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与阳货:春秋时期的太极推演

孔子与阳货:春秋时期的太极推演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当时礼尚往来的原则,孔子在收到礼物以后,应该登门“还礼”。孔子知道阳货的用意,就特意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还礼”。等孔子真正在鲁国做官的时候,阳货已失势。季平子死后,阳货曾囚禁季桓子,短期控制鲁国国政,成了名副其实的“乱臣贼子”。意思是,通过孔子与阳货的这段故事,愈发显示出孔子行事的高明与智慧。

孔子与阳货:春秋时期的太极推演

“不是冤家不聚头”,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即越是你不想见的人你越是躲不开,这就叫冤家对头。孔子是圣人,但他一样有冤家对头——阳货。

阳货也叫阳虎,与孔子同时代,曾任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史书记载,阳货长得很像孔子。因此有时阳货干了坏事,却要让孔子背黑锅。比如,阳货曾经侵犯过匡地(今河南长垣县)百姓。后来孔子周游列国时经过匡地,匡人误以为是阳货又来了,就将孔子及其弟子围了起来,想要报仇。后来误会消除,孔子和弟子才解除了匡地之围。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阳货本人还经常与孔子过不去。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不到二十岁就小有名气。有一次,季平子设宴招待鲁国的学者名流,孔子亦在被邀请之列。可当孔子前往赴宴时却被阳货所阻拦,阳货说,孔子出身底层,没有贵族身份,他若参加这次宴会,那简直就是对其他贵族的侮辱云云。这对青年孔子来说可谓极大侮辱,但孔子还是忍了。他退出了季平子召集的这次宴会,不过他由此见识了阳货的飞扬跋扈。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孔子好学,有才华,就会有人赏识。鲁国大夫孟僖子,政治地位仅次于季平子,是鲁国第三号人物。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孟僖子陪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途经郑国。郑国国君和楚国国君均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欢迎鲁昭公,在这两次盛大的仪式上,孟僖子因不懂礼节而出丑。孟僖子为此羞愧万分。回国之后他便立志学礼,恰好孔子是礼仪方面的专家,孟僖子由此对孔子的学识十分敬佩。临终之际,他还立下遗嘱,要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一定拜孔子为师。

孔子收下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两位贵族学生之后,名气更大。后来,南宫敬叔还向鲁昭公建议,请鲁昭公资助孔子出国游学。鲁昭公接受了建议。孔子因此得以去周朝京城洛阳游学。在那里,孔子拜见了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两位圣贤惺惺相惜,相谈甚欢。

游学归鲁之后,孔子的学问和名气更大了。阳货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一改当年瞧不起孔子的做派,想法拉拢孔子。关于此事,《论语》这样记载:“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途)。”这段话的意思是,阳货要见孔子,可孔子偏偏不去见他。于是,阳货想了一个办法,他给孔子送去一头蒸熟的小猪。根据当时礼尚往来的原则,孔子在收到礼物以后,应该登门“还礼”。阳货想,你来“还礼”时我不就能见到你了吗?

孔子知道阳货的用意,就特意选择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还礼”。可是,在“还礼”回来的途中,孔子还是遇见了阳货,这可真叫“不是冤家不聚头”,想躲都躲不开。

两人见面之后,阳货对孔子说:“来!予与尔言(过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说什么呢?阳货说:“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一个人有抱负有才华却不出来做官,听任国家衰败,这算仁爱吗?(www.xing528.com)

孔子说:“不可。”

阳货又问:“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意思是,一个人有参与政事的愿望却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有智慧吗?”

孔子回答:“不可。”

阳货接着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岁月可是不等人的呀。这等于暗示孔子,你快投靠我,出来做官吧。

孔子不喜欢阳货,不可能接受他的拉拢,可是阳货是季平子的家臣,是有实权的人,孔子不想得罪他太甚,就敷衍说:“诺,吾将仕矣。”意思是,好吧,我考虑去做官。

这一“考虑”就是好多年。等孔子真正在鲁国做官的时候,阳货已失势。春秋末期,鲁国的政权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控制,史称“三桓专权”。阳货身为季氏的家臣,也有样学样,试图篡夺季孙氏的权力。季平子死后,阳货曾囚禁季桓子,短期控制鲁国国政,成了名副其实的“乱臣贼子”。阳货叛乱很快被平定,阳货本人也只好逃往晋国

针对《论语》中“阳货欲见孔子”一段,元代文学家、教育家胡炳文在《四书通》中如此解读:“此一事耳,而见圣人之一言一动皆时中之妙。阳货欲见孔子而遽见之,非中也;既有馈而不往拜之,非中也;不时其亡则中小人之计,非中也;不幸遇诸途而又避之,则绝小人之甚,非中也;理之直者其辞易至于不逊,非中也;辞之逊而或有所诎,非中也。圣人不徇物而亦不苟异,不绝物而亦不苟同,愈雍容不迫而愈刚直不屈,此其所以为时中之妙也。”意思是,通过孔子与阳货的这段故事,愈发显示出孔子行事的高明与智慧。如果阳货想见孔子,孔子就去见他,那孔子就有巴结权贵之嫌;若阳货给孔子送礼而孔子不还礼,那不符合礼仪规定;若不等阳货不在家时去还礼,那等于中了阳货的计,在智力上输给了阳货;若孔子在路上遇到阳货却要骤然避之,那就把阳货得罪得太狠了,有违君子质朴敦厚的品性;路上交谈,阳货看似在言辞上占了上风,但孔子不卑不亢,从容不迫,不在言辞上与其争胜负,却在境界上早已经胜出。仔细品味,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孔子在与阳货遭遇时原则一点没丧失(不在阳货手下做官,不助纣为虐),手段和方法却灵活多样。最终,他在不动声色中使出“太极推手”,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堪称处世高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