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农炎帝·炎帝陵·炎帝文化及酃县乡土风俗

神农炎帝·炎帝陵·炎帝文化及酃县乡土风俗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远古先民往往将英雄祖先崇拜融入节庆、农事、饮食等日常生产、生活、社交活动之中,并代代相传,从而衍生出各具特色的乡土风俗。对工具、活动等不直呼其名。除农事活动中的禁忌与习俗之外,酃县民间的节庆礼俗也颇具远古遗风。旧俗,州、县于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丰收,亦称“打春”。除吃鸡蛋之外,其他习俗大部分已经消失。传说神农炎帝曾带领八个随从来到安仁县熊峰山尝百草,采药草,为百姓配制祛风除湿、强身健体的药汤。

神农炎帝·炎帝陵·炎帝文化及酃县乡土风俗

远古先民往往将英雄祖先崇拜融入节庆、农事、饮食等日常生产、生活、社交活动之中,并代代相传,从而衍生出各具特色的乡土风俗。

《酃县志·习俗》 (1994年版)载有酃县民间风俗,在“生产习俗”一节中讲道:

播种时,不论晴雨,须戴斗笠,手持线香,闭口不语,播完种在田埂上插一红纸小三角旗,上写“风调雨顺”,名为“菩官”。插秧时,家家户户必做艾叶米果,数条相并,形似禾穗,以祈丰收。南乡打莳田耙(耙平田泥,以待插秧)者坐首席,东乡牵边(莳第一行)者上坐,必食米粉肉。忌从别人手中接秧,忌将秧把击中人体,因“秧”“殃”谐音。夏初摆灯烧虫,有扁角灯、篾笼灯,香火龙,也有的用松明火把⋯⋯每家出灯数盏,入夜敲锣打鼓,鞭炮连天(以吓破虫卵),穿行田间,灯火蜿蜒数里。

进山砍伐,需焚香、烧纸、杀雄鸡祭山神。开山人(砍第一棵树者)口念咒语以避邪秽。忌食豆角泥鳅南瓜、冬瓜等与蛇形相似或圆形易滚食物。对工具、活动等不直呼其名。如斧子称“大铁”,柴刀称“小铁”,拉钩称“画眉”,穿草鞋称“骑马”,受伤称“挂花”,抽烟休息称“烧窑”,吃饭称“点麦”,收工称“班师”,彼此打招呼只喊“哦嗬”。忌讲蛇、虎、黄蜂及谐音字。蛇称“溜哥”,黄蜂称“芒花”,血称“苋菜水”。运木时,扛木头的撑棍称“矮古”,河运杉统称“赶羊”,放排时禁讲“散、捞、打、龙、鬼”及其谐音字。

猪仔买回,家人端冷开水一碗,须一气喝完,则猪仔长得快。猪栏鸡埘上写“姜太公在此”以防瘟疫。杀猪要放鞭炮送终,烧血纸敬神,撒猪毛于门前大路。

除农事活动中的禁忌与习俗之外,酃县民间的节庆礼俗也颇具远古遗风。

迎春鞭春 鞭春礼始于周代。旧俗,州、县于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丰收,亦称“打春”。春牛以木骨泥表制作,故又称土牛。芒神即句芒,传说中的司春之神,后世作耕牧之神祀之。

清同治《酃县志》载春牛、芒神的制作方法:以桑、柘木为骨,表面贴泥,于冬至后辰日进行。牛身高四尺,象四时;长八尺,象八节;尾长一尺二寸,象十二月。芒神长三尺六寸五分,象三百六十五日;鞭长二尺四寸,象二十四气。

每岁立春,县府各官具朝服,于东郊上香,献帛,献爵,读祝文。然后击鼓。各官执彩仗环绕土牛三圈,并击土牛。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末。作为农耕节庆,虽然由官府主导,但民间也广泛参与,起到“报春催耕”的作用。

