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少年对偶像的需求及家长应对之道

青少年对偶像的需求及家长应对之道

时间:2024-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少年崇拜偶像原因是多方面、多样化的,主要有两种:第一是自我确认。在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下,青少年需要寻求宣泄、解脱和释放,偶像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但以人物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易导致对偶像的一种直观的、非理性的、神圣化的社会认知。父母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分析和把握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中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引导入手,充分发挥偶像崇拜对孩子发展的积极性影响、削弱其消极影响,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对偶像的需求及家长应对之道

我需要几个真正的偶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在文学方面,郭敬明、韩寒等引领着青春文学;在乐坛上,欧美、日韩、港台、大陆人才济济;在体坛,国内孙杨、李娜风靡世界,国外C罗、梅西火爆全球……我们的孩子正值青春年少,心目中都会有“偶像”,他或许是为全人类造福的科技研究者,或许是用文字语言抚慰我们心灵作家,或许是舞台上用最完美的自己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艺人,或者是一直孜孜不倦地为祖国培养人才的老师,还有陪在你身边的所有人……他们都可以是孩子们的偶像。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中,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青少年为了见偶像一面,电台、宾馆、演唱会后台一直等到深夜;为了见偶像一面,花费几千元专程跑到偶像所在的城市;更有甚者使得自己家破人亡。过度追星和盲目崇拜也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争议。当然,依然还是有多数青少年将偶像当作自己的一个目标,学习偶像身上的优秀品质。作为家长,应该怎样理解孩子的偶像崇拜行为?

青少年崇拜偶像原因是多方面、多样化的,主要有两种:第一是自我确认。孩子慢慢长大,逐渐发展起自我心理,开始自觉按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自己认为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他们在探寻自己的内在世界过程由于在心中尚未建立稳定的自我形象,常常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做什么、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往哪方面努力。为走出自我的迷茫状态,青少年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作为努力追求的将来该成为的对象的象征。第二是补偿心态。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向往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但生活中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重重压力,诸如父母管得紧、老师管得严、学习负担沉重、人际竞争激烈等,这些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在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下,青少年需要寻求宣泄、解脱和释放,偶像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拥有偶像使他们感到精神有所寄托,收集偶像的生日、星座、兴趣、爱好等记录的轻松活动成为他们逃避沉重压力的“避风港”,使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心愿可以在感受偶像特质的过程中获得补偿。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普遍存在的正常心理现象,对此我们既不应简单压制、粗暴干涉,也不应漠然视之、放任自流。为更好地发挥偶像崇拜的积极作用、减弱其消极影响,必须理解孩子的心理,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做好心理引导工作。引导孩子在崇拜偶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引导孩子从欣赏偶像外在特质向偶像内涵转变

调查表明,21世纪青少年偶像崇拜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对于偶像崇拜的心理定位,父母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崇拜国家领导、文学家、科学家是好的,崇拜影视明星是错误的。但以人物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易导致对偶像的一种直观的、非理性的、神圣化的社会认知。若对偶像的崇拜能以特质为核心,则可产生对崇拜对象的一种理性的、实事求是的社会认知,它可使青少年积极认同崇拜对象的内涵因素,从而促使个人的自我成长。为此,不论孩子崇拜的是哪一种偶像,我们都应引导孩子全面分析偶像的各种特质。父母还可以引导青少年把崇拜偶像扩展到欣赏生活中偶像身上的优秀品质,从更多人身上吸取生活的智慧和动力。(www.xing528.com)

二、引导孩子从表层的感性崇拜向深层的理性敬仰发展

有些孩子不明确自己崇拜偶像的目的和动机,也没有固定的崇拜对象,且常常崇拜的只是偶像的外在情况,如长相、笑容、金钱、荣耀等,这样的崇拜还停留在表层,是低层次的崇拜,而若能进一步比较分析崇拜对象的特质与其个人成就间的关系,进而崇拜偶像的良好性格、敬业精神、奋斗历程等,则这种崇拜比前者更深入、层次更高。父母应帮助孩子全面地理解偶像,引导孩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欣赏和学习偶像,从而提高其偶像崇拜的水平。

三、引导孩子从仰望的心态向缩小差距的实际行动转化

许多孩子对偶像的崇拜是以崇拜为目的,为崇拜而崇拜,因而其心态往往停留在欣赏、幻想上而没有努力去找出自己缺少的特质加以弥补,影响了偶像崇拜的激励效应。为使孩子能把偶像崇拜作为帮助自己进步的手段之一,父母要促使孩子将崇拜偶像与自我调控相联系,实现从情感到行动、从欣赏到效仿的跃进。可指导孩子经常在纸上列出偶像吸引自己之处并相应地对照自己是否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进而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订立目标、做出计划、实践锻炼、逐步提高。

建言献策

孩子的偶像崇拜与时代发展和媒体宣传等社会因素有关,更与该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紧密相关。父母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分析和把握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中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引导入手,充分发挥偶像崇拜对孩子发展的积极性影响、削弱其消极影响,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