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蟹高效养殖技术:稻田培育蟹种双增收

河蟹高效养殖技术:稻田培育蟹种双增收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稻田培育蟹种稻田培育蟹种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植稻谷又培育蟹种的种养结合的方式,达到稻谷和河蟹双增收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南方的长江下游及附近沿海地区和北方的辽宁、天津等地稻田养蟹种发展较快。蟹种为稻田除去害虫,减少种稻中的除虫费用。蟹种为稻谷生长起了保肥和施肥的作用。稻田能为蟹种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河蟹高效养殖技术:稻田培育蟹种双增收

(四)稻田培育蟹种

稻田培育蟹种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措施,既种植稻谷又培育蟹种的种养结合的方式,达到稻谷和河蟹双增收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南方的长江下游及附近沿海地区和北方的辽宁、天津等地稻田养蟹种发展较快。据报道,1995年辽宁省稻田养蟹面积4000公顷,江苏省也达3600公顷。稻田养蟹的兴起为传统的稻田养鱼增加了新内容,已受到农业部门和水产部门的高度重视。

1.稻田养蟹种的生态作用和意义

稻田养蟹种是将种植业养殖业进行结合的一种养殖方式,它还结合了网箱养蟹种和池塘养蟹种的优点,克服其两种养殖方式的不足。池塘养蟹种的特点是面积小,管理方便,适于千家万户推广,但缺点是池塘缺乏河蟹生长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往往产品质量较差。稻田中既有类似湖泊那样的水草和底栖生物的生态环境,又有池塘那样的面积可大可小、水质易调节、环境易控制的条件。因而,稻田养蟹种从一开始便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更重要是在稻田中种稻养蟹种具有稻蟹互利的生态意义。

(1)河蟹为稻田除去杂草,减少种稻中的除草工作。稻田除草是种稻田间管理中较为烦琐费工的生产环节,尽管20世纪70年代从国外引入化学除草剂代替人工除草,但任何一种除草剂都会对环境和稻谷带来一定的污染。养蟹后,不但可减免人工除草的劳动,而且还有人工除草无法相比的除草经常性和除草剂不可比拟的彻底性,尤其能节省费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稻田的杂草一般都是河蟹喜欢的饲料,如满江红金鱼藻、苦草、水车前等。

(2)蟹种为稻田除去害虫,减少种稻中的除虫费用。稻谷种植中的害虫一般在幼体期都要经过水体生活,再危害稻禾的茎叶,害虫幼体在水体生活期间,正好被当作饵料摄食,蟹可摄取稻虱、浮尘子、叶蝉、卷叶虫和稻螟蛉等害虫。摇蚊幼虫、蜻蜓幼虫、龙虱幼虫、红娘华等都是蟹的摄食对象。有试验表明,河蟹还可以消灭禾稻茎、叶、穗上的害虫。这可能是除摄食水体生活的幼虫外,还将叶茎上的害虫惊落于水中而成为蟹的美餐,减轻了对稻谷的危害,因而可以说是一种生物防治作用,也大大减少施药的投资和用工。

(3)河蟹的爬行运动和摄取底栖动物的行为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减少“农田中耕”的用工。稻田中有一些水生生物生活在浅泥中,也有一些生活在泥表面,如蟹种喜食的稻田藻类就有底生、半底生和浮游三类。底生藻类生长土表,形成藻层的冠状群落,主要由硅藻、绿藻和蓝绿藻组成。半底生藻类主要为丝状多细胞绿藻,其丝状体主要部分飘浮于水中,但组成部分却附着土表或长入土中。底栖动物中的田螺,水丝蚓均生活于泥表层,河蟹摄食时的行为客观上可使泥土松软通气,有利于肥料的分解和土壤的通透性,从而促进稻禾分蘖和根系发育。

(4)蟹种为稻谷生长起了保肥和施肥的作用。保肥是指河蟹摄食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而这些生物的生长都不同程度地消耗水田的肥料养分,因而在减少耗肥因子的同时起了保肥的作用。施肥是指河蟹排泄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氨、磷、钙等营养成分,是稻田优质的肥料。另外,由于养蟹的需要,稻田田埂加高,田内蓄水量增加,可以节省用水和保持水温。

