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南省赤腹松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分布地

河南省赤腹松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分布地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活在不同生境中的松鼠科动物,其头骨也有差异。河南省松鼠科分种检索表4.3.1.1丽松鼠属Callosciurus赤腹松鼠地方名:红腹松鼠。形态描述图4.6赤腹松鼠1)外形体形细长,体长一般200 mm左右。图4.7赤腹松鼠头骨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表4.1赤腹松鼠外形量衡度表4.2赤腹松鼠头骨量衡度单位:mm地理分布赤腹松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西伏牛山地。

河南省赤腹松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分布地

4.3.1 松鼠

松鼠科(Sciuridae)种类多为中等体型,体长一般为120~250 mm;少数为大型种类,体长超过600 mm。有树栖、半树栖半地栖及地栖3种生态类型。由于栖息环境不同,躯体结构显示出差异。树栖种类体较细长,尾粗大而呈圆柱形,尾毛蓬松,前后肢几乎等长,耳壳较大;地栖种类适应于穴居生活,体较粗壮,尾短小,后肢略长于前肢,耳壳退化,在有些种类仅为皮肤褶;半树栖半地栖种类体型居中,尾长而扁圆,被有长毛。松鼠科种类前足均为4指,后足均为5趾。

生活在不同生境中的松鼠科动物,其头骨也有差异。树栖和半树栖种类的脑颅大都圆而凸,地栖种类则较窄而多嵴。眶上突发达,颧骨显著,为颧弓的主要部分。颧骨板侧面观垂直或横平,眶下孔发达,其外壁不呈管状。听泡显著突出。齿式img27= 22。门齿唇面光滑或有纵纹,有些种类无第1上前臼齿(P1),若有则形小而呈柱状,第2上前臼齿(P2)呈臼齿状。臼齿均为低冠齿,齿突较为简单。

除两极地带、大洋洲及一些岛屿之外,松鼠科种类的分布几乎遍布全世界,在我国则遍及全国。全世界计有40余属240余种,国内计有11属24种,河南省计有5属5种。

河南省松鼠科分种检索表

img28

4.3.1.1 丽松鼠属Callosciurus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Pallas1779)

地方名:红腹松鼠。

英文名:Pallas’s squirrel

(1)鉴别特 征体型颇似岩松鼠,但尾较长,尾背与体背皆呈橄榄黄灰色,其上有不太显著的黑色环,尾端部黑色。鼻骨短粗,眶间宽大于鼻骨长。

(2)形态描述(图4.6)

img29

图4.6 赤腹松鼠

1)外形 体形细长,体长一般200 mm左右。尾较长,若计尾端毛在内则几乎等于体长。吻较短。前足裸露,掌垫2枚,指垫4枚;后足跖部裸出,跖垫2枚,趾垫5枚。乳头2对,位于鼠蹊部。

2)毛色 体背自吻端至身体后部为橄榄黄灰色,体侧、四肢外侧及足背与体背同色。体腹面黄灰色。尾毛背腹面几乎一色,并与体背基本相同。尾后部可见有黑黄色相间的环纹4~5个,尾端有20 mm左右长的黑色端毛。耳壳内侧淡黄灰色,耳缘有黑色长毛,但不形成毛簇。

3)头骨 鼻骨粗短,鼻骨前部两侧向下弯曲,鼻骨长小于眶间宽。脑颅圆而凸,仅在眶间部略显低凹。眶上突发达。颧骨平直,不向外凸,侧面观中部有一向上突起。听泡适中,但略凸出(图4.7)。

4)牙齿 上门齿扁而宽,无明显切迹,第1上前臼齿(P1)形小,圆柱状。第2上前臼齿(P2)与臼齿形状大小相似,咀嚼面上无明显的中柱。

5)量衡度 赤腹松鼠量衡度有关数据,见表4.1、表4.2。

(3)分类讨论 赤腹松鼠自Pallas于1779年定名以来,种级分类地位比较稳定,并无争议。

(4)亚种分化 赤腹松鼠已记录的亚种达29个,国内已知有18个亚种(含台湾的3个亚种)。河南省分布有1个亚种——秦岭亚种(Callosciurus erythraeus qinlingensis,Xu et Chen 1989)

