,周围有房间随意环绕。

115. 罗马住宅平面图,前面有一个传统的中庭,后面加了一个回廊。

从图纸上看,这种新式的罗马住房似乎没有动人之处,但实际上,光影的交错——中庭明亮、正堂暗淡、后院回廊光线充足——这样一个对比造成了美丽而惊人的效果(图116)。请特别注意其中的秩序感:中轴结构至于极点,这和普里内斯特的福耳图娜女神庙(图92)体现的设计原理几乎是异曲同工。

116. 庞贝的一所房子(梅南德尔住宅),从门道看过去,穿过中庭到回廊,公元前1世纪。

传统也主导着罗马的庙宇。按照埃特鲁里亚人的先例,庙宇总是建立在底座上,只有从正面的梯级才可以进入(图117)。内殿与底座等宽,并一直延伸到底座背后(庙内主室叫内殿,它可以是一个房间,也可以分成三块)。底座上未被内殿覆盖的唯一部分是正前方,此处有一道深深的门廊,从梯级顶部引向内殿。因此罗马神庙无论平面图还是正视图都与希腊(图33——38)不同。

117. 复原草图,传统的埃特鲁里亚和罗马早期的神庙。

希腊的神庙一般不会垫高,它一般只由三级阶梯支撑;相比之下,罗马庙宇建在底座上,便高高地超出于每一个来访的人(图117)。希腊神庙四边看起来都差不多;罗马庙宇并非如此,它的正面有梯级引上、门廊引进,与两个侧面绝然不同——侧面显然不重要,与背面更不同——背面可以忽略不计。其实背面真的很不重要,因此它常常是倚一面墙壁而建,所以罗马庙宇可以成为一个附件(如同浮雕),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

罗马人熟悉希腊之后,就开始依希腊人的路子改造他们的庙宇,但也如住宅的情况那样,他们不破坏传统的做法。于是又一次出现折中,这在建于法国南部尼姆地方的奥古斯都庙上表现得很清楚(图118)。

118. 方殿,一座罗马神庙,其部分回廊附于墙壁中,公元前1世纪晚期,法国尼姆。

罗马人印象最深的是希腊神庙外部的回廊,而不是其他,于是这个漂亮的装饰品就成了他们想安放到其传统庙宇中去的东西。从图纸上看(图119),罗马庙宇的特征被保留下来,比如建于高高的底座之上,只由正面梯级可以进入,内殿前有深深的门廊、内殿横跨两侧并一直抵达背部等等。最大的发明就是让门廊的柱子延伸,绕庙宇一圈,于是看起来就像是被一道回廊环绕一样。门廊中的整圆柱子被压缩成附在墙上的半圆柱(附墙柱),被迫和内殿的外墙一起分享底座的边缘(图118)。折中一般都不完美,但这一次却很完美,它是用与普里玛波尔塔的奥古斯都像(图93)相同的精神制作的,两者属于同一个时代。

119. 尼姆方殿的平面图。

观察希腊神庙的最好角度是一个边角(图38),因为从这里立刻可以看到神庙的几个主要维度,确信它是一个独立的建筑物。希腊圣殿的入口往往是这样开的:它让朝圣者第一眼就从这个角度去看(图91)。但这个观察点对罗马庙宇来说却不大让人满意(图117),独立的柱子突然间就变成附在墙上的柱子,内殿的墙壁把一个回廊的幻觉打破,这种突变总是让人感到心烦。

于是,在规划罗马圣殿及其周围地区时,总是让到访者直截了当地面对着庙宇的正面,人们一旦站到了尼姆庙的中轴线上,就立刻感觉到是站对了地方(图120):阶梯在欢迎人们向上走(而从其他任何一个角度走上去,都会碰到高高的底座挡住路),阴凉的门廊在召唤人们走进去。殿堂的正面突出强调着垂直的感觉,由此而控制了庙前的空间,这就好像是普里玛波尔塔的奥古斯都像(图93)高高地举起有力的手,用它来控制着前方的空间。

