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商代甲骨文揭示中国古代科学太阳与月亮变化关乎人类生活

商代甲骨文揭示中国古代科学太阳与月亮变化关乎人类生活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商代人认为太阳和月亮的变化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发生日食、月食则预兆人世间将发生灾祸。在出土的甲骨文文献中,记载了很多次日食现象,现今被认定确实存在的日食有5次。可以说十进制是中国人民的一项杰出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意义。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教授在其巨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曾对中国商代记数法予以很高的评价。

商代甲骨文揭示中国古代科学太阳与月亮变化关乎人类生活

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肆宣扬“天命观”,使科学和迷信在统治者的作用下不可思议地结合到了一起。

由于农业社会需要仰仗天时之利,中国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研究历法。而自然界的奥妙无穷,又使得古代先民相信这一切都是和冥冥中的超自然力量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于天文历法的研究是和祭祀祖先、占卜吉凶同样重要的。早在中国的夏代就已经有了著名的夏历,而在商代则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研究的人员,他们把以往的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整理,形成了一定的系统。

日食卜骨
这件牛骨记录了商代时期日食发生的情况,是研究商代天文历法情况的宝贵资料。

通过对甲骨文材料的分析,学者们对商代历法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的是干支纪日、数字纪月;月有大、小之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外,商代已经用闰月来调整节气和历法的关系了。天干纪日在夏代就已经出现,就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周而复始地来纪日,从而产生一旬的概念。到了商代,人们进而把天干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合,组成六十天干地支。用干支纪日,六十日一个循环,正好是两个月。而现在农历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至少在商末时就已有了这样的划分。

另外,甲骨文中还保存了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商代人认为太阳和月亮的变化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发生日食、月食则预兆人世间将发生灾祸。所以每当发生日食或月食,人们总是奔走呼喊,击鼓并祭祀祈祷,用来“驱赶”凶险。由于这一原因,商代人也把太阳和月亮神看作是和人关系比较密切的神灵。在出土的甲骨文文献中,记载了很多次日食现象,现今被认定确实存在的日食有5次。商代人在观测日月的同时,还观测天空中的星星,因为在他们看来,星星也和太阳与月亮一样是神,具有主宰天地的能力。在《尚书》中,就记载有商代人认为一些星象出现将预示风雨的来临。在商王来看,既然星星具有神性,它们也可以影响人间的事务,保佑商王的行为。在甲骨文中就有商王为了保佑平安无事祭祀火星的记载。商代对流星雨的描述更加生动和形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陨石雨的情况都很珍贵。

商代天文学的发展促进了很多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甲骨文中就有了晴天、下雨、刮风、降雪等天气情况的记载。可见当时人们在长期的天文观察和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知识。因为华夏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商代人观测日月星辰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如观察太阳的方位来定时辰,用太阳的影子变化来定时刻,观测星象来定历法,把一年分作春秋两季等。这些成果虽然都是在神秘精神的支配下创造出的副产品,但展现了商代人为自己生活服务的规律性认识,成为人类社会前进的必要推动力。(www.xing528.com)

刻干支表牛骨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干支法在中国起源于夏代,商、周沿袭,这是世界上使用最久的记日法。

由于研究历法需要很多数学知识,我们发现商代人们已经很用心地在搞数学方面的研究了。从甲骨卜辞中我们发现,商代已经有了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商代的人们已经学会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单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数字,但是现在能够证实的当时最大的数字是三万。可以说十进制是中国人民的一项杰出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意义。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教授在其巨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曾对中国商代记数法予以很高的评价。他说:“总的说来,商代的数字系统比同一时代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更为先进更为科学。”“如果没有这种十进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学者们通过研究甲骨文,证实商代人已经会做自然数的加、减法和简单乘法。因为甲骨文记录的只是运算结果,而没有运算过程,所以现在我们还不知道他们的具体算法。不过,我们可以肯定中国早在商代,数学就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月又食”牛骨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经考证上刻有“壬寅贞月又”文字,是商代实际观测有关月食的记录。据推算,此次月全食出现于商王武乙时期,时间为公元前 1173年七月二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