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校向社区开放:让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静悄悄的革命

学校向社区开放:让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静悄悄的革命

时间:2024-0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千谷小学至今仍保持着每月一次的“参与学习”活动。从参加人数的比例上,我们能看到家长们对“参与学习”的积极态度。在引进“参与学习”活动之前,对学校不满的家长到学校访问时,所说的大部分都是对学校和教师的批评。由于有了这么多学校的经验,推进“参与学习”的各种创意也逐步丰富起来。

学校向社区开放:让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静悄悄的革命

开放了教室,在校内建立起了合作性同事关系,那么,学校就有可能向社区敞开大门了。学校的改革只能从内部开始,但是,为工把改革继续深入下去,学校内部的改革必须要有来自外部的支持。    

现今学校的不幸就在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相互不信任。学校的改革,其内部的障碍主要是来自教室墙壁的阻隔(在小学里)和学科的壁垒(初中和高中),而外部的障碍则主要是学校和地方的隔阂,以及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互不信任。要让教师和家长齐心合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即便都是家长,每个人的教育观也是各不相同的,对学校、对教师的期待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家长,一般也不大能合作。比如要在家长委员会里推选出一名负责人,大家会若干天地连续争论,各持己见,分化成一个个的小组,形成比较固定的人际关系,而难以团结一致。现实就是如此。  

教师不信任家长,家长也不信任教师,只要这种状况继续下去,要全面地推进学生的学习就没有可能,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也没有可能。必须改变一旦学生遇到挫折,教师就把责任推卸给家长、而家长又把责任推卸给教师的状况。教师和家长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如果仅仅由教师单方面地向家长主动伸手,或家长单方面地协助教师,都是不能实现这一课题的。只有双方都各自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将合作变成现实。    

6年前,我有幸亲眼目睹了新潟县小千谷小学的教师和家长合作关系的实现。我曾经协助该校开展了4年的校内教研活动。第一年里就把当时在各个学校盛行的家长“参观教学”改为了“参与学习”。以平泽宪一校长为首,他领导全校接受了这一新的挑战。这一改革的契机是因为受到了该校残障学生班的教学参观的启发。残障学生上课的教室和一般的教室有所不同。课堂上,学生要制作手工作品、学做饭菜,因而他们的家长在参观教学时,就很自然地加入到这些活动中去。平泽宪一校长看到这一场面,于是便结合我的提议,开始着手把别的教室的教学参观也改成家长们“参与学习”的形式,开始了这一改革。    

在美国,家长作为志愿者在教室里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帮助是很平常的事。能在日本的教室里实现同样的参与学习形式是我多年来的愿望。因为要克服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把对儿童的教育私事化的教育意识,就必须让家长有直接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经验。我本人也曾作为家长参观过几次女儿所在学校的教学情况。虽然过去曾经观察过那么多的教室,但是到了女儿的课堂里,我的眼睛就只顾看自己的女儿了。由此可见,要把对儿童的教育私事化的家长观念纠正过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突破这一障碍,家长直接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切身体验是必不可少的。    

最初,教师们对平泽宪一校长的建议普遍都比较消极。大家认为,那么做只会增加教师的负担罢了。假如家长在观摩教学的时候,除自己的教室外,还能自由出入别的教室,那么,他们会对教师进行比较,这样一来,教师和家长的关系不是更加恶化了吗?再有,对上课毫无经验的家长,就算作为教师的助手呆在教室里,也只会碍手碍脚、帮倒忙。这么一来,双方的不满恐怕会比过去更强烈,麻烦的事也会越来越多。    

但是,经过一年的尝试,教师们的看法完全改变了。自从家长们参加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后,学生变得更听话了,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地学习。究其原因,首先,家长们兴致勃勃的样子使“参与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其次,随着参加次数的增多,家长们不再局限于对自己子女的照顾,对别的儿童也开始进行帮助,他们的意识也从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逐步地向教室中的全体学生,甚至向学校的全体学生扩展开了。再有,过去教学参观只是母亲来参加,而改革后,不但祖父母来参加了,而且连父亲们也来参加了。    

到第二年,小千谷小学设定了每月两次的“参与学习”活动。到了临近“参与学习”的日子,平泽校长就在学校发出的通知上,留出许多名片大小的空白,介绍各年级计划开课的内容,家长们就按这些介绍去参观自己感兴趣的教室。这样,他们参与学习的教室就不再局限于自己孩子所在的教室了。    

家长参与的方式更是各式各样。有的作为小组学习的讲师来参加,也有的代替教师来授课,还有的坐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听课等等。在参加这些活动之前,有的家长事先跟教师商量过,但大多数都是当天临时决定参加什么活动的。有的家长与教师合作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也有的家长只参加一节课的学习。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都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参观”了,家长们亲身加入到了授课和学习的活动中。    