120. 尼姆方殿(同图118),从正确角度观察。

并非所有的罗马庙宇都是罗马传统和希腊装饰风格的妥协,其中有些是很有原创性的。最让人惊叹不已的建筑中有一座是万神殿,他建于哈德良皇帝时期(公元117——138年在位),而且非常幸运地完好保存至今(图121)。

121. 万神殿内景,公元2世纪的罗马圆形神庙,此为18世纪潘尼尼的绘画,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萨缪尔·H.克雷斯收藏品

万神殿的建筑师(可能就是皇帝自己)把罗马的传统、罗马的技术和罗马的材料集于一体,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作品。自古以来,罗马就建造过圆形神庙,也建造过方形神庙。圆形神庙内部呈圆筒形,盘旋收缩而上。万神殿顶部为一个半球,神庙内部开阔明静,极为雄伟壮观(图121)。球顶的高恰等于底部直径,一个巨大的半球平稳地坐落在宽大的筒墙上,就好像笼罩了一个空间。球顶中央有一个圆洞,让光线倾泻而下,并在墙上投下一个移动的光圈。从18世纪一幅画上可以看到庙内铺着丰富多彩的大理石镶嵌——很可能庞贝置景画风格一的画家们企图捕捉的就是这样一种视觉效果

像万神殿这样巨大的中心空间,只有用球形顶才能笼罩而不必设附加的支撑物。到公元2世纪,罗马人已积累丰富的经验,可以建造拱门、穹顶和球形顶。他们建造了许多建筑物,包括实用的和装饰的,都运用这些技巧。拱门是用楔形石块(拱石)建造的,当拱心石插入之后,拱门就自我支撑了,而在此之前,拱门在一个木制支架(中心架)上建造。拱门如果延长,就成了筒形穹顶;拱门旋转就是球顶。这三种形式的建筑原理是一样的。

万神殿的球顶无需拱石,因为它是用混凝土建造的,混凝土一旦凝结,就可以自我支撑。建造万神殿当然需要有建筑拱门和穹顶的知识,也要用一个巨大的木制中心架;然而最终这个形状之所以可能出现,还得靠罗马人具备了使用混凝土的经验和技巧。

罗马人从公元2世纪开始使用混凝土,这种材料便宜、坚韧,可用于建造大型建筑,比如普里内斯特的福耳图娜女神庙(图92),它把整片山坡变成了一个建筑群。用混凝土作建筑程序如下:先筑两道矮墙(若低于地面,筑于木匣之间;若高于地面,用胶泥砖建造),两墙之间用碎石(混凝料)填满,然后注入胶泥——最好的胶泥是用石灰加当地一种火山灰(pozzolana)再加水调和而成的。胶泥浸没作为混凝料的碎石,然后变干硬。一旦它足够坚硬,夹墙就再往上造,更多混凝料装填其中、新的胶泥注入其中。建筑物越建越高,混凝料的质地也发生改变,重石子用于底部,轻石子用于上部,很轻的材料如浮石用于球顶的混凝料中,因为球顶很可能需要一个木质的中心架。(www.xing528.com)

最终房子造成什么样,取决于装填着混凝料的夹墙的形状,罗马人一般使用小砖甚至锯木来建造夹墙,所以墙体可以自由地、难以想象地弯曲过来。此外,混凝土在干硬之前,可以接受对其施压的任何东西的形状,这样,通过木模就可以制作万神殿球顶天花上的镶板(图121)。镶板从美学角度说对球顶作出重大贡献,它们让顶的球形变得明显,通过光影和巧妙运用的近大远小的手段勾勒出弧形与凹凸。一个平滑的球顶,比如万神殿那样的球顶,若平均分布光线,看起来就像是平面。请注意万神殿球顶的中央部分:在那里,由于没有用镶板、不投阴影,平面是不做分划的。