以上是河蟹对稻谷生长的有利方面。实际上稻田种稻的生态环境也为河蟹的生长、蜕壳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方面,使之互惠互利。

(1)稻田能为蟹种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一般稻田土质松软、溶氧充足、水温适宜、营养盐类充足,松软的土质给河蟹的活动提供了方便,也为饵料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充足的溶氧来源于大气、灌溉水以及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多种水生植物和水稻根系的分泌。稻田中的磷、钙、钾等营养盐比池塘和湖泊丰富得多,丰富的营养盐类是河蟹生长蜕壳必不可少的物质。

(2)稻田能为蟹种生长提供丰富的饲料生物。据研究,稻田中已知的原生动物有23科66种,轮虫有8科36种,叶足类的丰年虫有4科5种,稻田藻类23科209种,水生植物41科209种和变种,还有大量的底栖动物。这些水生生物绝大部分是河蟹喜食的饲料,并且这些饲料中动植物有一定的搭配,能较好地满足河蟹对动植物饲料的不同需要。

2.培育蟹种稻田的环境特点

将稻田作为培育蟹种的水体,有其一系列不同于池塘等环境水体的特点。

(1)稻田水较浅,一般有3~7厘米,深者也不过15厘米左右,而且水位的升降变化是根据水稻不同发育阶段的需要而变化的。这对养蟹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不过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对培育蟹种的稻田,应该加高和加宽田埂,千方百计提高水位。

(2)由于稻田水浅,水温受气温影响较大,在夏季,有时水温可达41℃,以下午3时为最高,凌晨3~6时为最低,昼夜温差可达4.5~14.6℃。而河蟹适宜的生长水温条件为10~30℃,22~28℃是河蟹生长的最适条件,当水温10℃以下、30℃以上时,河蟹的摄食能力明显减弱,水温高于35℃时则出现明显不适状态,水温达39℃时,河蟹则昏迷并逐渐死亡。由于长期处在高水温中生活,使蟹种新陈代谢能力加快,摄食量大,养成的蟹种成本也大,且一部分已成为性早熟蟹种。解决稻田水温差的办法是开挖蟹沟和蟹溜。

(3)在稻禾生长茂密的稻田中,虽然受日光照射的影响较小,但受气温的影响仍较大。因此,为了使蟹种顺利蜕壳生长,除开挖一定量的蟹沟和蟹溜外,还应增加冲水换水频率,高温季节几乎要每天冲换一次水。

(4)尽管水浅,但水中溶氧量还是很充足的。据观察,5~10月份,田水的溶氧均在32毫克/升以上。就稻田养鱼来说,鱼类从来没有因缺氧而有活动不正常的表现,河蟹蟹种情况怎样,还有待于观察。

(5)稻田的水生生物组成与池塘不同,浮游生物无论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比池塘少;而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均比池塘多,丝状藻类及水生维管束植物远比池塘中多,由于浅水高温,光照充足,给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水、土、热、气等非生物因子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功能上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对河蟹生长总的来说是有利的,尤其是能提供大量的动物饵料,满足河蟹蟹种对营养的需要。

3.稻田培育种蟹的基本要求和工程建设

(1)稻田的选择。不是任何一块田都可用来养蟹种。养蟹种稻田应选择面积适中,一般3~8亩面积养殖较好,但必须是大水不被淹、天旱不干涸的一季早熟或中熟稻田。对水源要求是无污染,来源充足;对稻田土质要求以黏土为好,黏土对保水和防蟹掘洞逃逸均有利。另外,还要有电源

(2)加高加固田埂。为了使稻田保持一定的个位,一般要求将田埂加高60~80厘米,埂面宽2米,底宽4米,并夯实以防漏水和大雨时水漫埂逃蟹。(www.xing528.com)