本亚种的体背毛色较淡,呈橄榄黄灰色,尤以腹面毛色为淡灰黄色而有别于其他亚种。尾端有一段10~20 mm长的黑色区域。该亚种见于伏牛山区的卢氏等地,国内还分布于陕西山阳、商南县及湖北郧西县。

img30

图4.7 赤腹松鼠头骨

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

表4.1 赤腹松鼠外形量衡度

img31

表4.2 赤腹松鼠头骨量衡度  单位:mm

img32

(5)地理分 布赤腹松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西伏牛山地(图4.8)。国内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区)。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家。

img33

图4.8 赤腹松鼠的分布(▲)

(6)生态 赤腹松鼠主要栖居于山毛榉科植物林中,在山崖灌丛一带也有活动。通常在晨昏时活动较为频繁,喜群居,行动敏捷,善于在树丛间跳跃、奔跑。主要食物为松子、板栗、桃、杏、山梨及一些植物的嫩叶,有时也取食鸟卵、雏鸟及昆虫等。繁殖期为每年的3~10月份,每胎产2~4仔,偶见5仔。筑巢于针叶树上。

(7)经济意义 赤腹松鼠冬季绒毛厚实,尾毛齐全,可资毛皮行业收购利用。数量较大时,可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一定危害。据报道,在四川洪雅地区,赤腹松鼠在柳杉林(人工纯林)中常撕剥树皮,造成树林成片死亡,在每年4月份危害尤甚。

4.3.1.2 岩松鼠属Sciurotamias

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Milne-Edwards 1867)

地方名:毛老鼠、松鼠。

英文名:David's Rock squirrel

(1)鉴别特征 体型中等,耳壳后有灰白色斑,尾毛蓬松,尾之两侧及尾端部毛呈黑白二色,形成两色环带,尾端部毛白色尤为显著。

(2)形态描述(图4.9)

img34

图4.9 岩松鼠

1)外形 体型中等,体长210 mm左右,尾长短于体长。尾毛蓬松但较稀疏。前足掌部裸露,掌垫2枚,指垫3枚;后足跖部被毛,无跖垫,趾垫4枚。前足第四指一般长于第三指。雌性有乳头3对,胸部1对,鼠鼷部2对,有颊囊。阴茎骨长约75 mm,呈棒状而弯曲,基部粗,向尖端渐细。在弯曲处附有一叶状骨片。

2)毛色 身体背部自头至尾基部、体侧及四肢外侧均为青黄褐色。背毛毛基灰黑色,上段灰褐色略黄。背毛之中尚杂有较多黑褐色而毛尖淡黄的粗毛,也有一些全黑色毛。体腹面及四肢内侧呈淡赭黄色,毛基灰色,端部棕黄。尾基背面与体背同色。其余部分的毛为棕黄色,上段黑褐色,毛尖白色,故尾的周缘在外观上有黑色和白色环。眼周有淡黄色眼圈,耳壳上被有暗褐色短毛,耳壳背面基部有灰白色斑。

3)头骨 外观为长椭圆形,吻长而略宽,眶间宽小于鼻骨长,眶后突不甚发达,颧骨平直,听泡较大(图4.10)。

4)牙齿 上门齿短而宽,第1上前臼齿(P1)特小,位于第2上前臼齿(P2)之内侧,外观不易见到,或已退化。如有则其顶端也达不到第2上前臼齿(P2)之咀嚼面。臼齿咀嚼面与松鼠类原型相似。第2上前臼齿(P2)无中柱。

