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便秘病因分类与自疗要点

便秘病因分类与自疗要点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清楚。IBS患者的内脏感觉过敏,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痛觉的传导和调节异常有关。80%以上IBS患者的发作和加重与心理因素有明显的关系。如麦面类、谷类、奶制品、糖果等可促发或加重IBS症状,其中以脂类食物的影响较大。

便秘病因分类与自疗要点

二、便秘的病因分类与诊治要点

在西医临床,很多时候便秘不被当作一个独立的疾病,甚至有些书籍中干脆写道:“便秘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症状。”沿着这一思路,无疑使很多医生与患者不得不最终困惑甚至沮丧,因为临床出现的便秘包括两种很常见的情况,使得医生对便秘病因的追查无果而终。一个是患者主诉便秘,通过一系列的病史询问与检查,结果一无所获,患者只是便秘,却没有理论上的诱因可查;另一个是便秘出现在某些事件之后,比如最常见的产后、病后便秘,根据直觉与临床经验判断,这些便秘症状应当与妇女生产或此前疾病有关,但在检查之后,有些却仍无法明确生产或此前疾病与便秘之间的病机关系。

当面对便秘之类的疾病时,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更加显著起来。以下主要介绍西医对于便秘的诊断与治疗,其中包括一些有明确病因病机的类型,但在临床常见的便秘病例中,仍有大部分不在此列。因此,在详述内容之前有必要向读者提示,以下西医诊疗内容只限于便秘的临床病例中的一部分类型。对于有些患者而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他排除其他疾病导致便秘的可能,如果可以明确诱因并有治疗手段,比如有些可以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有些可能是严重疾病早期隐匿情况,不可贻误病机。而对于很多患者来讲,如没有明确诊断,或虽有诊断,但没有确实有效的根治办法,则应考虑中医诊治。

(一)常见病因

便秘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太久,水分含量降低,变干变硬,以至于不易排出。正常人排便习惯因人而异,但粪便并不干燥坚硬。如果较原来排便习惯有较明显的延迟,粪便坚硬而不易排出,即可称为便秘。

引起便秘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1.胃肠道内容物运动速度减慢 如食物中纤维太少,食量太少,就不能对胃肠道产生有效的刺激,胃肠蠕动减慢,由此产生便秘,又称原发性便秘。在脱水或饮水过少时,粪便干燥、坚硬,也可引起便秘。

2.胃肠道梗阻 胃肠道有梗阻时,胃肠道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而滞留在胃或肠道内发生便秘,如幽门梗阻、肠梗阻、肛门狭窄等。

3.结肠应激性减退 正常情况下,结肠内容物可刺激结肠黏膜,引起结肠蠕动。当结肠应激性减退时,特别是直肠,虽有粪便进入直肠并不能引起便意及排便动作。此种情况见于长期服用泻药,工作过度紧张而忽视便意(有便意,但习惯性地“憋着”,而不及时排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

4.肠道平滑肌功能异常 当低血钾、长期卧床、消瘦无力、应用抗胆碱能类药物等,皆可使结肠平滑肌张力减低,而发生弛缓性便秘。肠道易激综合征、慢性铅中毒等,皆可使肠道平滑肌发生痉挛而引起便秘。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发生顽固性便秘。其原因为摄食减少,基础代谢低,肠蠕动迟缓,胃肠肌肉张力减低,可发生胃、小肠、结肠扩张,甚至可出现肠麻痹。

5.肛门疾病 如肛裂,肛门周围脓肿等,因在排便时发生剧痛,不敢排便而发生便秘,此又称排便困难。

6.精神因素 精神过度紧张或抑郁,抑制自然排便反射,此时粪便滞留于直肠,故属于直肠性便秘。

(二)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系指一组包括腹痛、腹张、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特异性形态学、生化学和感染性原因可解释的综合征。受累的器官包括结肠、小肠、胃、食管等整个消化道及其他脏器(如胆囊、膀胱等),主要的靶器官为肠道(尤其是结肠)。由于尚缺乏一致的病理生理学标准,IBS的概念仍主要建立在症状学的基础上。本病多发于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约为3︰2。其发病率目前在国内外尚无确切的统计。