(3)开挖蟹沟和蟹溜。蟹沟和蟹溜相当于稻田养鱼的鱼沟和鱼溜。蟹沟离土埂2~3米处田内开挖,一般方形田在田的四周挖沟外,还需在中心挖一个十字沟,使沟形成“田”字形。若田面积较大,可挖成“井”字形。若稻田为长方形,可将蟹沟开成“日”字形或“目”字形。在蟹沟连接处可开挖一个蟹溜,大小为1米×1米。也有的地方不开挖蟹溜。蟹沟和蟹溜面积可占总面积的20%~30%。开挖蟹沟和蟹溜的泥土除用来加高加宽堤埂外,还应堆一些在沟边作为蟹礁。

(4)防逃墙的建设。与池塘培育蟹种一样,稻田育蟹种也需要在埂上建设和安装防止河蟹逃逸的设施,采用的防逃材料高50厘米,下埋15厘米。江苏建湖县专业户于同海采用光滑的石棉瓦防逃板,板稍向内倾斜,与水平的角度约为70°,板高80厘米,其中埋入土下20厘米。夯实板内外两侧泥土,以防蟹打洞逃逸。板与板之间顶部用细铁丝相连,外侧每隔3~5米用木桩固定。浙江温州地区有采用民用玻璃防逃,也有用塑料薄膜的。笔者在试验中采用了双层薄膜、红砖墙、聚乙烯网片加薄膜作为防逃材料,但单用的薄膜效果不好,主要是经风雨后易破损,寿命不足1年。总的要求是,防逃材料要表面光滑,坚固耐用,防逃性能好,安装时最好至“生土”的硬底。

(5)进出水口及其防逃。根据蟹种的洄游习性,并为便于捕蟹种,进水口最好设在田块的北方或西方,排水口设在东南方或东方;进出水口最好用水泥管或铁管;进水口可设在防逃墙顶上,也可设在防逃墙下,不过应在口上安装网袋类防止蟹从管内逃走;出水口应采用铅网、铁丝网之类做成防逃棚,防逃棚以“弧”形为好,既不使蟹逃逸,又可增加过水面积。

4.蟹苗投放

投放蟹苗前应进行清田消毒。放苗前对稻田药物消毒,主要是杀灭田内的黄鳝、蛙卵、蚂蝗等敌害生物。具体方法大致与池塘清塘消毒相同,先将蟹沟和蟹溜的水放干,曝晒数日,再放水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1125千克/公顷加水溶化,不待冷却便在全田遍洒。生石灰除杀灭敌害生物外,还可中和水田酸性土壤,因为一般稻田由于过多腐殖质的作用而偏酸性。

投放的蟹苗有早繁蟹苗和常规时间繁殖的蟹苗,以及天然蟹苗,不同的蟹苗具有不同的生产季节。一般每公顷可放蟹种3.75~15千克,这主要是依据各地的蟹种来源难易程度而定,内陆地区蟹苗来源困难,一般放养少,实行精养精管式经营,而像温州瓯海县等沿海地区,蟹苗来源容易,多放苗,实行粗放经营。河北省唐海县于6月初放苗,每平方米水体放养0.05~0.15千克,并搭大棚保温,在培育至第二三期仔蟹后,挖开堤埂,让其自行爬进大的田块,这时每公顷密度为3.75千克。

5.水稻种植工艺

(1)水稻品种的选择。一般宜选择耐肥力强、秸秆坚硬、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的高产水稻品种。如汕优63号、南优6号、六优1号、武育粳3号等稻种。

(2)施足底肥。养殖稻田在插秧苗前应施足基肥,基肥品种以有机肥为好,如时效长、效果好的饼肥,其数量为2250~3000千克/公顷,也可施入粪氨水作为基肥。

(3)秧苗的栽插。一般将秧田培育的秧苗往养蟹田移栽。在移栽前2~3天,对秧苗普施一次高效农药,以防水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栽插的秧苗要求健壮无病,以防水稻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栽插的秧苗要求健壮无病。通常采用浅水移栽、宽行密株栽插,适当增加埂内侧和蟹沟旁的栽插密度,发挥边际优势,提高水稻产量。