剧院到竞技场

罗马人从拱门和穹顶建造中积累工程经验,从混凝土运用中得到实践经验,这样就创造出种种建筑物,其形状与规模都是希腊人不可想象的。新技术也使他们改造了希腊人的剧院。希腊剧场建筑于山坡(图88),并不是独立的建筑体。罗马人用混凝土建造几层拱门,巧妙地构成一个山坡的替代物,而将看台的坐席置于其间。这样他们就能在任何地方建造剧场,即便在最平坦的沙漠上也可以建造,并且,他们的剧院是独立存在的(图122)。

122. 马尔塞卢斯剧场模型,罗马,公元前1世纪晚期。

罗马人还建造一座布景楼(scaenae frons),来使剧场浑然一体。布景楼和观众席一样高,并且与之相连(图122)。如此,半圆形的剧场区就是全封闭的,原先希腊剧场(图88)中三个分离的部分被融合为一个整体(图122)。

戏剧于是在场中上演,演员们背对布景楼,面对观众诉说台词,而观众只是围成半个圆圈环绕他们。罗马人喜爱的其他娱乐形式就不需要这样一种非有不可的、环绕起来的方向感了,例如角斗士拼斗、人与兽相斗、兽与兽相斗等等,就不需要从一个固定角度观看,就好像今天观看斗牛或足球那样。实际上,它们最好从各个方向观看。

123. 罗马剧场,公元1世纪,法国奥朗日。

为此,罗马人发明了一种建筑形式,简单之致,完全是一种天才:他们把两个剧场背对背地拼在一起,抽掉中间作为布景楼的墙壁,这样就得到一个椭圆形场地,嵌在一圈一圈椭圆形座席的中央。于是,这就不再是剧场,而是竞技场了。[1]此处有一枚硬币,图案是所有竞技场中最著名的一座——罗马大竞技场,它让人一眼就看出建筑结构的本质所在。如同那幅关于庞贝竞技场暴动的图画(图106)以及图拉真庆功柱上的一些浮雕(图100),视觉的真实为了图解的方便而被放弃了。于是可以看到竞技场的内部,同时又可以看到一层一层拱门叠在一起建成的竞技场外部。这个巨大的场所是用切割的石块和混凝土混合建造的(图125),在皇帝提图斯(公元79——81年在位)短暂统治的几年间,建造竞技场就是几件重要事中的一件了。罗马大竞技场不是最早的竞技场(庞贝的比它早),但它可能是最漂亮的。它的外墙表面满是雕塑,雕塑早就没有了,但它曾经有过,这就说明在罗马帝国时期,曾制作过多少数量的雕塑。

124. 罗马大竞技场,一枚铸币上的图案,铸于公元238——244年。

125. 罗马大竞技场(弗拉维竞技场)外观,公元80年竣工。

希腊剧场造在山坡上,并没有外观;罗马大竞技场比它高出两个数量级,有一个很大的外景,为装饰外景动了很多脑子(图125)。除了拱门中的雕塑,还在表面使用了一系列希腊柱式。最下层是附于墙中的多利亚式半边柱,支撑着附于墙中的底楣;第二层是爱奥尼亚式半边柱;第三层是科林斯式半边柱,都附于墙中;顶部(这是后来加上的)则是嵌在墙中的科林斯式的壁柱。这些柱子并不作支撑之用,没有建筑功能,只是装饰,但不意味着不重要。

柱子起两个作用:其一,暗示着希腊的建筑,通过这个方法罗马人表达了他们对希腊文化的恋慕。在剧场外面或竞技场外面加上希腊柱子,不啻于在罗马庙宇外面加上希腊回廊(图118——120)。涂上一笔希腊的典雅,不影响罗马的基本构造。