5)量衡度 岩松鼠量衡度有关数据见表4.3、表4.4。

img35

图4.10 岩松鼠的头骨

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

表4.3 岩松鼠外形量衡度

img36

表4.4 岩松鼠头骨量衡度  单位:mm

img37

(3)分类讨论 Milne-Edwards于1867年把采自北京的标本订名为Sciurus davidianus; Miller于1901年将其订正为Sciurotamias davidianus。此后,有关岩松鼠的种级分类地位未见争议。

(4)亚种分化岩松鼠在中国已知有3个亚种,即指名亚种(S.d.davidianus)、湖北亚种(S.d.saltitans)和四川亚种(S.d.consobrinus)。河南省分布有2个亚种。

1)湖北亚种(Sciurotamias davidianus saltitans) 本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毛色较深,更富于赭色,腹毛明显地渲染赭褐色,后足与体背同色。本亚种在河南省见于豫南大别山地。

2)四川亚种(Sciurotamias davidianus consobrinus) 本亚种主要特征为腹毛棕黄色调较浓,后足黑色。本亚种在河南省见于豫西伏牛山地。

(5)地理分布 岩松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西北太行山地、豫西黄土台地、豫西伏牛山地及豫南桐柏-大别山地(图4.11)。国内分布于大部分地区。

img38

图4.11 岩松鼠的分布

●湖北亚种(S.d.saltitans) ▲四川亚种(S.d.consobrinus)

(6)生态 岩松鼠营半树栖半地栖生活,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等多岩石地区。常见于林缘、灌丛、耕作区及居民点附近,夏秋季节常到农田附近取农作物及瓜果等。不冬眠,常在灌丛下的岩缝、石洞中做窝。攀缘跳跃能力较强,性机敏,遇有惊扰,即进入洞中,惊扰消除后,旋即出洞观看。常于白天在灌丛、杂草中活动,较少上树。食物以野生植物种子、果实等为主。繁殖期为3~9月,每年产2胎,每胎产2~4仔。幼体与成体毛色相似。岩松鼠的天敌主要为大型食肉兽类及鹰、雕等。

(7)经济意义 岩松鼠在河南省分布广泛,数量亦多,是松鼠科中的优势鼠种。因其主要以多种树木的种子为食,亦盗食和损毁农作物及瓜果,故对农、林业均有一定程度的危害。但是,岩松鼠对种子的分散储食行为可能对林木更新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岩松鼠的毛皮可用于制作衣、帽、手套等。

4.3.1.3 花鼠属(Eutamias)

花鼠(Eutamias sibiricus,Laxmann 1769)

地方名:毛格狸、五道眉。

英文名:Sibirian chipmunk

(1)鉴别特征 体型较小,身体背面具5道显著的暗褐色或黑色纵行条纹,耳壳无簇毛。

(2)形态描述(图4.12)

img39

图4.12 花鼠

1)外形 体型为松鼠科中偏小者。体长140 mm左右,尾长几与体长相等,尾毛略蓬松,尾部毛略长。前足掌部裸露,掌垫2枚,指垫3枚;后足跖部被毛,无跖垫,趾垫4枚。前足拇指退化,仅留不明显的遗迹。爪灰褐色。耳壳显著,无簇毛。雌性具乳头4对,腹部2对,鼠鼷部2对。有颊囊。

2)毛色 体背部毛呈黄褐色,后背部杂生较多的锈色毛。背毛基部灰色,具有5道黑褐色纵纹,故名“五道眉”。正中一条纵纹起自头顶部,向后延至尾基部,其余各纵纹均起自肩部,止于臀部。条纹中部略宽,两端狭。臀部毛皮为较深的棕黄色。体腹面自下颌至颈部为白色,胸部、腹部、尾基部及后肢内侧为浅的黄白色,毛基深灰色。颊部有短的条纹。自鼻端有一黄白色纹沿眼眶上缘伸至耳基前缘。眼后角至耳基有1条短的暗褐色条纹,眼下缘至耳基为一略宽的黄白色纹,再下方为一自上唇延至耳基部的暗褐色纹。尾毛基部淡黄色,中段黑色,尖端白色,故尾背面在外观上呈黑及淡黄色,并隐约有霜白色。尾腹面中央呈橙黄色,周缘为黑白色边。耳壳黑褐色,镶有白缘。(www.xing528.com)

