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产品牌崛起,苹果的未来

国产品牌崛起,苹果的未来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三线洋品牌已经完全被国产品牌取代。苹果不情愿走下行路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产品牌进军上行空间的压力和阻力,将继续领跑这部分市场。国产品牌不会甘心仅仅游走于低端领域,像华为这样的国产智能手机通过精品战略就对洋品牌形成了巨大冲击,而年度高端精品华为P6的持续热卖,则充分说明国产智能手机对传统洋品牌的“逆袭战”大有希望。

国产品牌崛起,苹果的未来

Canalys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2.381亿部,同比增长50%,全球手机销量前10名的厂商中,有4家是中国品牌。

在国内,尽管三星公司和苹果公司依然是智能电子市场的领先者,但它们的市场份额都较之前有所下降。而摩托罗拉正在大失元气,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技术门槛下降,苹果创新乏力,加之国产品牌的奋起直追,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缩短了与一线洋品牌之间的距离,品牌形象得到很大提升,国产品牌目前处于最好的市场环境中。

二三线洋品牌已经完全被国产品牌取代。2012年摩托罗拉与LG均大幅裁员,其中摩托罗拉移动中国区将近万人裁至最后200人,而黑莓夏普在中国市场几近绝迹,同样也是因为创新不足而遭到用户“抛弃”,中低端市场成了本土品牌集体崛起的平台。

2010年开始,国产智能手机历经了残酷的洗牌和蜕变,大浪淘沙之后,有技术研发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品牌逐渐脱颖而出,破历史纪录地拿下国内市场60%的份额。

越来越大的可能性是,苹果因放弃开发廉价版iPhone而错失了在新兴市场上的成长机会。苹果公司营销主管菲尔·席勒说:“尽管廉价智能手机确实广受欢迎,但是这并不是苹果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格局中,面对中低端市场的苹果产品不会诞生。苹果不情愿走下行路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产品牌进军上行空间的压力和阻力,将继续领跑这部分市场。

苹果的优势更多集中在手机的外观及一些创新设计上,而在“手机、操作系统、应用”这个大生态圈中稍显薄弱。iPhone业务为苹果公司贡献了接近50%的营业收入,正是iPhone系列的走俏,使苹果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公司,不过在“国进洋退”这个新的形态下,iPhone已经显得越来越过时了。

乔布斯的成功,是因为他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用户体验上的颠覆性变革,如果国产手机也一样能带给用户前所未有的使用感受,从而让智能生活品质升级,那么智能终端将会吸引更多忠实的粉丝诞生在国产品牌的名下。

国产品牌不会甘心仅仅游走于低端领域,像华为这样的国产智能手机通过精品战略就对洋品牌形成了巨大冲击,而年度高端精品华为P6的持续热卖,则充分说明国产智能手机对传统洋品牌的“逆袭战”大有希望。

华为终端从B2BB2C转型就是一次非常有益的突破与尝试。

国产品牌手机和国内消费者一样,都走过了懵懂的十年,商家狂打广告,而不注重品牌内涵与实质内容服务,而消费者对手机品牌更是毫无甄别意识,也凭借广告决定购买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像TCL、南方高科、熊猫、科健、波导等这些已经没落或者消失的国产品牌在当年曾一度轰下50%的市场份额。

彼时“华而不实”的国产品牌经受不住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洋品牌的攻击,在第一轮淘汰战中就纷纷败下阵来,不少品牌因此而销声匿迹,整个国产品牌也进入寒冬期。

挫折面前往往也最能考验企业的意志力,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往往能于此期间赢得胜局,以用户需求为主创新的联想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国产智能手机的再度崛起更像是一次品牌的理性回归,价格路线是一条近道,高高在上的苹果令不少消费者望而生畏,而“符合国情”的价格策略令很多国产智能手机产品快速适应市场需求,为广大中国用户提供了质量优越而价格适中的产品,集体开创了“千元智能机”时代,像孙悟空金箍棒捅到天庭一样,引起了“上层领域”的震动,一时间令苹果处于尴尬境地。

