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变教学的骨干教师,静悄悄的革命

改变教学的骨干教师,静悄悄的革命

时间:2024-0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研讨会的魅力主要不是来自那些交来的教学录像记录,而是来自现场深入的讨论,来自那些对教学现状和教师生活方式的热烈的探究。小林先生是有10年教育经验的骨干教师,在此之前,他主要从事以科学课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担任一年级的教学还是第一次。在小林, 老师的教室里,学生的父母、亲人、社区公民等都可以来参与学习,他们把丰富的学习素材、材料等带进了学校。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小林也注意磨炼、学生的技术。

改变教学的骨干教师,静悄悄的革命

今年,在新询县的山中大雪覆盖的宾馆里,29位教师会聚在一起。这是每年3月由加纳先生(新调市樱丘小学校长)主办、由我协办的小规模研讨会。研讨会的魅力主要不是来自那些交来的教学录像记录,而是来自现场深入的讨论,来自那些对教学现状和教师生活方式的热烈的探究。我与加纳先生认识是在8年以前,那之后,他担任过3个学校的校长。他以那些学校为中心,一直持续不断地培养着年轻教师。每年研讨会上所会聚的约30名教师都是他的得意门生,每位都是富有个性的、彬彬有礼的、诚实的教师。正是与这样的校长、教师接触,使我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有力的支持。

在今年研讨会的报告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林先生(新调市樱丘小学),所承担的小学一年级生活科(综合学习)的教学。小林先生是有10年教育经验的骨干教师,在此之前,他主要从事以科学课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担任一年级的教学还是第一次。他的班有39名学生(男生18名、女生21名),担任这一工作是小林先生的一个重要决断一一他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z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戏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育学生的教学。

小林的班上看起来进展得比较顺利,却在5月份里发生了一个小小的危机。有一天早上,当小林去教室时,在走廊上看见一个名叫彻也的学生由母亲带来学校,彻也在那里哭闹,怎么也不肯进教室。

其他的学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在围观,场面一时难以处理。"怎么啦?"小林走过去问彻也,彻也哭着说:"老师和妈妈都骗人,说学校里很快乐,都是撒谎!""还不如在家里打电子游戏好玩!"彻也本是个快乐向上的学生,这些话使小林感到十分吃惊!一时无言以对的小林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对彻也说:"学校也许不是一个快乐的地方,但是很多同学不都一直坚持着吗?"这时,在旁边听到这话的芳树同学立刻说:"是呀,我们也不觉得快乐呀。觉得学校不快乐的同学举手!"这一下,全班的学生都大声地呼应回答:"是的!"并举起了手。好多学生还纷纷叫道:"学校是个令人讨厌的地方!"……小林老师被这一切深深地震撼了!但为了马上结束事态,他掩饰着自己苦涩难过的心情,一边说着"哦,不仅仅是彻也同学一个人这样感觉啊",一边把彻也带进了教室。

面对学生"学校不快乐"的呼声,教师似乎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学生的"快乐"的含义与教师所追求的"快乐"的含义是不同的,必须从这样的现实出发。小林在考虑了一番后试探着问:"为什么觉得学校不快乐呢?"学生回答说:"老师太严厉了!"芳树同学又叫道:"觉得老师太严厉的人举手!"全班同学再一次一齐回答:"是的!"并举起了手。小林自认为和学生接触时是非常和蔼可亲的,可在学生的面前,他只能暂时无奈地接受了这一现实。

放学后,被学生的问题困扰的小林老师在与校长加纳先生商量后,决定把自己的想法用诗的形式告诉学生。第二天早上,小林把自己写的诗匆匆地抄在了黑板上:"教室,锻炼我们的地方。专心昕到最后一一锻炼了耳朵:专心地观察发现一一锻炼了眼睛:清楚明白地说话一-4段炼了嘴巴;开动脑筋思考一一锻炼了头脑。锻炼,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小林老师慢慢地读着,学生纷纷议论起来:"啊,真棒!""谁写的呀?""哦,小林老师?"而这时,响起了"小林老师作为老师还是不够格的"的声音,全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为什么呢?"小林问。"因为小林老师太温和了,不再严厉一点不行!"裕子同学边回答边问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觉得小林老师太温和了?"一下子又引来全班同学的呼应和举手。按照学生的理论,"教师太严厉了或者太温和了都是不够格的"。

以这一件小小的事情为契机,小林老师开始了在教室里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的实践,而其第一步是培育班上的学生成为能向同伴"直率地要求帮助的学生"。

小林老师努力营造一种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能向人求助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氛围,它能使教室里的关系变得融洽。之后,小林老师以"学习中我们能和谁交往"、"学习中我们怎样与物接触"等,作为所有教学的中心主题,来培育"与人交往"、"与物交往"的学生,从而为培育"相互学习的关系"打下基础。在小林, 老师的教室里,学生的父母、亲人、社区公民等都可以来参与学习,他们把丰富的学习素材、材料等带进了学校。在小林老师的教学中,他通过活动持续地向相互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挑战。(www.xing528.com)

