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阳光下的孔子:子与传播学

阳光下的孔子:子与传播学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过勿悼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习孔子的办法,正确对待错误,“过则勿惮改”。既然错误是掩盖不了的,那么,对待错误的态度就只有一条,必须改正,“过则勿惮改”。《论语·卫灵公篇》里有孔子劝人改过的格言:“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勿惮改”,是君子的风度。事实上,知过改过会提高威信。但是,从传播者的愿望来说,最好是防患于未然,不出错或少出错,即孔子所谓的“寡过”。

阳光下的孔子:子与传播学

过勿悼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圣贤,错误也难免,只是错误的性质、多寡、严重程度不同罢了。活在世上的人都有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说自己是完人,不承认自己有缺点错误,这是欺人之谈。神化伟人和圣人,说他们完美无缺,别人若指出他们的缺点过失,便视为攻击,以为是居心叵测,这是一种愚蠢,带有迷信的色彩。孔子可以说是千古圣人了吧?他有没有缺点?有没有错误?现在看来,他的某些缺点错误也是很明显的。例如,轻视妇女就是他的缺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孔子把妇女视为“养”的对象,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在社会和家庭中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养”与“被养”的关系。养者“尊”,被养者“贱”,而且被养者要依附于养者。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孔子就不赞同女子和男人一起参与社会活动。你看,他门下弟子3000人,却不曾有一个女弟子:他提倡君子人格,但君子的行列里没有女士;他不愿“与鸟兽同群”,主张积极从政,可是从政者是清一色的男子汉,女将们到哪里去了?

随便举例,我们就可以说明圣人在思想上或言语行动方面都会表现出缺点错误。圣人尚是如此,何况不是圣人的凡夫俗子呢?

传播者是很容易出错的。为什么?因为传播者的经常任务是了解真实和反馈真实。在了解和反映真实情况的过程中,要求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客观情况完全一致,以形成正确的传播。万一不一致,了解片面,反映不真实不深刻,那么就不能形成正确的传播,或者失实,或者不能自圆其说,这是读者所不能原谅的,也是传播本身所忌讳的。然而,对每个传播者来说,几乎都犯过这样或那样不愿意犯的错误,当自己发现传播失实或观点有错的时候,内心十分痛苦。有啥法,已经传播出去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传播者的工作是严肃的,他手里出去的东西——书稿、图片、音像制品——千人翻,万人瞧,一旦有错,特别是政治性的错误,影响就很不好,有位翻译者把“八百里秦川”用英文译成“陕西距离四川八百里”,这固然是译者缺乏地理常识造成的错误,令人发笑,但那后果却是难以设想的,因为这句话已印在对外的宣传品上面。译稿的人怕译错,写稿的人更是怕写错,当传播者在了解真实和反映真实的时候,他的心情往往是沉重的,精神负担较大,怕把情况弄错了,张冠李戴,又怕对了解到的情况认识错了即写出歪曲事实的报道。瞻前顾后,传播者的心情常常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传播者不能随心所欲,他的笔,他的舌头,他的镜头,他的传播物,要为社会负责,半点马虎不得,否则就会捅娄子。有的书被禁止出售,有的出版社被查封,有的报刊被整顿,有的新片不能上映,就是因为出了大娄子。

谁也不愿捅娄子,出错误,但又难免。怎么办呢?

学习孔子的办法,正确对待错误,“过则勿惮改”。

能正确对待错误的人往往是襟怀坦白、不注意个人得失的人。孔子正是这样。他说,君子“不忧不惧”,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叫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用陶铸的话来说,叫做“心底无私天地宽”。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私者往往心在他人,志在天下,识大体,顾大局,勇于和自己的错误决裂。承认了错误,改正了错误,对他们来说有什么不好呢?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过多的忧虑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孔子说得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性格鲁莽又不愿刻苦学习的子路,孔子多次批评过他,指出错误所在,说他“野”,“无所取材”,有勇无谋,但子路从不生气,也不辩解,因为他有一个可爱的大优点:闻过则喜。这说明子路是一个坦荡荡的人,正因为如此,孔子也特别喜欢这个学生,流亡列国时要他随行,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道不行,乘桴桴于海,随我者,其由与!”孔子这样的感叹是把子路视为生死与共的知己。

子路闻过则喜的优点是从老师孔子那里学来的。孔子不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错误,《论语·述而篇》有这样的记载:“丘有幸,荀有过,人必知之。”意思是说:我孔丘是何等的幸运啊,若有什么错误,别人必然会知道。许多人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错误,遮遮掩掩,把错误“捂起来”,似乎“捂起来”比“敞开了”好。孔子却与此相反,他把别人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视为“幸事”,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因为他是唯物主义者,知道错误,是客观存在的,你不讲,别人也知道,掩盖是徒劳的。错误就像天上的日蚀和月蚀一样,生活在地上的人谁看不见?既然错误是掩盖不了的,那么,对待错误的态度就只有一条,必须改正,“过则勿惮改”。《论语·卫灵公篇》里有孔子劝人改过的格言:“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只要改,错误就不存在了;如果不改,那才是永久存在的错误。“过勿惮改”,是君子的风度。君子用不着文过饰非,只有小人才文其过饰其非,不肯老老实实。“小人之过也必文”,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会丢面子吗?会损失威信吗?这是文过饰非者的心态。事实上,知过改过会提高威信。《论语·子张篇》里有子贡的妙语:“君子之过也,为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更”者,改也;“仰”者,敬也。因改过而受人敬仰,不是生活的辩证法吗?有的传播者写错了文章,主动撰文作自我批评;有的报纸错发了消息或错登了广告,主动发启事予以纠正,这样做会损失威信吗?不!结果恰恰相反,读者原谅了作者和编者,原谅之余,还会更依赖这样的作者和编者,认为他们是老实人,有君子之风,对读者很负责任,是传播者人品素质高的表现。

