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炎帝文化:神秘的傩文化与茅古斯舞的研究成果

炎帝文化:神秘的傩文化与茅古斯舞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傩文化学家曲六乙认为,傩是一种古老、奇异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其本义是驱鬼逐疫。茅古斯舞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上古时期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其巫词、巫术、巫歌、巫咒、巫祀为人们研究原始宗教提供了珍贵的“活化石”〔29]。

炎帝文化:神秘的傩文化与茅古斯舞的研究成果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神农事迹和农耕文化得以广泛和长久传播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以表现农耕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从形式和内容上继承和发展了远古时代歌舞艺术。其中,在南方广为流传的以驱鬼去疫为题材的傩舞傩戏和以先祖辟土垦荒、艰苦创业为题材的南方少数民族歌舞,是农耕文化的孑遗。

傩舞傩戏 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神农炎帝时就有了傩舞、傩祭。

传统傩文化十分丰富。古代有时傩、国傩、天子傩、大傩,以及乡人傩、军傩和寺院傩。 《通典·礼三十八·时傩》载:“周制,夏官方相氏掌熊皮,黄金四目,元衣朱裳,执戈扬楯,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 ”说周代的“时傩”,使用了面具、兵器等道具。 “季春命国傩”, “仲秋天子乃傩”, “季冬命有司大傩”。由官方主持的傩祭于清乾隆年间随“蜡祭”的停止而消失了。但让孔子穿着朝服,站在东边台阶(主人位)观看的“乡人傩 ” 〔26],以浑厚的民间基础一直在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演变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傩歌、傩舞、傩戏。

《中国傩文化通论》说:“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傩文化学家曲六乙认为,傩是一种古老、奇异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其本义是驱鬼逐疫。傩仪(傩礼)为核心,以傩舞、傩戏、傩艺、傩俗为主要的傩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生命力最顽强、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7]

傩舞在民间流行后,又叫“跳傩”,俗称“鬼舞”或“跳鬼脸”、“跳傩”、 “玩喜”。以传统民俗题材为主,内容多以表达求子、避邪、免灾、求雨、祈丰等。现存傩舞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以及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民间。

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兴起,于是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茶陵平水一带称傩坛戏)、端公戏等。有研究认为,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并向各地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戏吸收了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四川、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戏则吸收了徽剧和目连戏的养料。

傩戏采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极具原始舞蹈风格。表演者沿袭“傩祭”习俗,大多戴面具,以增添自我狞戾与怪异的神秘感和对疫鬼的威慑力,同时也带来审美感受与娱人功能。其音乐则来源于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宗教音乐、戏曲音乐,有时在说唱中加入对唱和帮腔,台上台下应和互动,场面热烈。常用乐器有小锣、中锣、钹小钗、鼓、师刀、牛角和其他地方特色乐器〔28]

傩戏的剧目以传统故事为题材,多具民间宗教色彩。剧本唱多白少,善于通过大段叙事性唱词交代事件,展开矛盾,塑造形象。

傩戏的演出多融入“冲傩”等民间宗教活动。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开坛和闭坛是迎神送神的法事,打开洞门后开始演出傩戏剧目。

在傩戏演出中,还会穿插一些带巫术性的惊险表演,如捞油锅、捧炽石、过火炕、跺火砖、吞火吐火、踩刀梯等,具有宗教风格。

毛谷斯舞 如果说傩戏继承了古老的“傩祭”、 “乡人傩”表演形式,那么茅古斯舞则继承了以生产、生活为题材的原始舞蹈的表演内容。

茅古斯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传统舞蹈,土家语称为“古司拨铺”,大意是“祖先的故事” (一说“浑身长毛的打猎人”) 。演员十几人至二三十人不等,以一人饰老茅古斯,代表祖先,其余为小茅古斯,代表子孙后代。扮演者以赤身裸体捆扎茅草,表示先民不会织布做衣。表演时,全身上下不停地抖动,让草衣发出嗦嗦声响。以醉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

茅古斯原本指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后来把他们创造的舞蹈也叫茅古斯。茅古斯舞取材于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与农耕生活相关的题材。