小林老师给研讨会带来的录像带是两个月前的"生活科"教学录像。录像中,学生在和社区的叔叔阿姨一起体验了"传统游戏"之后,又接着利用空牛奶盒做了许多玩具,如箭球、不倒翁、陀螺、板羽球等。活动的本意是想利用自然的素材,但由于现在的学生手工技能很差,自然材料对他们来说太难,所以只好改用牛奶盒。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小林也注意磨炼、学生的技术。开始时,他用自己做的东西当样晶,请几个学生来猜猜其中的诀窍,只用短短的几分钟,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开始去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小林老师常常说,要充分地重视"开头验之谈。而差的教师往往只关注"结果",常常草率地、马虎地"开头"。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样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可以说,创造性教师的工作常常是从"开头"展开的。学生在默默地、专心致志地投入操作的同时,在一种毫不需介意的轻松关系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其状态真是好极了!教师们在观看录像的同时,都被教室里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

教师们对录像最初的感想是:"生活科中一提制作,就认为一定要很大的房间才行,而小林老师在这么狭窄的教室里也能够实施成功,真了不起!"关于学生的活动在有限的空间里是否能扩散开的问题,小林老师的看法是:"一年级学生要构筑相互学习的关系,最合适的场所就是在教室里这样比较狭窄的地方。"其他的教师也纷纷提问:"学生选择了四种玩具进行制作,每张桌子上的学生都做的是不同的玩具,这样好吗?"小林回答说:"如果每张桌子上学生都是做同样工作的话,其相互学习的关系会比较平板,会削弱学习和发展的效果。"接着,有老师说:"追求相互学习和合作,但是作为合作的前提应是每个学生的必要的自立。"小林也赞同这样的观点。正是小林老师这样一个个明确的判断,使通常生活科中容易陷入无意义的体验主义的"用牛奶盒做玩具"的活动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令人更感兴趣的是学习困难的沙织同学和里香同学的情况。沙织同学有自闭症状,里香同学也有情绪障碍,不大安定。这两个学生选择了四种玩具中最简单的"不倒翁",两人面对面地坐着,分工配合,共同制作这个玩具。紧靠沙织与里香的学生也非常不错,这名学生在他们两人边上旁若无人似的做自己的东西。然而,当沙织与里香请求帮助时,他马上就爽快地答应。正是他不经意的十分自然的态度使沙织和里香获得了温暖的支持。平时在教学活动中,沙织与里香总要好几次地挨到小林老师身边去,情绪才能安定下来,而这次活动中竟然一次也没有到小林老师那儿去就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当过了45分钟的时候,小林老师让那些还没有做完的学生继续留在教室里,而牵着沙织和里香的手走出了教室。这两个学生在体育馆玩了10分钟游戏后,又回到教室里安静地投入到自己的制作中去。

正如小林老师最初担任这个工作时所表态的那样,这样的教学不是"法国大菜"般的教学,而是最朴素的如"酱汤"般、香味般的日常教学。"如果感到教学空洞虚假的话就不行……"小林老师用谨慎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教学的挑战。他认为:"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作为一年来进步的成果,那就是,小林老师"看自己以前的教学录像时感到痛苦!要不喝酒的话都看不下去了气他还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也不再觉得痛苦了。这最后的一言让所有与会者的心灵受到震撼。

小林老师把自己的教学与同事进行讨论开始于三年前加纳校长到樱丘小学上任时。当时,加纳校长亲自扛着录像机,一一记录每个教师的教学,倾听教师们的烦恼,坚持与处于教学中心地位的教师们相互学习。若干年轻教师,如小林、中野、石川|、获野等,响应了校长的建议,率先开放了自己的教学,在学校内形成了钻研业务的互惠合作的同事关系。正是这三年来的成功,支持了小林的教学改革。

在这次研讨会上,每个人相互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共同探索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途径。前年,林老师(新调市关屋小学)算术教学的录像曾让大家受益匪浅。通过操作具体物体的教学示范,林老师创造了十分精彩的二年级学生共同探究的课堂。倾听低年级学生特有的朴素的发现和理论,深感教学引发了学生有深度的、丰富的教学思维。去年,增井一久老师(新满市大渊小学)的品德教育、高桥和仁老师(新津市新津第二小学)的综合学习的教学记录也都令人印象深刻。增井老师小心地打开那些经历了班级崩溃而受伤的心扉,给学生以鼓励,引导学生展开富有个性特色的发言和交流。高桥老师的综合学习活动邀请了新调市临时职员、担任足球指导的非洲青年到教室来共同制作非洲食品。在组织这一活动时,高桥老师决心挑战一件困难的事情一一让几年来都不肯上学的惠同学到教室来参加这个活动。高桥老师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教室中与平时完全不同的空间和人际关系也许能成为惠同学参加活动的条件。结果惠同学果然来了,她愉快地参加了非洲菜的烹制。活动后高桥老师将惠同学请到前面来,并无条件地接纳了她说的一切,越听越产生共鸣。惠同学在家庭中的苦恼、不能来上学的苦恼等,使高桥老师不知不觉地忘记了自己的教师身份,"我有时候也为不想来学校而感到很苦恼"。他把自己的苦恼与惠同学的苦恼联系起来,与她亲切交谈。当惠同学告别大家,说"明天见"时,大家才注意到结束时间已经到了。高桥老师竭力地说服惠同学来上学,以热情的话语鼓励她。与高桥老师的担心相反,惠同学从那天起重新回到了教室里,与大家一起相互学习了。

对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相互交流成了每位教师成长的食粮。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条件绝不是遥不可及的,而使其实现的条件乃存在于所有的教室中,存在于所有的学校中。而从哪里开启这一可能性呢?在本书中我将通过本人的经验,来探索改变教学、改变学校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