1.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病机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清楚。一般精神(心理)和饮食两大因素对IBS的临床表现有主要影响。而在病理学方面,IBS患者的肠壁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的病理学发现。目前对病因病机的推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胃肠动力学异常:IBS患者的结肠运动功能异常最为多见。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而3次/分的慢波频率则与分节收缩有关。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的慢波频率明显增加。正常人结肠高幅收缩波主要出现在进食或排便前后,与肠内容物长距离推进性运动有关,腹泻型IBS高幅收缩波明显增加。使用核素显像技术显示腹泻型IBS口—盲肠通过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增快,而便秘型正好相反。

(2)内脏感觉异常:内脏敏感性的改变是IBS患者经常可见的病理生理表现。研究表明,乙状结肠、直肠和小肠的气囊扩张,可使IBS患者出现腹痛,而这种扩张的体积通常对正常人无此作用。说明IBS患者对肠道扩张的反应性增高,痛阈降低,即内脏感觉过敏。回肠运动研究发现,回肠推进性蠕动增强可使60%IBS患者产生腹痛,而在健康对照组仅17%。IBS患者的内脏感觉过敏,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痛觉的传导和调节异常有关。

(3)精神因素:IBS患者大多有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的表现,如焦虑、抑郁、癔症、精神症状躯体化。80%以上IBS患者的发作和加重与心理因素有明显的关系。临床有半数以上的IBS患者存在失眠、多梦、易怒、易激动、头晕、头痛等精神症状。心理紧张(如焦虑、激动、抑郁、恐惧等)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结肠运动及分泌功能失调,以致发生IBS。

(4)饮食因素:食物因素不是IBS的病因,但部分IBS患者却对某些食物不耐受。如麦面类、谷类奶制品、糖果等可促发或加重IBS症状,其中以脂类食物的影响较大。纤维食物可使肠腔扩张和蠕动增加,食物中纤维过少,可引起肠运动功能紊乱,以致引发IBS。

(5)其他:部分患者IBS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后。近年研究还发现某些肠道激素如胆囊收缩素等可能与IBS症状有关。

2.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症状和体征:IBS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不同个体可表现不同。多呈慢性起病,病程长而全身状况良好,症状可分持续性和间歇性,主要是腹痛伴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

①腹痛:为最主要的症状,占70%~90%,多数伴有排便异常。常于进食或食冷饮后腹痛开始发作并加重,而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但最多见于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常为紧缩感,程度各异,但不呈进行性加重,不在睡眠时发作。

②腹泻:并非真正的腹泻,一般只是排便次数增多,每天2~5次,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而粪质少,排便不尽感明显。夜间不出现腹泻,而此点在胃肠道器质性疾病中极为罕见,可供鉴别诊断。粪便呈糊状,可伴有大量白色或透明黏液,有时全为黏液。进食脂肪或凉食等可诱发或加重腹泻,精神紧张,应激或受凉可使便次增多。

③便秘:多见于女性。可以便秘为主,或与短期腹泻交替。每周排便3次,粪质干,硬结、呈羊屎状或细杆状。

腹胀:常于便秘或腹泻相伴,肛门排气或排便后可减轻,白天较重,夜间睡眠后多消失。

⑤其他消化道症状:如烧心、吞咽困难、癔球感、恶心、呕吐等。

⑥非胃肠道症状:多见疲乏、头痛、心悸、呼吸不畅感、尿频、尿急等症状。

⑦精神神经症状:IBS的症状与精神及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表现为症状的加重或出现与情绪变化、应激有关;另一方面IBS患者多伴有抑郁、焦虑、紧张、多疑等精神症状。此外亦常伴有心悸、呼吸急促、多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⑧体征:IBS的特点之一是症状重,而无相应明显的体征。部分患者可在相应部位有轻压痛,并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2)辅助检查

①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沉、生化检查等,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若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则应行粪便检查,以寻找病原体细菌寄生虫、虫卵。大便隐血试验若为阳性则应行全面的胃肠道检查。