小千谷小学至今仍保持着每月一次的“参与学习”活动。平时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长会来参加。从参加人数的比例上,我们能看到家长们对“参与学习”的积极态度。大多数的家长都热切地希望参加学校的教育活动。    (www.xing528.com)

介绍了这个事例后,大家可能认为小千谷小学的“参与学习”之所以能够开展得如此顺利,一定是因为家长和教师之间已经建立起了相互信赖的关系的缘故吧。可事实恰恰相反。直到“参与学习”活动开展之前,学校和家长的关系都还不是太好。正是“参与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和家长的关系。在引进“参与学习”活动之前,对学校不满的家长到学校访问时,所说的大部分都是对学校和教师的批评。但自从“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后,过去保持沉默的家长们开始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时,原先那些有不满和持批评态度的家长也通过“参与学习”充分了解了学校的现状,开始向校方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    

另外,教师的变化也很明显。最大的成果莫过于教师们开始信任起家长来,不再畏惧家长们的批评和要求,而是认真、坦诚地听取家长们的意见了。一旦上课发生了什么棘手的事,教师们也能坦率地跟家长们一起商量解决,真正实现了教师、家长在明确各自责任的基础上的团结合作关系。    

小千谷小学的“参与学习”形式,通过报纸和电视在全国各学校的教师和家长们中间传播开来,现在,各地的学校都在尝试同样的方法。由于有了这么多学校的经验,推进“参与学习”的各种创意也逐步丰富起来。    

比如,为推进家长参与教室里的教学,教师往往让“客串教师”的家长来上课。当然,作为促进学校和地方的合作,“客串教师”的形式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如果在“参与学习”的最初阶段就用“客串教师”的形式,那么,来参加活动的父母很快就会越来越少。这正是教师不了解一般家长的感受的证据。因为引进“客串教师”的形式后,许多家长觉得,能参加这样活动的家长只是少部分有特殊能力和技能的人。而家长中半数以上是没有上过大学的。看着那些大学毕业、有特殊职业的家长作为“客串教师”参与活动,没有上过大学的家长们会因为自己无能而退缩。教师对于这种心理的了解似乎显得比较迟钝。所以,如果教师希望有更多的家长来参加学习的话,那么,还是避免“客串教师”的方法为宜,特别是在开始时,应该采用一种更加轻松、家长自身也能乐在其中的方式。    

此外,好不容易引进了“参与学习”的方式,如果教师过分注重授课的完美性,就会使家长们受到拘束。例如,我常听到教师们抱怨,在进行小组活动时,邀请家长做临时讲师,可是他们不关注学生的思考,而是很快把正确答案教给了学生,结果一堂课上得平板无味。此时,教师往往得出“应该事先和家长做好充分商量”的结论。的确,刚开始做“客串教师”的家长都有强烈的教授知识的倾向,这是事实。但是,如果因为家长的这种状况,就在事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之商量的话,那么家长就会越来越缺乏参加的兴趣,教师的负担也会因此而增大。    

对于“参与学习”,还是要看开一点比较明智。一开始老爱教学生怎么做的家长有了几次“参与学习”的经验之后。也会逐渐改变做法,而不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在一旁让他们自己思考。在“参与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家长们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如果教师过分追求完美的授课过程,那么就有可能使家长们觉得受到拘束,也会让学生的思考变得呆板起来。所以,参与活动越是轻松愉快,“参与学习”方式就越能持续发展下去。    

现在,中学里也在普及“参与学习”。由于中学上课的内容比小学的高深且抽象,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在中学开展“参与学习”是比较困难的。但我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某中学的家长们强烈地要求参加数学的二次方程式单元的学习,据说是因为他们至今仍然不太懂二次方程式,所以希望跟学生一块儿学习。我觉得,像这样的“参与学习”如果能在初中和高中得以实现,那真是可喜的事情。    

教师和家长携起手来,学校就能重新成为“学习共同体”。早在l0多年前,家长和公民作为志愿者参与授课的情形就在美国的学校里司空见惯了,然而人们认为在日本的学校里这是难以实现的。但是,自从小千谷小学的实践之后,全国多数的学校和教室都正在引进“参与学习”的做法。现在,日本家长参加的积极性比美国家长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绝不能低估社区和家长的能力,而学校也是一个还有无数的可能尚待实现的地方。

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快、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倾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师。而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的是学生笔直地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邦邦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教师的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讲课上,很少去关注听课过程中学生思想的起伏波动或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而相互学习关系的建立恰恰需要从教师用心倾听学生身体所发出的无声的语言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