吊鲤子茅 《酃县志》引《课农杂记》载:“春二、三月水涨时,有大鲤率群逆流而上,过斜濑、王家渡等溪至陵前。土人谓之朝帝。帝,炎帝也。沿溪多以杉树枝叶,缚成一束,沉于水,鲤即卵育于其上,漉取养之池塘。”昔时县内放养的鲤鱼,其种苗都产自炎帝陵前的龙潭一带,民间相传是神农皇帝的恩赐。此俗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了人工繁育鱼苗技术后才消失。

春分赶社 湘东一带流行春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敲社鼓、吃社饭、饮社酒、吃鸡蛋,祭土地公等习俗,民谚云:“社日吃了子(蛋) ,擂锤打不死”。除吃鸡蛋之外,其他习俗大部分已经消失。唯有安仁县的“赶分社”得以流传。至今,每年的春分日及前后三天为春社日,在香草坪(今安仁县城)举行“赶分社”。

“赶分社”源于神农故事。传说神农炎帝曾带领八个随从来到安仁县熊峰山尝百草,采药草,为百姓配制祛风除湿、强身健体的药汤。并在永乐江的香草坪设立药市,让百姓交换各地采来的药材。

“赶分社”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神农,以求五谷丰登,人身安康;购买或交换新鲜草药、农具,准备春耕。届时,大街小巷摆满了从各地采来的健身强体和治疗常见病的草药。方圆十余省百余县,乃至东南亚华人、华侨,都前来“赶分社”,一时车水马龙,每天达数万人,鲜药交易量上万吨。

植杖踩田 踩田又称“耘田”,今称中耕。古时候,把谷种撒在田地里就不管了,只等成熟后收获。传说,神农炎帝安葬时,送葬的先民从田地里走过,把禾苗踩倒了,谁知踩过的禾苗获得丰收。此后,每年插秧后不久,先民们便拄着木棍,唱着踩田歌在禾苗行间来回踩田。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于湘赣一带,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推行“手抓”,植杖踩田不再。

晋代陶渊明记载了这种耘田法: “或植杖而耘耔”。 《天工开物·稻工》亦云:“青叶既长,则耔可施焉。 ”“注:俗名挞禾”,“植杖于手,以足扶泥壅根,并屈宿田水草,使不生也。”说明“植杖”踩田之俗,自古有之,而且流传很广。

插旗禳田 即祭祀田祖、田神,于六月六日举行。炎陵、茶陵习俗是在田中插上洒有鸭血的小红旗;攸县民俗则在田边杀鸭,曰“祭婆官”,祈求灾异不作,稻谷丰收。民谚云: “六月六,插花竹”。 “是日阴雨,则草木不茂”,稻谷歉收。有“六月六日阴,牛粮贵如金”之说。

抬狗求雨 在湘东一带,民间有抬狗求雨的习俗。

传说有一年遇到大旱,九九八十一天没有下雨,田里的禾苗都干枯了。众人实在没有办法了,只有祈求神农帮助。神农的神灵在哪里,怎样才找得到?谁也不知道。这时有人想起神农身边的狮子狗还没有死,只有它才知道。这时狮子狗已经老了,走不动了,大家就用竹子扎成椅子,让它坐在椅子上,抬着它满村跑。不一会,老天爷果真下起雨来了。此后,每当遇到天旱,众人就会抬狗游村。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

火龙烧虫旧时,炎陵县民间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火龙会。传说:

有一年,正当禾苗出穗时节,炎帝陵附近的农田遇上了大旱,接着,又发生虫灾。正当老百姓一筹莫展的时候,从炎帝陵殿飞来一条火龙,连续三个晚上在田野上空掠过,将虫子烧得一个不剩。烧完了虫子,接着又降下了一场大雨,解除了干旱,获得了丰收。大家说,那条火龙是神农炎帝的龙头拐杖变的。