6.日常管理事项

(1)饵料投喂:由于要控制养成的蟹种规格,因此在饵料品种上,实行仔蟹期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幼蟹以后的蟹种期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投喂饵料的原则是根据稻田天然饵料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在蟹种期投喂豆、苕干、饼粕等饵料,投喂时间应以傍晚投喂为主。

培育蟹种的稻田,应先培育肥水再放蟹苗,蟹苗下田后每天投喂1~2次豆浆或蛋黄,泼洒要均匀,一星期后,逐渐改投糊状饲料,如豆饼糊、菜饼糊、麦糊等,还可以投喂剁碎成糊的螺蚌等动物性饲料。还要培栽浮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草,其投喂量从蟹苗到三期仔蟹阶段为仔蟹体重的10%~15%,日投多次。三期仔蟹蟹种阶段,日投饲量为蟹体重的8%~10%。

(2)水质调节:稻田养蟹在用水方面首先要处理好稻田用水需要与育蟹种用水需要的矛盾。稻谷要求水中溶氧充足,水质清爽、嫩活。为此,尽管不晒田,仍应采取“夏季满、秋季定期换”的水质管理方法。夏季满是因为夏季水温度高、昼夜温差大,应尽量将水位加至最高可关水位;秋季定期换,严格地说是进入夏季高温季节后要经常换水,换水的目的有两个,首先是增加溶氧,另外就是降低水温。一般每5~7天换一次,个别时候2~3天换一次,特殊情况下1天换一次水。为了照顾蟹种的傍晚摄食,换水一般上午进行。

(3)稻谷施药除虫:养蟹稻田一般不施农药,在水稻栽插前用药对秧苗普治一次,以切断病原。河蟹对病害在水中生活的幼体有一定杀灭作用,稻田养蟹的病害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是不能排除杀灭得不彻底的可能和其他田间害虫传播的可能。因此,若必须使用农药时,应选高效低毒农药,在严格控制用药量的同时,先将田水灌满,只能用喷雾器喷而不能用手工泼洒药物,还要求喷雾器嘴细小,喷出来是细雾或弥雾。应将药物弥雾在稻禾叶片上面减少淋落入田。用药后若河蟹有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换水措施。随着夏季的高温上升,农药的挥发性增大,其毒性也大,因而在高温天气里不要用药。

(4)日常管理:稻田育蟹种的日常管理主要是巡田检查,每天早晚各一次。查看的主要内容有防逃墙和进出水口有无河蟹逃走的可能,河蟹摄食情况,水质变化和有无漏水情况,河蟹蜕壳情况,敌害情况以及及时清除腐烂变质的残饵。在生长期内,每月施一次生石灰对调节水质、增加钙质、杀灭有害生物方面很有必要,使水呈10×10-6左右的浓度。

(5)敌害防治:稻田养蟹往往老鼠较多、黄鳝多,还有一些青蛙、螯虾和蛇类等敌害。防治方法如池塘养蟹对敌害的防治。

7.水稻的收割和河蟹的捕捞

(1)水稻收割:一般收割稻谷的季节比捕捞蟹种的时间早得多。在收割稻谷前,通过多次灌水、排水,逐步将河蟹引到沟溜中去。待稻谷全部露出水面后再收割。由于蟹种以傍晚为主要活动时间,因而收割稻谷的时间安排在上午。为防止稻丛中或水坑中仍有河蟹,在收割时注意对河蟹进行保护。

(2)河蟹的捕捞:稻田蟹种的捕捞时间不能太迟,应在10月份完成。捕捞较迟河蟹易逃窜。捕捞方法与池塘养蟹的捕捞大同小异。主要是反复进水排水,促使蟹进入沟中,并从沟中通过出水口而捕捞,出水口可装置袋网一类收集蟹。对于蟹礁上和田里的蟹可徒手捕捉。也可以于排水过程中在蟹沟中放抄网一类渔具捕蟹。一般两次排水仍不能将蟹捕尽,应多次进出水并结合灯光诱捕、徒手抓捕等方法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