3)头骨 颅骨较为狭长,脑颅背面不凸起,吻较长。颧弓不明显向外扩张,颧骨向内侧倾斜,上颌骨颧突则近于水平状。眶间宽与鼻骨长约相等,眶上突较细弱,眶间区较平坦,眶上缘不向上翘起(图4.13)。

4)牙齿 第1上前臼齿(P1)甚小呈细棒状,第2上前臼齿(P2)与臼齿形状相似,咀嚼面近似于松鼠类原型。门齿唇面之釉质呈棕黄色。

5)量衡度 花鼠量衡度有关数据,见表4.5、表4.6。

img40

图4.13 花鼠的头骨

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

表4.5 花鼠外形量衡度

img41

表4.6 花鼠头骨量衡度  单位:mm

img42

(3)分类讨论 Ellerman等(1951)、Corbet(1978)均主张花鼠属(Eutamias)应作为北美花鼠属(Tamias)的亚属。但是,由于Tamias比Eutamias少1枚前臼齿,因此G.Allen(1940)以及我国部分学者仍将Eutamias作为一独立属。有关花鼠的种级分类地位以往未见争议。

(4)亚种分化 已记录的花鼠的亚种有10余个,国内计有5个亚种。河南省分布有1个亚种——华北亚种(Eutamias sibiricus senescens,Miller 1898)。

本亚种主要特征为上体毛色较亮,呈黄灰色,颊部条纹呈淡棕褐色。体背部纵纹棕褐色,杂有锈色毛。腹部毛色较淡,呈浅黄白色,毛基灰色部分较短而淡。臀部锈红色鲜亮。本亚种见于豫西黄土台地。

(5)地理分布 花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西黄土台地、豫西北太行山地、豫西伏牛山地、豫南桐柏-大别山地(图4.14)。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及西北部分地区、四川北部等。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及日本北部的部分岛屿。

img43

图4.14 花鼠的分布(▲)

(6)生态 花鼠的生境较为广泛,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中均有分布,豫西黄土台地的沟壑草灌丛、农田、果园中也有发现。以地栖为主,白天活动,行动敏捷好奇,攀援能力较强。一般在树根下、树洞或岩石洞隙中、深沟塄壁裂缝中营巢。有冬眠行为,遇有惊扰可苏醒活动。花鼠食性较杂,主食针叶树的坚果、浆果核、豆类及其他草本植物的种子,也食昆虫及植物的绿色部分,对农、林业都有危害。有储食习性,一个仓库储粮可达1.5~5 kg。花鼠每年春季繁殖1次,每胎产4~6仔。主要天敌为鼬科动物、狐及一些猛禽等。

(7)经济意义 花鼠可危害农作物,毁坏瓜果,取食经济林木的浆果、坚果等,故对农、林业均可造成危害,在数量多时可予以灭杀。花鼠通过对林木种子的分散储藏(埋藏),可能对林木更新产生积极作用。其冬季毛皮质地较好且美观,可供皮毛行业利用。

4.3.1.4 花松鼠属Tamiops

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Milne-Edwards 1874)

地方名:豹鼠、花松鼠、三道眉、金花鼠。

英文名:Swinhoe’s striped squirrel

(1)鉴别特征 体型似花鼠但稍小,体背具3道明显的深色纵条纹,耳背具白色簇毛。

(2)形态描述(图4.15)

img44

图4.15 隐纹花松鼠

1)外形 体型酷似花鼠但略小。体背具3道深色纵纹。体长120 mm,尾长略短于体长。尾端毛较长,尾的末端逐渐尖细。前足掌部裸露,掌垫2枚,指垫3枚;后足跖部裸露,跖垫2枚,外侧者略大,趾垫5枚。前足4指,后足5趾,爪呈钩状。耳壳明显,背面具白色簇毛。雌性具乳头3对,腹部1对,鼠鼷部2对。