同时,有效利用手机产业的透明化和新的竞争格局,国内企业在软硬件匹配、运营推广、应用服务等领域加强合作,以“硬件+软件+服务”的发展模式快速转型升级,形成了与洋品牌对峙的态势。凭着与运营商稳定的合作,国产品牌通过定制手机获取渠道优势,在2012年,三大运营商定制或集采的智能手机占国内市场50%以上,仅在终端补贴额度就超过500亿元。运营商与企业的合作,以大规模定制和集团采购、话费补贴、合约购机等方式拓展并壮大了国产智能手机的产业链(www.xing528.com)

产业链实力的提升为国产品牌的技术积淀和长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销量已超过4000万套的国产智能手机核心芯片以及阿里云等国产操作系统成功推向市场,数十家内地企业为苹果等洋品牌提供零部件,产品覆盖触摸屏组件、电路保护元件等多个领域,核心技术优势天平正在朝着有利于国产品牌的方向倾斜。

以华为为例,华为终端内部的未来创新设计团队就集结了华为终端最优秀的研发人员,涉及华为终端所有部门的千人研发团队就设计出了P6这样的产品,连中国移动总裁李跃也赞不绝口:“华为P6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手机之一。”这款产品获得了消费者及业界的一致认可,并一举夺得“20132014年欧洲最佳消费型智能手机大奖”,成为欧洲电子产品最高奖台的新宠儿。

华为为国产品牌向“金字塔”顶端冲锋做了一个好榜样,它的出现至少说明一点:苹果的地位开始变得不那么安全。

国产品牌自身的努力为其赢得了势能的转变,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等系列政策的实施、相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入推进,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4G网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以及物联网、云平台等设施的推进,都在迅速终结功能手机时代,从而为智能手机“清理”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不难想象,在缺乏强大引擎带动的情况下,不能跟上平民智能和大屏潮流的苹果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局,苹果或许会为自己的固执己见埋单,中国联通降低对iPhone 5的补贴或许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大屏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娱乐体验,如果苹果缺席,那么三星的地位就显得更加稳固。

与苹果的执拗相比,三星就显得灵活多了。三星顺应新的市场格局,及时推出大屏幕手机,无论是Note系列,还是Galaxy系列,都创造了可观的销量,但在国产品牌的“穷追猛打”中,三星也显露出产品创新不够和设计风格落伍等问题,其股价因此而跌掉了200多亿美元,形单影孤的三星高端机正在遭遇瓶颈。

在消费者层面,Android系厂商应该好好感谢苹果,正是在苹果的带动下,中国的移动智能产品市场才火了起来。不过通宵排队买苹果新产品的景象可能会成为历史,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已日趋多元化,带动市场需要也呈多元化态势,消费者心理变得更加成熟,产品的实用性以及性价比成为大多数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评判标准。

在“失落的十年”,国产品牌走了一个弯路,消费者自然也会形成一种共识,对国产品牌缺乏信任感,他们对国产功能性手机的不信任很可能会延伸到智能手机,所以就造成当下不少中国消费者宁可买昂贵的洋品牌也不买性价比超高的国产手机的情况,消费领域的这一“经验性偏见”直接扼杀了国产高端品牌的溢价空间。

不过在洋品牌“陨落”和国产品牌“觉醒”的交叉格局中,国产品牌显现出质量和价格的双重优势,消费者逐渐发现,自己手里5000元的洋品牌,与2000多元的国产手机相差无几,甚至还不如国产手机的体验感好,他们的消费取向必定发生动摇。酷派副总裁苏进就认识到了这一点: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他们不再只选贵的。所以酷派率先将千元智能机的配置升级到800万像素、四核、5.5寸屏,把智能手机推进到“第三代千元智能机”时代。

当前智能手机正在加速洗牌,旧的市场格局可能会被新的格局所取代,无疑,国产品牌先于苹果甚至三星觉察到了这一趋势,抓住了信息消费升温和手机应用转型的机遇。随着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移动智能产品仍将会释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不管是依靠高品质和可控制的低价格策略,还是通过从技术、营销到应用的各种创新加速转型升级的精品策略,国产智能手机的未来都是一片光明

不过,从更高一个维度来看,当Google和苹果都在着手开发新一代的互联网电视、布局智能手表市场时,还在固守手机及相关边缘产品的国产品牌商似乎也应该更加富有前瞻性眼光,而不是只顾着埋头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如果创新红利被稀释,智能手机进入微利时代,那么整个行业行进到“零和”阶段,大家可分的蛋糕也会变得越来越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