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浪》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艺术上的共性和区别

《海浪》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艺术上的共性和区别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海浪》以一段描绘大自然景观的抒情散文作为小说的开头,接着用一段独白来展示人物幼年时对周围世界的感觉与反应,这种开头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开局在句法结构和象征意义上十分相似,两者都凭借儿童的朦胧意识与模糊印象来拉开小说的序幕。首先,《海浪》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在框架结构上不同。《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框架仍具有传统小说的特征,全书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同作品主题的进展和主人公的成长协调一致。

《海浪》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艺术上的共性和区别

海浪》是伍尔夫继《达罗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之后发表的又一部重要的意识流小说。它在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与前两部作品并无多少相似之处,然而有趣的是,她与乔伊斯早先发表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却不乏雷同之处。伍尔夫在刻意追求小说的改革与创新的同时,像乔伊斯一样极为注重采用形象与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尽管这两部小说在发表时间上前后相隔十五年,但它们均成功地探索了西方现代都市的青年人在混乱无序的现实生活中竭力寻找自我的痛苦经历。《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深刻地描述了斯蒂芬在反抗家庭、教会和爱尔兰社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意识,而《海浪》也成功地刻画了英国社会中六个具有不同性格和不同身份的人物的集体意识,包括他们由于人性遭受抹杀以及在社会的压抑下产生的严重的孤独感与失落感。不仅如此,斯蒂芬与《海浪》的中心人物伯纳德均代表了在西方社会中无立足之地的艺术家形象。真是无独有偶、不谋而合。归纳起来,《海浪》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之间至少有三个明显的共同特征:

(1)两者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诸如太阳、嗓音和大海等形象来揭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意识活动;(2)两者同时揭示了小说人物从婴儿朦胧期经过青少年时期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3)两者均通过语言风格的变化来表现人物各个时期的思维特点和语言特征。比如《海浪》以一段描绘大自然景观的抒情散文作为小说的开头,接着用一段独白来展示人物幼年时对周围世界的感觉与反应,这种开头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开局在句法结构和象征意义上十分相似,两者都凭借儿童的朦胧意识与模糊印象来拉开小说的序幕。作家们的用意很明确:即以小见大,用孩子的微观世界来揭示整部作品的基本主题。人物童年时期的感性生活都是在一组以色彩、形态和声音为主的特殊形象的烘托下逐渐展现在读者眼前的。这里,两位作家都采用了符合儿童感觉方式的思维习惯的词汇和句法来展开情节,而在后来的章节中,两位意识流大师的语体都随着人物的发展与成熟而变化,句子逐渐变长,句法趋向复杂。(www.xing528.com)

然而,两部作品也有明显的不同。首先,《海浪》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在框架结构上不同。《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框架仍具有传统小说的特征,全书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同作品主题的进展和主人公的成长协调一致。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动地反映了斯蒂芬跌宕起伏的心理发展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而《海浪》则是一部朦胧晦涩、难以卒读的意识流小说。其独特的框架结构体现了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的试验与探索。尽管小说也揭示了人物成长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但全书几乎毫无情节可言,只有意识的波澜起伏。其情节和框架的抽象与朦胧超越了伍尔夫前两部作品,读者很难找到具有实际意义的画面,只是依稀感到一种类似毕加索创作的立体化的幻境。其次,二者在艺术形式上迥然不同。《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属于乔伊斯在艺术道路探索初始阶段的作品,尽管其中也有许多新的特质,但还不完全属于意识流小说的范畴,其意识流手法还处于萌芽阶段;而《海浪》则可谓是伍尔夫所创作的最复杂、最抽象的一部意识流小说,作者对小说形式的试验与改革在这部作品中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主题朦胧而又深刻,结构松散又不失严谨,混而不浊,乱中有序,生动地揭示了一战之后英国社会中严重的悲观主义、怀疑主义和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