从那以后,每年的六月十一至十三日,连续三个晚上都要举行火龙会。届时,每村出一条用稻草扎成的龙,上面插满香火;每户男丁都要出一盏安有长木柄的火笼,火笼内燃烧松膏柴。然后敲锣打鼓,在田间游走烧虫(飞蛾),火光长达数里、十几里,宛如火龙游动。田头地角,则架起三脚架,上置火盆燃烧松柴,叫“点天灯”,示以不忘神农炎帝灭虫消灾的功德。

以火“烧虫”之法始自远古。 《诗经·甫田》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之句,朱熹注云:(禾苗的虫害很猖獗) “非人力所及也,故愿田祖之神,为我持此四虫,而付之炎火之中。”又云:以火灭虫, “盖远古之遗法”。

“火龙会”沿袭至上世纪的50年代末,有了农药灭虫。 “火龙会”演变成民间的娱乐活动,即“舞火龙”。

尝新赏狗 每年的六月初六,新谷登场,农户都会以家庭为单位过尝新节。未及收获的,也会从田间摘取已熟稻穗晒干春米,赶上“尝新”。这一天,不论贫富,都要敞开肚皮吃饱,取个好兆头。那些在富人家干活的长工,平日吃饭限量,尝新日无疑是一大口惠而实至的盛大节日,故又称“长工节”。

湘东一带流传《尝新赏狗》的故事:

人间本来没有谷种,神农炎帝听说天庭栽有稻谷,于是命身边的狮子狗去取谷种。天神不答应,于是狮子狗将身子泡湿,在晒谷坪上打了几个滚沾满谷子。谁知过天河时身上的谷子都被水冲走,只剩下尾巴上几粒。神农炎帝用这几颗谷子作为种子,培育出稻谷,让老百姓有了饭吃。为了感谢神农炎帝的功德,每年收获稻谷后,都要以新米煮饭。殷实人家还要备粉蒸肉、炒鸭肉、油豆腐、新茄子等时鲜菜肴过“尝新节”。尝新时,将第一碗新米饭供在神龛上,祭祀神农炎帝;将第二碗新米饭和一块粉蒸肉给狗吃,然后才轮到自己尝新。在喂狗时观察,狗如果先吃饭,即暗示今年米价贵;先吃肉则暗示今年肉价高。又有“天河展屋栋,新米饭,茄子送(喻丰收);天河展屋角,饿起口勺勺(饿极张口貌,借喻歉收)”的民谣

礼记·月令》有孟秋之月,“以犬尝稻,先荐寝庙”之载,“尝新赏狗”说不定还是远古遗制呢。

逢墟赶场 湘赣边一带,称乡村的集贸市场为墟(圩)。南方多墟,平地不出五里,山地不过十里皆有墟场。大则店铺数里,小则几十摊担,是当地的商贸、文化、社交中心。 “逢墟”,一般是三地联动,三日一轮,逢十歇墟。此俗缘自神农倡导的“日中为市”,迄今不废。

清《炎陵志》引《二研斋丛话》云:

酃邑多墟。墟者,虚也。商贾交易,朝实暮虚,殆日中为市之遗风。或谓陈为太昊之虚,炎帝居之。郦道元云,今故城北有所谓神农实者其处也。实者对虚而名。天文旗中四星为天市,其中星多则实,虚则耗。神农所在,人民尝实,非若虚砦,朝实而暮虚也。故《传》无炎帝之虚,此以都居言,即今之县城亦然。至乡村僻远,则皆有墟场,克期咸集。余从炎陵归,朝过王家渡,见货物辐凑,正墟期也。唐诗云:“青箬裹盐归洞客,绿荷包饭趁墟人”,此景宛然在目。

清同治《酃县志》列市(墟) 18个(不包括稍聚即散的所谓“麻雀墟”)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提及湘赣边境的墟场盛况:“草林圩上逢圩(日中为市,三天一次),到圩两万人。 ”如宋人李远所言,此“农皇之善举”, “历百王而不易”呢。

