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余秋雨探寻傩戏与傩舞文化

余秋雨探寻傩戏与傩舞文化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余秋雨研究戏剧,不仅研究戏剧形态成熟的昆曲,也研究原始形态的演剧方式傩戏、傩舞,这种戏剧只在中国很多边远贫困地区保留着,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的存在必然有它的道理,余秋雨决定去寻访。正在这时,文化部通知余秋雨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最后余秋雨在无法推托的情况下,承担了这个重任,但他必须要把考察傩文化的总结《论中国现存原始演剧形态的美学特征》写完。

余秋雨探寻傩戏与傩舞文化

余秋雨研究戏剧,不仅研究戏剧形态成熟的昆曲,也研究原始形态的演剧方式傩戏、傩舞,这种戏剧只在中国很多边远贫困地区保留着,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的存在必然有它的道理,余秋雨决定去寻访。但他知道,傩戏、傩舞是老一辈人留下来的,现代人已很少继承,如果不抓紧时间去寻访,或许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余秋雨首先来到安徽贵池山区的刘村,他曾听人说,这里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戏种:驱煞春傩。果然,这种由村民演出的戏着实让余秋雨大开了眼界,不仅如此,当地的民俗也很奇特,比如,他们说的“腰台”,就是平常人说的消夜,农民演出到半夜就要吃“腰台”,吃完后再演到天亮,那个“腰”字就是半夜的意思,想来也有些道理,很形象的。

“腰台”的吃法也是有些吓人的,几锅肥肉,一篚馒头,两坛烈酒,人们围在一起,吃得很是有味,很是热闹,没有一个是怕吃多了长胖的人,余秋雨也吃了几口。吃过“腰台”后,几乎人人都参加到跳舞的队伍,不分村庄、田埂,一眼望去,到处都是舞台。

第二天一清早,余秋雨就赶早班的江轮,江轮十分拥挤,一夜的收获就如这江轮,将他此时的心塞得满满当当。余秋雨想,除了傩戏的材料需要补充到自己的研究著作中,他的整个学术研究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了。余秋雨就是这样,走到哪里都注意观察他所研究的戏剧,无论是高雅的,还是粗俗的,在他眼里,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有质量的高低。正因他立足于学府和民间之间,他的研究成果才广博而精细,严肃而生动。此时他想起了八年前,他也是站在江轮上,下决心要独自攀登学术的殿堂,今天同样是站在江轮上,他又下了独自出走的决心。这难道是巧合,或者是上天的有意安排,余秋雨不得而知,但他相信,江水是好的预兆,他前面的路又会越走越宽了。(www.xing528.com)

他回去后,将关于傩戏的研究论文写了出来,像以前一样,论文完成后他又一次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正在这时,文化部通知余秋雨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最后余秋雨在无法推托的情况下,承担了这个重任,但他必须要把考察傩文化的总结《论中国现存原始演剧形态的美学特征》写完。在他的心里,学术研究永远是他生命中的重头戏,是他实实在在有价值的工作。他明白,先人留存下来的戏剧成果虽然厚重而绚烂,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地探索、挖掘,中国的戏剧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戏剧是中国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余秋雨正是怀着这样一种责任感去研究他所热爱的戏剧事业。“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是当今社会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换句话说,人只要有信仰、有斗志,奇迹就可以出现,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久,余秋雨的《论中国现存原始演剧形态的美学特征》中文本,发表在北京的《戏剧研究》学刊上,它的英文本,发表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亚洲戏剧》学刊上,题为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Chinese Theatre,影响较大。可以想象,在上任院长的节骨眼上,余秋雨却能做到面面俱到,如果没有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过硬的综合素质,这是不可想象的。

这篇关于傩戏的论文对余秋雨其实是一个挑战,其主要题材不像以往来自于书本,而是纯粹来自于他本人的考察,具有极强的原创性,这使得他在国际学术界开始崭露头角。余秋雨关于傩戏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后面的工作还很多,他还在不断地将研究进行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