2)毛色 体背及体侧、后肢外侧均为深灰褐色,头顶、肩部带有棕褐色。背部中央为3条黑褐色纵纹,两侧各有一黄白色条纹,最外侧尚有2条短而明显的暗褐色条纹。体腹面为污白色、渲染有淡黄色,毛基灰色。四肢内侧与体腹面同色。尾背方毛基部灰色,上半部赭黄,下半部黑色,毛尖黄白色,故整体观为黄黑色。尾腹方毛色与背方近似,但赭黄色较重。眼周具白色眼圈。两颊自上唇基部至耳基下方有一黄白色条纹,与体背之条纹不相连。耳壳前面稍黄,耳背簇毛基部黑色,末端白色。

3)头骨 隐纹花松鼠脑颅背面圆而凸,吻短细。鼻骨先端明显膨大,眶间前部略平。颧弓前部扁宽,略向内斜,中部不明显外突。听泡大小适中(图4.16)。

img45

图4.16 隐纹花松鼠的头骨

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

4)牙齿 上门齿粗壮,稍内倾。第3上前臼齿(P3)极小,臼齿咀嚼面简单,与松鼠类原型相似,但无中柱。下门齿扁细而长。

5)量衡度 隐纹花松鼠量衡度有关数据见表4.7、表4.8。

表4.7 隐纹花松鼠外形量衡度

img46

续表4.7

img47

表4.8 隐纹花松鼠头骨量衡度  单位:mm

img48

(3)分类讨论 Ellerman等(1951)、Corbet(1978)把花松鼠属Tamiops并入丽松鼠属(Callosciurus),G.Allen(1940)仍把Tamiops视为独立属,我国学者亦习惯使用Tamiops swinhoei作为其种名。隐纹花松鼠的种级分类地位未见争议。

(4)亚种分化 Ellerman等(1951)将隐纹花松鼠划分为11个亚种,我国分布有8个亚种。河南省分布有1个亚种——河北亚种(Tamiops swinhoei vestitus)

本亚种主要特征是背中纵纹长而清晰,外侧深色条纹不显著,体腹面毛色暗白色,颏、喉部的暗白色可至毛基。本亚种分布于豫西北太行山地。

(5)地理分布 隐纹花松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西北太行山地、豫西伏牛山地等(图4.17)。国内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区),北至河北、北京、甘肃、宁夏等省(市、区)。

(6)生态 隐纹花松鼠以树栖生活为主,但常到地面活动。多见于林缘、灌丛一带,或可到居民点附近的果园、农田中活动,喜群居,一般在晨昏时活动。常于树枝上奔跑跳跃。食性较杂,主食栎类的坚果、松子、杉子等,有时也吃一些植物嫩叶及少量昆虫。常于树洞或树枝交叉处营巢,内衬以茅草及树皮等。每年春、秋季各繁殖1次,每胎产2~5仔。主要天敌有黄鼬、猫及部分猛禽等。

(7)经济意义 隐纹花松鼠因其取食活动,常对果树、森林更新及树木播种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数量较少,故危害程度不甚显著。其毛皮虽可制裘,但质量较差,属次等皮张。

img49

图4.17 隐纹花松鼠的分布(▲)

4.3.1.5 黄鼠属Spermophilus

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Brandt1844)

地方名:黄鼠、大眼贼。

英文名:Mongolian ground squirrel

(1)鉴别特征 地栖类松鼠。体型肥胖,尾较短,约为体长的1/3。眼大,耳壳小,仅为嵴状。背毛淡棕黄色。

(2)形态描述(图4.18)

img50

图4.18 达乌尔黄鼠

1)外形 体型中等而略肥胖,体长200 mm左右。尾短,其长度约为体长的1/3。头大,眼大。耳壳退化成嵴状。前足掌部裸露,掌垫2枚,指垫3枚。后足跖部被毛,趾垫4枚,爪呈黑褐色,雌性有乳头4对。