过年息民 过年,是农耕文化的盛大节日。传说,神农炎帝时期每年的岁末举行以大傩、大蜡、息民祭为内容的“劳农大享蜡”。大傩,是逐驱鬼疫的仪式,于“蜡”前一日举行; “大蜡”,祭享百神,庆祝丰收。 “蜡”之后日举行“息民祭”,宴飨之后“劳农以休息之”。这个习俗后来演变为民间传统节日春节(过年)。

民间称“除夕”日为“过年”,将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小年节)至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日(月半节)这一时段作为节期。

清同治十年编纂的《酃县志·风俗》记载了酃县的“过年”习俗:小年节的先日, “设酒果、楮衣、云马,祀社灶。次日,谢土安神,扫舍宇尘。是夜,城市金鼓偕作,合家欢饮。”除夕日, “贴门神纸钱,换桃符(对联),办羹饭牲酒,谒神庙,祀先祖。大小聚饮,谓之团年。或彻夜不寝,谓之守岁,爆竹达旦”。正月初一日, “鸡初鸣,咸漱口,服鲜洁之服,择吉时启门,导以炮竹,设香烛酒果,祀先祖及常祀之神”;自人日(初七)至十五日, “作龙灯、竹马、狮戏类,锣鼓喧闹,歌舞彻宵”。过了月半节(元宵) ,繁忙的春耕生产便开始了。

《酃县志》 (1994年版)载元宵节“偷青”之俗,即十五夜,年轻人“偷”人家的大蒜青菜煮成羹汤,有意逗主人“骂”掉身上的晦气。 “骂掉”,即“拿掉”,方言“拿”音为“码”, “骂”与“码”同音。家家户户做角状包饺,吃了可免一年“口角”。

传统春节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远古“大蜡”中的祭祖侑神、全民欢庆、“息民”等核心内容和民间色彩。

崇火祀灶 《淮南子·汜论训》:“炎帝于〔作]火,死而为灶”。“今之祭井、灶、门、户、箕、帚、臼、杵者,非以其神为能飨之也,恃赖其德烦苦之无已也。是故以时见其德,所以不忘其功也。”后来,“祭灶”成为一项重要的礼仪。 《礼记·曲礼下》载:(天子) “祭五祀”郑玄注:“五祀:户、灶、中罶、门、行也。 ” 《礼记·月令》载,夏季的三个月,天子每月都要祀灶。

炎陵民间,对井、灶、门、户、臼、杵以及中罶(天井)、行(出行)等十分敬畏,不得有丝毫语言或行为上的亵渎。如灶台上不能敲打、踩踏,放置鞋袜及其他不敬、不洁之物;灶塘不烧有污秽的柴火。进住新屋,要在凌晨将老屋的灶火火种带至新屋,点燃新屋灶火,称之“进火”,象征灶神迎到,延续了远古先民火随人走的习俗。

贴灶神,送春牛是民间除夕前的一项重要活动。

传说,炎帝去世之后被奉为灶神。大家都争着要把灶神接到自家去。灶神忙不过来,大臣白阜说:我把灶神的像画下来,每家灶前贴一张,不仅家家户户都去了,而且天天和大家在一起。大家都说这个办法好。于是家家都贴灶神像。

第二年腊月二十三日,灶神要上天奏事了,人们舍不得他走。灶神说:多则七天,少则三、五天,我就会回来的。到时我把天上的神牛借来,帮助大家耕地。灶神走后,大家天天盼他回来。到年三十晚上,还不见回来,家家户户都坐在灶前等待。快到五更天了,只听见半空中三声牛叫,人们出来一看,只见灶神牵着神牛回来了。(www.xing528.com)

后来,每年腊月三十日晚上,人们通夜不睡,围着火炉“守岁”,迎接灶神。据说送春牛的风俗,也就是这时传下来的。

注释:

〔1] 《吕氏春秋·孟夏纪》 、 《礼记·月令》 。

〔2] 《周礼·春官宗伯》 。

〔3] 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 (1988年4月) 。

〔4] 《路史·后纪·炎帝纪下》 : “炎帝柱,神农子也⋯⋯西荡河源,东澹海滣,南耀丹垠,北汔幽虚,莫不来享、来咨、来茹。亦曰列山氏,五帝以来稷之。”

