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良后的小型木柄手榴弹-杀伤范围增加,投掷距离增大

改良后的小型木柄手榴弹-杀伤范围增加,投掷距离增大

时间:2024-01-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良后的小型木柄手榴弹重量减轻,杀伤范围增加,投掷距离增大。此种手榴弹威力极大,但抛掷距离仅达木柄及麻尾手榴弹的2/3左右。当手榴弹撞击硬物或地面时,立即爆炸。一般而言,麻尾手榴弹由于旋转加速累积的力量,可以投掷到较远的距离。投掷距离与木柄手榴弹相同,要求立姿达65米、跪姿达50米、卧姿达30米。由于捆绑后的重量增加,集束手榴弹不适于投掷,多用于破坏固定目标或日军坦克,使用者多以身殉。手榴弹是极危险的武器,

改良后的小型木柄手榴弹-杀伤范围增加,投掷距离增大

木柄手榴弹为抗战时国军使用的主要手榴弹。由于技术简单,材料均可自行供应,因此能大量生产。主要的生产厂有1厂、11厂、21厂、24厂、25厂、30厂等工厂,月产量可以达到几十万枚。由于国军的火力不足,及远战能力不佳,因此多喜近战,尤其在防御时,手榴弹居高临下地往下砸,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武器

抗战时生产的手榴弹,虽来源不同,其构造则相当类似。均采用缓燃抽拉引信,装有木柄,以便于投掷。弹壳有瓶式、圆筒式等,装药多用苦味酸。中国制造的木柄手榴弹,巩县兵工厂所生产的最具代表性(详见下附巩县兵工厂造木柄手榴弹说明书);巩式为仿德造1924式,外形相同,但弹壳改为铸铁,装药改为TNT与硝酸钾混装,威力较德式为弱;其他晋式、宁式等各厂在外形、尺寸上稍有不同,但构造及原理均类似,是抗战初期国军使用的主要类型。

民国28年(1939年)起试造小型木柄手榴弹,木柄缩短8厘米,弹壳由瓶式改为圆筒式,弹径由5.6厘米减为4.2厘米,装药改为压装,减少药量但提高比重。改良后的小型木柄手榴弹重量减轻,杀伤范围增加,投掷距离增大。民国29年(1940年)该手榴弹由兵工署推广生产,为抗战后期的标准木柄手榴弹类型。

日军在中国俘获的手榴弹,左为麻尾手榴弹,中为木柄手榴弹,右为某种大型的攻击手榴弹(东京游就社发行“满洲上海事变纪念绘叶书”明信片之一)

抗战初21厂生产木柄手榴弹的情形。由图中可见,当时生产的仍为长柄型,与德式相仿(良友杂志157期)

济式为山东济南兵工厂所造,以无柄手榴弹加上木柄,用类似火柴拉火的发火机构。迁至重庆后,因气候潮湿,改制巩式手榴弹。

另外也有的无柄手榴弹主要使用弹簧击铁与底火。南宁第二机械厂,为军械处炸弹部扩大而成,曾每日生产意大利式手榴弹800余枚;俄式手榴弹为碰炸型,太原及汉口曾大量仿造,因技术问题后来停产。

另外,曾有记载一种俄式手榴弹,实际上是英式的米尔斯手榴弹(Mills Grenade)。

使用之前,将弹底旋开,装入火帽雷管;平时分开储藏。使用时,左手拉出保险丝,右手掷出,制片受弹簧力弹出,撞针打击火帽,火帽燃烧到雷管内的银炸药,由银炸药把锡管炸破,最后引爆弹体内的黄色炸药。此种手榴弹威力极大,但抛掷距离仅达木柄及麻尾手榴弹的2/3左右。按照汉阳兵工厂理化科的手榴弹制造程序所述,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即为此型。

日军档案中的中式手榴弹剖视图(Leland Ness提供)

济式手榴弹的发火装置

英国人威廉·米尔斯(William Mills)在1916年设计的米尔斯手榴弹(虽历经改进,但是其基本构造不变,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70年代,都是英军及国协部队使用的主要手榴弹。国内资料不知为何均称为俄式手榴弹)

麻尾手榴弹设计略图

金陵兵工厂曾大量生产麻尾手榴弹,亦为无柄手榴弹的一种,用弹簧击铁与底火,弹体为卵形,外体有刻划,底端接有一段麻绳,便于甩掷,看似马尾,亦称马尾手榴弹。麻尾手榴弹属于碰炸型,一端有一个盖子,增加着地时的接触面,盖子的底端即是撞针。拔出保险针后,抓住麻尾旋转加速,在适当时候放手;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手榴弹即飞向目标,卵形弹体,补助其飞行能力,麻尾则有控制弹体飞行方向的功能,保证起爆部分向前。当手榴弹撞击硬物或地面时,立即爆炸。一般而言,麻尾手榴弹由于旋转加速累积的力量,可以投掷到较远的距离。投掷距离与木柄手榴弹相同,要求立姿达65米、跪姿达50米、卧姿达30米。