传说古时候,湘西土家族地区森林莽莽,荆棘遍野,人烟稀少,土家族先民为了觅食,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后来又从渔猎生活步入农耕时代,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独自下山去学习农耕技能,之后急于赶回山寨传授技能,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撕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时已是夜晚,正逢土家“调年”(过年) ,举行跳摆手舞等活动。他衣不遮体,不好露面,便躲在调年场旁的杂草丛中观看调年活动。不料被几个参加调年活动的小伙子在草丛中发现了,他只好走出来,情急中扯了一些茅草披在身上,参加到调年活动的人群中去。他用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所学到的农耕技能。从此,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传授农耕技能的先祖,每逢还愿、祭祖等活动时,都要表演茅古斯,有时也单独表演。

有关资料介绍:茅古斯讲土家语,唱土家歌,融歌、舞、话为一体。既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表演性。表演内容以反映古代土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为主。其程序分为“扫堂”(类似傩,扫除瘟疫、鬼怪) 、 “祭祖”、 “祭五谷神”、 “示雄” (表现家族的生存和繁衍)、 “祈求万事如意”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又有细节,如祝万事如意的表演中,有打露水、修山、打铁、犁田、播种、收获、打粑粑、迎新娘等。一般以“扫堂”作为开场戏,用“烧山挖土”作压轴戏,表示新的一年阳春开始了。

茅古斯舞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上古时期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其巫词、巫术、巫歌、巫咒、巫祀为人们研究原始宗教提供了珍贵的“活化石〔29]

长鼓舞 长鼓舞是瑶族同胞的传统乐舞。传说瑶族的先祖盘王上山打猎,不慎被岩羊撞下悬崖。儿女们闻讯赶来,在一株梓树上找到他的遗体。于是追杀岩羊,剥下羊皮,砍下梓树,凿空树干,将羊皮蒙在两端,制成长鼓,然后日夜敲打,以祭盘王。后来配以舞蹈动作,成为长鼓舞。

长鼓舞有单人舞、双人舞和群舞等形式。分大打(击鼓)、中打、小打3种套式,大打72套,中打36套,小打24套,而每一套又分“起堂”、 “移堂”等若干细节。舞蹈时辅以道具,除了长鼓,还有牛角、阳伞、手帕、红旗、钩镰等。舞蹈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节奏明快、敏捷。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舞蹈语汇多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以及耕地、播种、收获等,形象生动,易懂易学。如表现造屋,从择屋基开始,到找树、砍树、锯树、直到上梁、盖屋,展现了瑶族同胞频繁迁徙,刀耕火种,过着“游耕”生活的历史画卷。

炎陵瑶族除跳长鼓舞外,还有红旗舞、钩镰舞、打滔舞(闹洞房)等,具有群众性、广场性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因此,在节日、喜庆、祭祀、婚丧等各种场合,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清《酃县志》载:“瑶俗好跳神,家饶者频赛会(祭神) ,聚集族类,宰牲设祭,男女欢跳歌舞,三五日乃散。”

清《酃县志·炎陵》引《二研斋丛话》,详述宁远瑶民参加舜帝陵庙祭祀的景况:“瑶峒长率男子妇女百余人至陵庙,分列两行。男帕首,击长腰鼓,吹笙歌舞;女辫发,缠三小竹于发为椽,绣红绒布复其上如幔屋。妇人戴黑油笠,花裙襕衫、跣足,群相和歌。”

炎陵祀典为何没有瑶人歌舞?原来宁远瑶民居住在舜陵之旁,而“酃之瑶峒,山路崎岖,隔炎陵百里。必如虞(舜)陵差遣,则逾岩越谷,奔走数日,不胜烦苦。”而今,交通便利了,炎陵瑶族、畲族同胞都以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参加炎帝陵祭典和文化活动,表达对始族崇敬之情。

二十四节令鼓 2005年9月12日, “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在炎帝陵隆重举行。参加“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的16支龙狮队,表演了龙舞、狮舞、龙狮合舞以及民间腰鼓、盘鼓、劲鼓、苗鼓、太平鼓、威风锣鼓、二十四节令鼓。来自海内外数万来宾、游客为多姿多彩的中华鼓文化所震撼。

