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炎帝陵:炎帝氏族的文化象征

炎帝陵:炎帝氏族的文化象征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坐落在酃县鹿原陂上的炎帝陵是历代中央政府唯一认定的炎帝陵,是宋、明、清三代国家地理总志上唯一收录的炎帝陵,更是当地县志上唯一有记载的炎帝陵,它的正统性和权威性是近年来一些新建的“炎帝陵”无法撼动的。它说明炎帝神灵的游息不会超出本氏族中心聚落的范围,它的安厝之地也必定在这一范围内——说直白一点,炎帝陵就是炎帝氏族中心聚落的人文地标。上述材料证实,酃县炎帝陵存在于浑涵浩茫的太古,是真正的农耕始祖之陵。

炎帝陵:炎帝氏族的文化象征

坐落在酃县鹿原陂上的炎帝陵是历代中央政府唯一认定的炎帝陵,是宋、明、清三代国家地理总志上唯一收录的炎帝陵,更是当地县志上唯一有记载的炎帝陵,它的正统性和权威性是近年来一些新建的“炎帝陵”无法撼动的。这方面内容可参见附录《湖南、陕西、山西三处炎帝陵考实》。

向来被称为蛮荒之地的湘东南却拥有一座人文始祖之陵,总不会是空穴来风。

前引恩格斯的话谈到,上古时代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会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它说明炎帝神灵的游息不会超出本氏族中心聚落的范围,它的安厝之地也必定在这一范围内——说直白一点,炎帝陵就是炎帝氏族中心聚落的人文地标。

炎帝既是神,为何会有陵?

人类的发展史上,凡是起点性的东西,往往都具有模糊不清的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对氏族始祖的认识上,则是人神杂糅,混沌不分。刘起釪认为:“古代氏族把祀奉的神作为氏族祖先,又用这一祖先传给他们氏族的名称,而氏族名称往往就是杰出首领之名。……这位始祖实际是对本族成长发展有过极大贡献,受到长期怀念尊奉的本族杰出首领。”[43]徐旭生也认为:“在当时社会的单位是氏族,而氏族的名字与个人的名字常相混淆,无法分辨。因为氏族中间常常有一个‘神通广大’、半人半神的人物作它的代表。他不惟活着的时候可以代表,就是死以后,经过若干时期还可以代表。”[35]40

史学界认为,炎帝社会距今五千年左右,这与“茶安酃” 地区突出的龙山文化遗址正相吻合。根据刘起釪、徐旭生二位专家的论述可知,作为中国上古史上最具活力的炎帝氏族,也必定有过这种能力超群的首领人物,他就是本族先民心目中的炎帝。他不仅活着的时候是子民崇拜的对象,死后也受到族人的崇奉,因此,他的坟茔也被子民世代奉祀。

中国宗教学会顾问吕大吉认为:“祖先崇拜,……其核心内容就是‘崇天敬祖’。而所谓‘天’(上帝)本质上是‘祖’的延伸。这个祖就是祖先,即氏族的宗祖、家庭的近祖、种族的始祖。”[44]可见原始人的祖先崇拜是将部落首领与部落宗神混淆在一起。由此可以推定,鹿原陂上安葬的本是炎帝氏族的一位首领,但是他又被视为氏族的宗神炎帝。(www.xing528.com)

在茶陵、酃县不约而同地流传着炎帝先葬茶陵潞水,然后迁葬酃县鹿原陂的传说。例如,乾隆三十年(1765年)《酃县志》说:“茶陵睦乡有潞水兆(墓),相传帝先卜葬于此,弗吉,乃归栖鹿原。今潞水尚有古坑,土人犹呼为天子冢云。”[45]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炎帝陵志》选录了炎帝的古老传说32个,其中有8个是关于炎帝从潞水迁葬鹿原陂的传说。

徐旭生在论及有关上古时代的传说资料时认为:“无论如何,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35]20这些古老传说的内核是:炎帝氏族确有一位首领先葬于茶陵潞水,之后迁葬酃县鹿原陂。“炎人国”二次葬的习俗支持了这些传说的真实性。

恩格斯说:“氏族有着共同的墓地。”[46]郭沫若认为:早在母系氏族时代,在“当时较大的村落中,都有一个氏族公共墓地”,“安排墓地是氏族社会重大事件之一,是有传统的习惯和制度的。它与整个村落布局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氏族制度下血缘关系的牢固性”[47]26父系社会“最为盛行的是单人埋葬的制度”,公共墓地仍然设在住址附近,“氏族公共墓地的井然有序,最能反映氏族制度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足以说明氏族制度的严密性。”[47]52、50

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路史》作者罗泌携子罗苹亲赴炎帝陵考察,将有关情况写在《路史·后记》中:“自庆甲徕[4],俱兆茶陵。”罗苹注云:“今陵山尚存二百余坟,盖后妃亲宗子属存焉。”[48]虽然史学界对《路史》的史料价值多有诟病,但这条资料是罗氏父子实地考察所得,应当不假。这些上古的坟茔说明鹿原陂本是炎帝氏族的贵族墓地。

鹿原陂是一条由北向南、自上而下的缓坡地带,炎帝陵正处于“龙首”的位置。炎帝族人将本族最杰出的首领安葬在公共墓地最显赫的位置上,当是情理中的事。

上述材料证实,酃县炎帝陵存在于浑涵浩茫的太古,是真正的农耕始祖之陵。它的存在,昭示着炎帝氏族宗邑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