抗战中国军亦常应用“集束手榴弹”,就是将5~10个木柄手榴弹捆绑在一起,使用时只要将其中一枚手榴弹拉发,其爆炸的力量,会将其余的手榴弹引爆,产生很大的破坏力。由于捆绑后的重量增加,集束手榴弹不适于投掷,多用于破坏固定目标或日军坦克,使用者多以身殉。

此外,还有将手榴弹绑在竹竿上运用的方式,这在守城的情况下非常有效。当敌军在攻城时,竹竿伸出、手榴弹空炸,往往比投掷出去,落地而炸要有效得多。亦可以用在攻击固定建筑物中的敌军,将竹竿像梭标一样投入或伸入建筑物的开口,除了准确度较高,敌人亦不易将手榴弹掷回。

除了主要兵工厂,共产党军队敌后的小兵工厂也有生产,没有炸药时,甚至使用黑火药,也可以达到杀伤效果;手榴弹、地雷、复装子弹,是共产党军队最重视的三大军工生产。

从客观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手榴弹或炸弹的生产制造,当无须顾虑长途运输、储存、湿度及温度变化时,问题变得比较单纯,生产起来也比较容易。大多数时候,游击队不会碰上阵地战,多为伏击及设陷阱,奇袭敌人。手榴弹和地雷的杀伤范围大,只要在杀伤距离之内,至少是肢体分家,对敌人的心理震撼力很大,是极有效的两种武器。

木柄手榴弹使用上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手榴弹掷出后不爆炸,这些问题主要为:(www.xing528.com)

1.弹体内炸药受潮;

2.发火器受潮,这是因为发火器装在木柄内,木质很容易吸湿;

按巩县木柄手榴弹说明书重新绘制的木柄手榴弹结构图

现代重演用的1:1巩造手榴弹及携行袋复制品

3.拉火线若不沿直线方向拉出,就很容易拉断;

4.拉火线系在右手小指上掷出时,如果脱落,自然不会发火;

5.根本就没有拉出拉火线。

熟练的士兵,有时会将拉火线先拉出,经过一两秒钟的停顿,然后将手榴弹掷出。这样可以避免敌人在手榴弹未爆炸之前,拾起它再掷回来。这种情况据说在战场上时常发生,当时的士兵演习,即常表演这种情况。

本厂所造木柄手榴弹,构造简单安全,兹将其装置用法及须注意之处,说明如左:

木柄,为车成空心之圆木棒,中进拉火线,线头之在木柄尾端者,系有铜环,平时此环装于木柄尾端之孔中,外加护盖,以保安全,线之他端依次穿入紫铜管,硬纸饼,及白药火帽内,线端粘满玻璃砂,紫铜管之口端,装有导火索,其底端则紧置于木柄中之小长方形孔上。导火索露出木柄孔外之一设(原文误,应为“段”。——作者注),装入雷管内,在柄孔内者,套一厚纸片,将硫黄溶化倾入以固定之,此种工程完毕之后,再将此木柄紧装于内装炸药之铸铁弹壳口上,用螺钉固定之。

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淞沪战役时上海名媛为战士发放寒衣。可以清楚地看见最前方的战士胸前的手榴弹及挂袋。手榴弹顶盖下方的黑圈,即是密封用的胶带。手榴弹是极危险的武器,一般除了前线作战部队,不会配发,这也是一般照片中看不到的缘故。亦可证明图中的士兵是真正在第一线作战的队伍(良友杂志132期)

在即须投掷之时,右手紧握木柄,用左手拉去护盖与木柄接合处之胶布条,再将其中连于拉火线之铜环,徐徐取出,套紧于呈(原文误,应为“右”。——作者注)手小指上,然后用力向目的地投掷,掷出之后将身伏下。

炸弹掷出时,因拉火线端之铜环系于手指上,其粘有玻璃砂之一端,遂被拉而穿过白药火帽,磨擦白药而发火,由导火索经过四、五秒钟之规定时间,传及雷管而起爆炸。

(1)为防御潮湿起见,木柄、弹壳均加以油漆,并用白腊胶布严密封蔽,领用者仍宜妥为保护,勿使受雨或置潮湿之处。

(2)如上所述,投掷时须先将铜环套于右手小指上,其目的在使投掷与拉火,两种动作,同时并行,切不可左手拉火,右手掷弹,以免稍有犹豫,发生在掷者近旁爆炸之危险。

(3)拿出铜环时,以能套于手指为度,不可强拉以免在手中发火。

(4)除投掷时外,不可取下护盖,所有已取下护盖,不即投掷之弹,须将拉火线及铜环,轻轻装回原处,仍将护盖盖好,方可携带。

(5)此种炸弹,对于携带方面,虽甚安全,但放置时,亦不可任意乱投,以免雷管因震动而爆发,或将隔火硫黄震破,致生漏火早爆之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