〔5] 《礼记·月令》 。

〔6] 《国语·鲁语上》 :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皇王大纪》 :神农“有子曰柱,能治百谷百蔬,与民并耕而食,发教于天下。”

〔7] 《世本·氏姓篇》 : “路氏,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路,春秋时路子婴儿是也。”《元和姓纂·卷七》 :“路,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路。”

〔8] 《路史·后纪·国名记甲》 。

〔9] 《路史·后纪·炎帝纪下》 。

〔10] 《国语·楚语下》 。

〔11]同上。

〔12] 《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 。

〔13] 《墨子·非攻下》 。

〔14] 《逸周书·王会解》 : “方千里之内为比服,方二千里之内为要服,方三千里之内为荒服。 ”注:“此服名因于殷,非周制也。 ”

〔15] 《礼记·礼器》 。

〔16] 《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古遗址调查表(1988年4月) 。

〔17] 《炎帝志》第五章第二节“炎帝族与四夷”: “炎帝后裔演变的古越人,只有 ‘杨越’”。

〔18] 泸水:江西泸溪县;禾水;江西永新县;茶水:湖南茶陵县东;蜀水:江西遂川县。皆发源于罗霄山脉。

〔19] 马来西亚华裔族谱中心《中华姓氏源流通谱简本》 “炎帝神农氏谱系简要说明”注记:刘姓谱以少典氏为第一代,炎帝神农氏为第二代。在位一百四十五年,享寿一百六十八岁, “葬于万阳山”。

〔20] 清(同治) 《酃县志·艺文上》 :段维翰《万阳山赋》 。

〔21] 《县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古遗址调查表87号(1987年5月)

〔22] 《逸周书》 、 《路史·后纪》 。

〔23] 《株洲文物名胜志》第六章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文物。

〔24] 同上。

〔25]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炎黄二族氏族之分》

〔26] 《国语·齐语》 :管子曾对齐桓公说: “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 ”韦昭注:“以为葬也。”

〔27] 明嘉靖《茶陵州志》卷之四形胜“赤松丹井”载元《江存礼诗》:紫微峰畔赤松坛,路入仙源杳霭间。尘世不堪思往事,白云长是绕孤山。炎陵几度尘飞海,汉代何年客度关?欲拂苍苔书岁月,高山千仞水潺潺。

〔28] 高成林《炎陵湖田汉墓考古发掘》 ,载《湖湘文化考古之旅》2011年。

〔29]明《湖广省志》 、清同治《酃县志·人物》 。

〔30] 《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 。

〔31]董玉坤《先秦墓祭制度再研究》 (载《考古》 2010年第7期)

〔32] 《旧唐书》卷二十四。

〔33] 《路史·后纪》 。

〔34] 《路史·国名记丙》:“己酉冬,周益公退舍归首,以炎陵事来访,谓三皇五帝,并居中原,炎帝之墓无因南方,即疑为偏据者。予曰:不然,古之圣人,惟天地合必于我者,无一毫之不尽则示之后,斯攸久而不渝。后世圣人,取之于古,必其所履能合于天地动静曲尽而无媿者,然后执之视以为则,苟在我者一毫之不尽,则推之于彼者,将厌弃而不继矣。盛德在火,不刊之祀,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此实司南方者。是故炎墓茶乡而祝融墓于衡山。”周益公,即周必大、宋淳熙年间拜右丞相,进左丞相,封益国公。不刊之祀:不可改变的祭祀。

〔35] 《宋史·列传·曹彦约》 。

〔36]参见1983年《湖南省酃县地名录》 。

〔37]炎陵县档案馆存明清朝族谱,冠以“炎陵”的姓氏有扶氏、谭氏、唐氏、周氏、段氏、霍氏、金氏等。

〔38]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

〔39] 《县志·拾遗》 “李志小引”。李志:李朝事主纂的《 (康熙)酃县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