②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应列为首选。内镜直视下可观察大肠黏膜及活检,并能观察肠道的舒缩情况。镜下可见肠管痉挛、蠕动增多、肠袋变浅、黏液较多及注气可诱发腹痛等IBS的常见征象,而无黏膜脆性增加、溃疡、肿块等器质性病变,但可有轻度充血和血管纹理欠清,不可据此作出慢性结肠炎的诊断。(www.xing528.com)

③结、直肠动力学检查:乙状结肠平滑肌电及压力测定有助于辨别结肠运动亢进或低下,以解释症状发生机制和指导治疗。直肠、肛管压力的测定,为IBS的诊断提供了客观的量化指征,应予重视。

④影像学检查:钡灌肠列为次选检查项目,还需行胃镜、B超等检查以排除消化道、肝、胆、胰、甲状腺等疾病。必要时行小肠气钡造影,了解小肠情况。

(3)诊断与分型:根据临床主要症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或称腹泻便秘交替型)。

IBS的诊断属排除性诊断,原则上必须排除所有引起腹痛、腹泻、便秘的各种器质性疾病。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其中功能性便秘常见,应注意仔细鉴别。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如能完成下列一些基本的诊断步骤,一般可作出IBS诊断:

①病史及体征显示,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腹部压痛。

②血、尿常规正常,基本生化检查正常,血沉正常。

③结肠镜示部分患者结肠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④粪常规及培养均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

⑤无食物过敏史或停用乳制品腹泻仍无缓解。

在国际上较新的诊断标准为罗马Ⅱ标准,此标准为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12周(可以是非连续的)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之至少2项:

①症状在排便后缓解。

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

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在排除可以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后,可明确IBS的诊断。

以下列出的症状并非IBS诊断所必需,但属IBS的常见症状,这些症状包括:

①大便次数异常,每天>3次或每周<3次。

②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干结甚至呈羊屎状,或大便稀烂甚至呈水样。

③排便过程异常,如费力、窘迫、排便未尽感。

④黏液便。

⑤腹胀气或腹胀感。

上述所有诊断指标的组合,体现了IBS的诊断原则,即:诊断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之上;IBS属于肠道的功能性疾病;IBS作为一个特定的症候群有别于其他肠道功能性疾病,如功能性腹痛、功能性腹泻、功能性便秘。

3.治疗 IBS的治疗迄今无重大突破,尚无一种方法或药物有肯定的疗效。目前临床主要是积极寻找并去除促发因素和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1)心理治疗:IBS治疗中最主要的是在经治医师和患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帮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病因、发病机制,给予耐心的解释工作和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顾虑,提高对治疗的信心。

(2)饮食治疗:诱发症状的食物因人而异,一般宜避免产气食品,如奶制品、豆类、卷心菜洋葱葡萄干等;高脂肪食物;果糖、饮料或某些促胃肠动力药物。

高纤维食物如麦麸等能增加粪量,加速肠道转运,可改善便秘型IBS的便秘症状,但亦有报道认为其可加重症状,如腹胀和腹部不适。

(3)药物治疗:用于IBS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但效果均不确定。临床用药主要是对症治疗,即针对症状或引起症状的病理生理基础选择用药或合用几种药物。但用药应谨慎,以免矫枉过正。

①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可用地西泮、多虑平。应用此类药物,不但使精神症状改善,而且可以缓解肠道症状。但此类药物有其特殊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而IBS是一种病程较长易复发的综合征,需要长期反复服药以消除症状。因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并谨慎服用。

②解痉药物:腹痛者可用阿托品或普鲁本辛;硝苯吡定可抑制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减弱结肠动力,抑制胃结肠反射。二者可用于解除IBS患者的腹痛症状。

③止泻药物:腹泻者可选用易蒙停、苯乙哌啶、思密达。上述药物用于IBS腹泻型患者具有一定疗效。

④缓泻消胀药物:乳果糖作为轻泻药适于IBS便秘型患者;腹胀者可用西沙必利,对IBS便秘型患者亦有一定的疗效,并可减少泻药用量。

4.预后 此病呈良性过程,可反复发作甚至持续终身,1/2以上的患者经适当的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甚至消失。一般而言,以便秘为主,病史短,症状诱因明显者治疗效果好。女性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过于积极求医的敏感者疗效较差,症状难以去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