其二,柱子的使用造成建筑物缩小的印象,让人感到容易接近,却没有削减其庞大的体积。大竞技场若不做任何人工雕饰,而只是几层表面垒在一起(图126),那就变得庞大无比,任何人走近都会觉得无限渺小。罗马建筑家想让罗马人体验其作品的光辉宏大,同时又想叫他们感觉和建筑物共享宏大,而不以为自己渺小无比。一个人若站在巨型建筑物前,有可能感到畏葸不前;但使用柱子之后,人不需要和整座建筑物相比,而只需和一个门洞相连。请看一下:在图126中,单个人和整体结构放在一起,相比之下就极其微小;但把他放在由柱子和底楣构成的一个方形的拱门洞里(图125),就会显得大了许多。如此,罗马公民会感到他是这巨大建筑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物所标示的巨大帝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6. 罗马大竞技场草图,只表现结构本身而不带附加的各种柱式。

帝国澡堂:“人民的宫殿”

罗马人钟爱的休闲活动是下午泡澡。澡堂收费低廉(如果有收费的话),再穷的人也付得起,而回报就不只是洗浴了。最普通的浴室也包括冷、温、热三个浴池(这样的浴室在帝国鼎盛期有800余处),而皇帝建造的豪华浴所(帝国澡堂)就十分壮观了。

公元216年完工的卡拉卡拉大澡堂(图127和128)占地广大,能容得下一座小城镇,其中有种种舒适设施。真正的浴室建筑周围有大片空地,空地上设观望台(S),可以观看竞走、赛跑等活动,还有散步的场所和促进智力的图书馆(L)——这些都设在优雅宽阔的空地上,空地长400米,宽300米。

127. 卡拉卡拉浴室平面图。

128. 卡拉卡拉浴室大厅复原草图。

浴室建筑可同时容纳1600人,对称的平面图很漂亮(图127),这种设计一方面可以保暖,另一方面又便于浴者的走动,浴者可以走完一圈(或者随时改变路线),而不必走回头路。热水池(C)是最高的建筑物,呈圆形,在短中轴线的尽头,它面向西南,以便观赏午后的太阳,其大小有如万神殿(图121)。短中轴线的另一端是露天游泳池(N),游泳池和浴室之间有一个大厅(F),其规模可从一幅复原图中窥知一二(图128)。热水池与冷水池之间还有一个过渡,那是温水池(T)。

沿着长中轴线布满精致的景观,包括圆柱、棚圈和雕像,把人们引向露天的运动场(PAL)。

屋舍大小不同,所配屋顶也不同,有拱顶、圆顶,还有平顶或什么顶也没有,造成了光影的交错,这可与带中庭的院落相比(图116),但规模要大很多。浴者穿过不同形状的房间,其大小有别,有方有圆,或敞或闭,让浴者感受到建筑学的惊喜。进而,整个建筑群在墙壁、地板、天花板上精心地(甚至是艳俗地)装饰大理石贴面或马赛克画像,并配以大型雕塑或雕塑群,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博物馆加运动场,可在其中举行球赛、竞技、按摩、沐浴、游泳、便餐等活动,或仅仅是举行朋友间欢乐的聚会。帝国澡堂似乎是一种“人民的宫殿”,是罗马帝国最诱人的特色之一,它在罗马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外省也一样。

维持澡堂的关键是供水,不管是私人的营生和皇帝的伟业都一样。罗马人是一流的组织者,也是一流的工程师,供水在他们看来不是难题:整个帝国时期,罗马人架设水道,保证了充足的供水。只要有可能,水道会沿着地面铺设,但如果需要,也会架设在空中,让水从高架上流过。建筑物架设在一连串的拱形结构上,有时会绵延数英里之长(图129)。孚隆提努斯曾在1世纪末2世纪初写过供水的问题,他在考察了罗马市政设施后要他的读者做比较:罗马人做出了什么成就,而“无聊的金字塔和希腊人无用但有名的艺术品又算什么成就!”(《罗马城的水》,第1卷,第16页)。

129. 塞哥维亚水道,公元1世纪。

罗马城有几条很壮观的水道,但外省也不容忽视,直至今天,人们仍旧对高耸在西班牙塞哥维亚的水道(图129)赞叹不已,它直至今日仍可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