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霄杨越,神农炎帝·炎帝陵·炎帝文化

罗霄杨越,神农炎帝·炎帝陵·炎帝文化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争取生存空间,有一支叫“杨越”的先民从“两湖”间南迁泸潇(罗霄)山脉,与先期在此开发的炎族路人杂居共处。泸潇(罗霄)山脉成为“吴头楚末”,兵家必争之地。杨越是古越人的一个分支,由神农炎帝后裔演变而来〔17]。杨越人涉袁水、泸水、禾水、茶水、蜀水〔18]来到万杨山。若干年后,杨越人在山上修建石城、石室,故又称“石舍山”。〔21]“路人”与“杨越”人以万杨(阳)山为屏障,守护“炎帝之佳城”。

罗霄杨越,神农炎帝·炎帝陵·炎帝文化

商、周时期的南方, “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商、周王朝对南方频频发动军事征伐。为争取生存空间,有一支叫“杨越”的先民从“两湖”(洞庭、彭蠡)间南迁泸潇(罗霄)山脉,与先期在此开发的炎族路人杂居共处。

春秋中期,楚国(荆楚)势力逐步进入洞庭湖南北,并在长沙(临湘)建立城邑。至春秋末,楚、吴进行过旷日持久的争夺领土的战争。泸潇(罗霄)山脉成为“吴头楚末”,兵家必争之地。楚国凭借强大的国力,南收百越,北并陈、蔡,威震秦晋。尽管如此,但始终未能经营炎族路人所据的“两水一山”地带。

杨越(一作扬越,古籍或称杨纡、阳纡、杨雩、阳禺)是古越人的一个分支,由神农炎帝后裔演变而来〔17]。 《吕氏春秋·恃君览》 : “缚娄、阳禺、驩头之国多无君。 ”注:“皆南越之夷。 ”杨越人很早就居住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其地以高山、丘陵、盆地、河谷为主,又称“山越”,过着山居农耕生活,未曾建立方国。

杨越人涉袁水、泸水、禾水、茶水、蜀水〔18]来到万杨山(泸潇山中段,后称万阳山或万洋山,近称井冈山)。 “万杨”者,谓其生口(或支系)众多也。也有研究认为,“万”为“望”的转音。“万杨”即“望杨”,有留恋故地之意。若干年后,杨越人在山上修建石城、石室,故又称“石舍山”。

《酃县志》载:“万阳山,县东八十里。 《广舆记》 :‘绵亘三百里,其中多古木怪石’。按,山西北隶酃,其东南大半属江西龙泉县(今遂川县),界连永(永新)、宁(原宁冈县,今入井冈山市)及本省桂东、桂阳(今汝城)等处。”《(民国)宁冈县志》引《(吉安)府志》云:“龙泉有石舍山,一名万洋山,又作万阳山,延袤跨永新及湖广衡、郴二州境。山有石室,因以为名。古有万阳城”, “光绪《省图》又转为华源(山) ”。华源者,华族之源也。故《历代神仙通鉴》云:神农炎帝去世后“择地万阳山,建陵而葬”。至今,海外炎族诸姓谱帙,尚有载其始祖炎帝神农氏“葬于万阳山”者〔19]。(www.xing528.com)

清人有《万阳山赋》赞曰:“览扶舆之郁积,惊天造之雄关。撑湘南之半壁,瞰洣水于一湾。 ”“屏连韶(广东连州、韶关)而前峙,负吉赣(江西吉安、赣州)以后环”, “云根磊磊,瀑布淙淙,松杉飒飒,竹柏重重。 ” “为酃邑之保障,巩炎帝之佳城”〔20]。其凭险据要若此,实为湘赣关隘、江南名山、神农炎帝福地也。

大概是同族共祖的缘故,拟或文化强势使然,杨越人很快地便与路人交通融合,并先后经沔水、泥水、斜濑水、泸渡水(皆发源于万阳山)迁入山麓平地,与炎族路人一起化为土著(荆蛮)。在(炎陵县)平头岭商周文化遗址商周文化层中发现的硬陶残片,为夹砂灰胎。陶片上的拍印纹饰有曲折纹、方格纹、网格纹、绳纹,具有典型的古越文化风格。〔21]

“路人”与“杨越”人以万杨(阳)山为屏障,守护“炎帝之佳城”。在山之北首(今茶陵县东北)修建小塘城;在山之南端(明清称“烟竹堡”,今桂东县青竹,与炎陵县交界处)修建“万王城”;在山顶万亩草甸之间修筑万阳城、匡神宫(祀庐山神),在山下中皇山修建“中皇殿”(祀女娲) ,欣欣然若一方诸侯。今万阳山的中心地(炎陵县大院农场)及周边,仍有“铁头太子墓”及“大院”、 “小院”、团苍(仓)山、走马洲、铜锣洲、将军山等古地名及遗址旧迹。传说“大院”、 “小院”即大练、小练,是练兵习武之地;团苍(仓)山为屯粮之处。 “铁头太子墓”在小院梅花岭,墓土高约5米,直径约30米。墓主不详,留下千古谜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