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农炎帝·炎帝陵·炎帝文化

神农炎帝·炎帝陵·炎帝文化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曲柄和“耜”组合成的耕具,古文献称作“耒耜”。这时的耒耜已变成可以拆装、更换的复合耕具。意思说神农制作耒耜,是取法于“益”卦的形象。“益”卦上方为两个阳爻,象征弯曲的耒柄;下方为一个阳爻,象征耜头。“巽”,象征木、入; “震”,象征动;中间的三个阴爻为“坤”,象征土;耒耜动于土中,象征耕地。至“耒耜”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

神农炎帝·炎帝陵·炎帝文化

又是一年的寒冷时期来到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冰冻,肆虐着大地苍生。

饥寒交迫夺走了无数先民的生命,一些部落因此消失了,更多的部落劫后衰落。烈山氏部落凭借可种、可收、可藏的谷物,不仅逃过一劫,而且名播四域,远近部落不论亲疏纷纷前来归附。烈山氏给他们发放种子,教给烧荒播谷的方法。

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多年种植的土地,越来越贫瘠,收获的谷物逐年减少。以耕播为主的部落,不得不部分或整体迁往新的地方(或回迁复垦),开始下一轮的烧荒辟土。后人将这种耕种方式称为“游耕”。

烈山氏部落由西向东,迁徙到平衍地带。这里的土地是千百年前由洪水冲积而成,土层疏松肥沃,是播种谷物的好地方。

经过长期观察,烈山氏发现土地深耕和普遍翻耕,不仅可以增加播种密度,减少杂草,而且谷物根深叶茂,穗大粒多,同样大小的地块,可以收获更多的谷物。然而,仅凭几根尖木棒是无法大面积深耕和普遍翻耕的,必须改进耕具。

又到了新一轮播种时节。在荒地上刺穴,全凭双手操动尖木棒,煞是费劲。时间长了,手臂酸痛,手掌磨出血泡,刺穴的速度一天天慢了下来。眼看播种的时机就要过去,烈山氏急得直跺脚。

血气方刚的青年“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柱说:为什么不把脚的力气用到尖木棒上去呢?

烈山氏听了,觉得有道理。可是用脚加力,要有着力的地方。木棒这么长,往顶端加力够不着;把木棒做短了可以加力,但入土后不易拔出来。经过上比下试,反复琢磨,烈山氏终于想出了办法:在木棒下方斫个口子,然后嵌入一截短短的横木,用绳子绑牢。刺土时用脚踏在横木上加力,棒尖插入泥土后,将木柄往后压,土块随之撬起。这么一改,果然减轻了手的用力,而且破碎的土块大了,刺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在撬土的时候,有人发现弯曲的木棒比直木棒更加方便省力,于是又将直木棒的上部用火加热,微微弯曲,揉成曲柄。

这种加有横木的曲柄耕具,古文献称作“耒”。以火弯曲木柄则谓之“揉木为耒”。 《说文解字》:“耒,手耕曲木也,从木推丯。”

劳动强度减轻之后,大家觉得有了多余的力气,有人又制作了“双齿耒”或“三齿耒”。用多齿耒破土,工效提高了几倍,但是遇上较硬的泥土或撬起较大的土块时, “耒齿”容易破损或折断。于是一种叫“耜”的板状刃诞生了。〔20]

板状刃以坚硬的木块制作,刃口朝下,用绳子捆绑在曲柄下端。刃板宽大厚实,不易折断。加力时,可以直接踩在板刃上部,一次破翻土块的面积增大了,连续操作,便可将土地普遍翻耕。而“单齿耒”或“多齿耒”便用来破碎翻耕过的土块或开沟、打穴。

由曲柄和“耜”组合成的耕具,古文献称作“耒耜”。 《诗经·良耜》有“畟畟良耜,俶载南亩”的诗句,说(用这把)锋利的耒耜,从南边那块地开耕。

木制的“耜”用不了多久就磨损了。先民们便改用石片、动物骨骼、厚大的蚌壳等锋利而又坚硬耐磨材料制作;“耜头”与耒柄的连接处容易松动、滑落,于是又在“耜刃”的上部修整出阶梯形台面,以便固定。这时的耒耜已变成可以拆装、更换的复合耕具。后来广泛使用的“犁”,就是在耒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过此时的“耜”是铁制的犁片了。北宋梅尧臣《耒耜》诗盛赞神农氏的“推化”之功:

古圣通物宜,揉斫资粒食。稼穑尽民勤,垦耕穷地力。推化本神农,维时思后稷。我老欲归田,兹器已先识。

《周易·系辞》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意思说神农制作耒耜,是取法于“益”卦的形象。“益”卦上方为两个阳爻,象征弯曲的耒柄;下方为一个阳爻,象征耜头。“益”卦为上“巽”下“震”。 “巽”,象征木、入; “震”,象征动;中间的三个阴爻为“坤”,象征土;耒耜动于土中,象征耕地。北宋王安石《耒耜》诗说,耒耜是神农仁爱与智慧的结合:(www.xing528.com)

耒耜见于《易》,圣人取风雷。不有仁智兼,利端谁与开。神农后稷死,般尔相寻来。山林尽百巧,揉斫无良材。

神农种谷图(汉代武梁祠画像石

有了耜耕技术,先民们不仅大面积栽培稻谷,而且逐步培育出粟、黍、豆、梁等粮食作物以及芝麻、芋、芥菜油菜等菜蔬。 《国语·鲁语上》云:烈山氏之子柱, “能植百谷、百蔬。”谷、蔬,以“百”计之,言种类繁多也。

考古发现,神农炎帝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工具,已经有了用于伐树斫木的石质砍斫器、石斧形器、石斧、石锛;用于翻土的石耜、骨耜、蚌耜、木耜、石镬、鹿角鹤嘴锄、石犁;用于中耕的石锄、石耘田器;用于收割的石刀、蚌刀、石镰、蚌镰;用于制作渔猎、采集工具的刮削器、细小的燧石器、骨锥、木锥、木钻;用于谷物脱壳的石磨棒、石磨盘、石臼、陶臼、石杵、木杵等工具〔21]

原始先民走过了荒耕(不烧不耕而播)、刀耕(只砍烧,不耕而播)、柱耕(刺穴播种)、耜耕(翻耕播种)这一漫长的耕作方式变革之路。至“耒耜”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这是原始社会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它将原始社会生产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摩尔根说:“这一生产上的技能,对于人类的优越程度和支配自然的程度具有决定的意义。 ” 〔22]

新石器时期农具:骨耜、石犁、木铲、石镰

新石器时期“耒耜”类农具

西汉铁插

天工开物·乃粒》云:“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 《商君书》 :“神农教耕而王天下也,师其智也”。

烈山氏教民耕播五谷,民皆粒食,人皆“师其智”,于是称他为“神农”。

谓之神农者何?

《纬书集成·礼含文嘉》云:“神农,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 ”《白虎通义》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学术界对农业的肇端有多种说法。这是因为农业的发展,诸如由野生谷物的驯化到大面积栽培,由刺穴点播,到精耕细作,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我国“多源一体”的文明创制过程中,各个氏族先民或早或迟,或多或少都作出过贡献。

最先驯化谷物的应该是早于烈山氏的先民(称神农)。因而,神话所言“九穗”、 “朱禾”自有来头。但火耕的启端,耒耜的发明,耕播的推广,粒食的普及则始于烈山氏(号神农)时期。对此,古文献几乎众口一词。后世对人工耕具虽然有过无数次改进,却始终都有原始耒耜的影子。就是现代使用的机动耕具,也包含耒耜的原创因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