2)毛色 背毛棕黄色,并杂生黑褐色毛。背毛基部灰色,末端黑褐色,头顶部毛短,与颊部皆呈黄褐色,眼周有浅黄色眼圈。体侧、颈侧及四足背面为沙黄色。尾背方前1/3~1/2部分与体背同色,其余部分呈沙黄色,由于尾部中段为黑褐色,故在尾端形成一个明显的黑色环。尾腹方为橙黄色。耳壳为淡棕黄色。夏毛较冬毛为短,颜色亦深于冬毛。幼鼠毛色暗而无光泽。

3)头骨 头骨外形粗壮,椭圆形,侧观背面略呈弧形。鼻骨前端略膨大,眶上突粗短,颧骨粗壮,无人字嵴,听泡长大于宽(图4.19)。

img51

图4.19 达乌尔黄鼠的头骨

1.背面观;2.腹面观;3.侧面观

4)牙齿 上门齿狭扁,唇面橙黄色,略向外凸,后无切迹。第1上前臼齿(P1)较小,呈柱状,约为第1上臼齿(M1)的1/2。第2上前臼齿(P2)以后的牙齿,咀嚼面随年龄不同,形成一系列的马蹄形齿叶。

5)量衡度 ♂1,体重210 g,体长190 mm,尾长67 mm,后足长36 mm,耳长7 mm,颅全长45.48 mm,颅基长39.20 mm,腭长21.04 mm,鼻骨长15.40 mm,颧宽28.96 mm,眶间宽9.64 mm,后头宽19.98 mm,齿隙11.24 mm,上齿列长9.86 mm。

(3)分类讨论 Spermophilus dauricus是Brandt(1844)依据采自苏联贝加尔湖的标本订名的。Trouessart(1904)又将其更名为Citellus dauricus。有的学者认为达乌尔黄鼠与阿拉善黄鼠(Citellus alaschanicus)应为两个种,而Allen(1940)等则将阿拉善黄鼠作为达乌尔黄鼠的种或其亚种,王廷正和许文贤(1993)将阿拉善黄鼠作为达乌尔黄鼠的亚种。有关种级分类问题尚需深入研究。

(4)亚种分化 达乌尔黄鼠的亚种分化问题,学者们意见颇不一致。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可分为6个亚种,国内分有5个亚种。河南省分布有1个亚种——阿拉善亚种(Spermophilus dauricusalaschanicus,Buechner 1888)

本亚种主要特征是背部毛色较淡,为淡棕黄色,尾背面前1/3部分毛色同体背,尾腹面为橙黄色,尾末端有黑和淡黄色环。本亚种见于豫西黄土台地。

(5)地理分布 达乌尔黄鼠在河南省分布于豫西黄土台地(图4.20)。国内分布于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等国家。

img52

图4.20 达乌尔黄鼠的分布(▲)

(6)生态 达乌尔黄鼠栖居于草原及景观开阔的农作区,喜单洞独居于植被低矮稀疏的环境中,如田埂、坟地、苜蓿地等,呈局限性岛状分布。具冬眠习性,冬眠期4~5个月。白天活动,嗅觉、听觉和视觉均很灵敏。性多疑机警,出洞前常在洞中向外窥探,出洞后用后肢站立并左顾右盼,随后尖叫,呼唤同类。每年繁殖1次,每胎产2~9仔,一般4~6仔。年龄越大,每胎产仔数越多。寿命一般4年左右,少数可达5~6年。食物主要为植物绿色部分,秋季前后也盗食农作物种子,并吃少量昆虫。主要天敌有狼、狐、鼬类及一些猛禽等。

(7)经济意义 达乌尔黄鼠食量较大,但在河南省分布的范围较小,数量也不多,故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尚不很明显。据研究,该鼠是鼠疫病原体的主要储存宿主,故应予以防控。黄鼠的毛皮质量较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