“二十四节令鼓”,由马来西亚华人始创于1988年。经过不断完善,很快就以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享誉东南亚,成为马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华侨深情地说:海水到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舞狮和舞龙。也许,今后世上有华人的地方,也将有二十四节令鼓这种结合中国老祖宗之天地智慧、书法艺术及传统鼓乐脉搏的中华之声。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原始先民很早便利用器具实测日晷,确立“四立日”。神农炎帝“分八节,以始农功”,帝尧曾命羲中、羲叔、和仲、和叔观察天象,将鸟、火、虚、昴四大恒星在黄昏时分正处南中天的日子,确定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以划分四季。至秦、汉朝,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汉武帝发布《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订于历法。

“二十四节令鼓”,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鼓点中融入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表现二十四个节气的气候、物候与相关农事,以古老的器乐、现代的表演艺术,诠释农耕文化,在继承中尝试文化创新。

“土鼓苇龠,伊耆氏之乐”。当年,神农氏敲击土鼓,颁布“四立日,祭飨百神”。数千年之后,在神农炎帝安寝之地,奏响“二十四节令鼓”,以神农之乐,扬神农之功,演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道之大经”。〔30]

“诞生于马来西亚南陲的文化艺术,循着文化血脉,回到老始祖的怀抱里,让大家沉浸在雄厚的鼓声震撼里。 ”〔31]

注释:

〔1]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第一章第五节“图腾崇拜”。

〔2]同上。(www.xing528.com)

〔3]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氏族寻根·中华图腾”。

〔4]袁珂《山海经校注》 。

〔5] 《中国宗教通史》第一章第五节“图腾崇拜”。

〔6] 《中国宗教通史》第一章第六节“祖先崇拜”。

〔7]同上。

〔8]同上。

〔9] 《左传·僖公十年传》 。

〔10] 《中国宗教通史》第一章第六节“祖先崇拜”。

〔11]同上。

〔12] 《尸子·卷下》 : “神农氏夫负妻载,以治天下。尧曰:朕之比神农,犹旦与昏也。”

〔13]徐旭生《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第二章我国古代部族三集团考。

〔14] 《中国宗教通史》第一章第七节“原始神话”。

〔15] 《黑暗传》是流行在湖北神农架及邻近地区的一部民间唱本。“黑暗”,是说天地开发前,一片混沌黑暗。研究认为, 《黑暗传》成书时间在明清朝。有多种版本。本文引自陈人麟《神农架、神农氏、神农文化》。

〔16]周新发、罗炳生《炎陵故事》 。

〔17]屈原《远游》 ; 《陶渊明集(卷二)形影三首·神释》 、 《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其二十》。

〔18] 《诗说》 : “《甫田》 ,农事既成,祀田祖而并犒农夫之诗赋也。 《大田》,农夫报上之诗赋也。”“《臣工》,祭先农之诗赋也。 《丰年》,秋冬报赛之乐,盖祀田祖、先农、方社之属赋也。”

〔19]清道光《炎陵志》 、清同治《酃县志》 。

〔20]周新发《一部简明翔实的陵墓志》 。

〔21] 《中国宗教通史》第十三章第二节“中国宗教的历史特点”。

〔22] 《神农五谷经》 ,匡化文社印。时间、撰人不详。现藏炎陵县档案馆。

〔23]马继兴《神农药学文化研究》第一篇第十章: “日本镰仓及吉野朝文献中的神农”。

〔24]同上。

〔25]钟宗宪《台湾的神农信仰》第三章第二节“与药师佛的混合”。

〔26] 《论语·乡党》 。

〔27] 《中国傩文化通论》 。

〔28]参见汤红辉、张亦《湘西土家族傩戏》 。

〔29]参见百度编辑词条《茅古斯舞》 。

〔30] 《史记·太史公自序》 :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31]洪一麟《令人自豪的二十四节令鼓》 ,载2007年9月30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