为读者负责,有错就改,就是传播者的品德和应有的态度。但是,从传播者的愿望来说,最好是防患于未然,不出错或少出错,即孔子所谓的“寡过”。如何才能“寡过”呢?孔子的办法有两条:学习和内省。(www.xing528.com)

追求真理,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把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搞正确,使自己想事做事不违背客观规律,达到“从心所欲”,而又“不逾矩”的境界。他对《周易》这部哲学著作很感兴趣,潜心研究,从中寻找正确的思想方法。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孔子“寡过”的经验之谈,通过学《周易》可以“寡过”,在大的问题上不会出偏差。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传播者为了“寡过”倒用不着人人都去读《周易》,但是,孔子指出学习可以“寡过”这一条经验不可弃而不用。思想方法的成熟意味着人的成熟,人的成熟意味着人的素质的飞跃和完善。

孔子直到晚年,才认识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把“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来加以宣传。他认识到处理问题必须找到协调矛盾双方的适合点,也就是掌握处理问题的分寸,“中”即“度”,适度地处理问题,就是中庸之道的方法。可以这样说,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辩证方法的一种表现形式。许多人把“中庸之道”误解为“折中主义”,这是不应该的,孔子若活着,他的心会哭泣!“中庸之道”的提出,意味着孔子思想方法的成熟,按此方法去想事做事,孔子一生也不会犯什么大的错误。可见思想方法的正确与否,对一个传播者来说,何其重要!孔子一生执着追求真理,其中包括寻找正确的思想方法。追求真理是神圣的,孔子高唱着:“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天的传播者在“寡过”的探索过程中,应效法孔子的精神,为提高自身的素质而努力地去“闻道”。

“寡过”的第二种办法是“内省”,即自我检查。孔子很聪明,“内省”的时候找一个参照物,把别人当作自己的镜子,从别人的身上去学习优点,向贤者看齐,即所谓“就有道而正焉”、“见贤思齐焉”。同时,还要从“不贤者”身上去看看有些什么缺点毛病,而这些缺点毛病是不是在自己的身上也存在。这就是所谓“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里,孔子提倡了一种修身方法:以人为镜。把别人当作镜子,时时照见自己。肯于这样做的人必然寡过。我们天天看电视新闻,许多有作为的人出现在屏幕上,他们贤者,可以“思齐焉”。同时也出现一些反面教员:骗子、吸毒者、渎职者、罪犯等等。他们是不贤者,很可悲,千夫所指,可以“内自省也”。

“内省”是修身的必由之路,向善崇贤的传播者也要走这条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人反对“内省”,说那是脱离实践的“闭门修养”,结果是“越养越修”,即越是“闭门思过”越要犯错误,曾一度没有敢提“内省”的修身方法。是非面前,矛盾的双方总是指斥人家的不是,不“内省”一下,讲讲自己有哪些不好,文过饰非。这是惨痛的历史教训。

主动“内省”,是修养程度高的表现。孔子的学生就注意“内省”,其典型代表人物是曾子。《论语·学而篇》里有曾子的内省格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汉语里的“三”不表实数,比较虚,有“多”的意思。明乎此,我们就知道曾子的意思是:我每天要反复地反问自己:帮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同朋友往来是否令人感到真诚可信?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是否理解和记住了?

曾子“内省”的三个问题讲的是“尽忠守信”、“温故知新”,所“省”者,乃人际关系和知识两个方面。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敢于奉献而尽忠,勇于克己而取信于人,这就是孔子一贯提倡的“主忠信”。在求知方面要不间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传播者与社会广泛接触,在单位与个人打交道,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也有个守信的问题。时代和人民对传播者寄予厚望,所传播的内容要为时代和历史负责,这里也有个“尽忠”的问题。传播都尽忠守信,才能立足于社会,取信于民,生活在群体之中,成为受欢迎的人。

“德不孤,必有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取信于民是传播者无形的财富。因为取信于民,人们会把许多信息和情况主动地告诉传播者,这为了解真实和反映真实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孔子就得到过这样好处,《论语·学而篇》有这方面的记载。陈亢问子贡:“孔老先生每到一个国家总能知道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请问:那些情况是他打听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回答说:“孔老先生靠温和、善良、恭敬、朴实、谦逊的美德取信于人而得到情况,他获得情况的方法与别人获得情况的方法不大相同。”今天的传播者若也能像孔子那样温、良、恭、检、让,取信于人,不是也可以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第一手材料吗?

改过,寡过,完善自己,取信于人,传播者就会在生活的海洋里像鱼一样悠哉游哉,获得自由和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