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五四运动对中国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论述1919 年5 月一连串事件的影响时,我们在此将不详述无数新期刊中表达出来的多种学说。就我们这里的论题来说,这一连串事件的主要影响之一,是它们牵涉到对中国种种弊病作纯文化的分析判断。五四是一次政治行动,一次表面上有效的政治上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行动。甚至反政治的胡适也为五四事件所推动而重新评价他的态度。五四时期的青年普遍都有民族主义的政治热情,孙逸仙及其追随者是能更好利用这种热情的集团之一。

五四运动对中国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在论述1919 5 月一连串事件的影响时,我们在此将不详述无数新期刊

中表达出来的多种学说。在文化的种种论题——尤其是对文化遗产的“全

盘”否定——的读者面扩大(已经在进行)的时期,五四只是标志了一个极

易引起争论的阶段。可是,很明显,其中大多数学说并不是新的。

就我们这里的论题来说,这一连串事件的主要影响之一,是它们牵涉到

对中国种种弊病作纯文化的分析判断。五四是一次政治行动,一次表面上有

效的政治上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行动。它甚至一度导致了一场群众运动(虽

然只有学生和城市一些阶层参加)。新文化的领袖们过去一直主要关注中国

国内的弊病。他们思想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使他们基本上对帝国主义列强

的行为不作道德评价,也不把中国的种种弊病主要归因于外国。可是学生的

民族主义的急切希望和紧迫感,却迫使他们思想上的一些前辈把注意力暂时

从他们长期的文化努力转向当代中国政治的可悲状况。

甚至反政治的胡适也为五四事件所推动而重新评价他的态度。直接的影

响是增强了他的信心,令他高兴的是,似乎已在青年知识分子中进行的文化

改革或许不会向政治方面发展,而是发展成为“社会运动”。杜威本人于1919

年来到中国,他自己注意到“学生”团体已在从事民众教育、社会服务、慈

善事业和活泼的思想讨论;①杜威鼓舞了胡适的信心。胡适曾谈到“民众要教

育,妇女要解放,学校要改革”。②似乎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假定,只要避开

1919 年中国存在政治-军事势力这一难以对付的现实,上述所有目标都有可

能实现。不过到了1922 年夏季,胡适在他的友人丁文江的推动下,说服自己

帮助创办了《努力周报》,这一刊物明显地致力于政治活动。

丁文江是一个有才干的地质学家,在新文化的“从事科学工作的”知识

分子当中,他是少数真正科学家之一;他不是在美国而是在苏格兰受的训练。

③他在那里学到了地道的英国经验主义对科学的看法(和胡适一样,他也是清

代“经验论者”的推崇者),但是是这样一种类型的经验主义,不像杜威的

实验主义看法那样受到民主主义的影响。因此对军阀和政客的道德评价丁文

江不那么热情,而这在胡适的看法中却很突出。他对现存势力的态度似乎是

——它与我们的论题有关吗?胡适在过渡时期已痛苦地注意到,政治势力的

权势妨碍知识分子言论和行动自由的权利。他也注意到新的权力主义这样一

些“主义”的兴起——准备抢先登上政治活动的舞台。因此,他政治活动的

一个方面就是对“公民权利”的自由主义要求,反对独断专行。这是此后他

一直信守的主张。(www.xing528.com)

胡适政治建议的另一个方面——他提倡“好人”政府和“有计划的政府”

——已经指向如何在中国把“科学”和“民主”联系起来的重大问题。如果

说杜威关于科学的定义是“常识”性的,他便可以满怀信心地期待科学调查

的方法通过新式教育迅速普及整个美国社会,使科学成为文明人的一种武

器。根据中国的情况;胡适只能希望有科学知识的人(人数很少的“好人”)

能对现有的权力中心施加影响。胡适与共产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一样,感到

①杰罗姆·B.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第179 页。

②同上书,第177 页。

③关于丁文江,见费侠莉的研究著作:《丁文江:科学与中国的新文化》。

自己只能相信进步的优秀分子。能对吴佩孚政府起作用的希望当然只能是短

暂的,胡适很快回到了他关于中国问题的文化观点。

五四时期的青年普遍都有民族主义的政治热情(这是一种压倒所有意识

形态差别的热情),孙逸仙及其追随者是能更好利用这种热情的集团之一。

不管人们对孙逸仙作为思想家或政治家的优点会有什么看法,事实是,在

1911 1919 年的整个惨淡时期里,他始终没有改变他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

央政府的政治目标,尽管他的方法不能奏效。“新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疾患

所困扰,而孙逸仙并没有被这种困扰压倒。相反,甚至在1911 年以前,他和

国粹”思想的接触就使他确信,必须扶植对历史成就的民族自豪感,他甚

至提出了应当珍视什么的明确看法。

应受珍视的一种传统道德价值是历来强调“民生”,孙逸仙很久以前就

(像梁启超那样)把“民生”和对西方社会中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的”

批判联系起来。和梁启超一样,他不断强调,他所界定的那种阶级对立在中

国传统社会中相对来说要少一些。在1911 年以后苦难日增的年代里,他还热

中于如何在中国创建有纪律的、团结一致的先锋政党的问题。总的来说,他

对西方式的立宪民主政体的信念逐渐减弱。因此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孙逸仙

和他的一些最亲密的追随者在十月革命以后,对列宁关于政党组建的看法和

对待军事力量的布尔什维克提法表现出迫切而强烈的关注。孙的追随者中的

一些年轻人——如胡汉民戴季陶、朱执信等——事实证明的确很善于接受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当作对西方所作所为的一种分析。①

①他们的看法见《建设》杂志,1920 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