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国大业》:国家记忆与城市影像感知的交汇点

《建国大业》:国家记忆与城市影像感知的交汇点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故如是,《建国大业》成为了南京城市旅游营销的一大窗口。此番《建国大业》将南京数个重要景点植入,可谓是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的一次免费营销。《建国大业》,不仅再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大事件,更以一种“城市营销”的方式,给南京市一次绝佳的机会。

《建国大业》:国家记忆与城市影像感知的交汇点

《建国大业》:国家记忆与城市影像感知的亢奋触点

大事件伴随的是大故事,每一个人都可能借助大事件而书写自己的故事。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算是21世纪中国国家形象与国家营销的一次巨大的事件。伴随着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阅兵式,整个中国大地上都迎来了一次“全民纪念”活动。

公共文化领域,一部《建国大业》的电影,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磅礴而柔情的方式,为我们奉献了一次“全民记忆”的电影大餐。这部电影讲述了1945年到1949年之间的中国大历史。这是“影响中国当代社会,或者说影响中华民族的最波澜壮阔的五年。这五年使这个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电影票房上看,仅9天时间大陆地区的票房就超过了2亿元。而我所在的南京市,据说水游城横店影院得提前3天预约才能有座,提前场都需要加座。笔者10月25日下午在南京和平影城观看《建国大业》时,发现上座率达到8成以上。其中还有一些父母带着小孩一起观影。无论从电影拍摄手法,还是演员的表演,或者是历史事件的巨大张力来看,《建国大业》都是一部优秀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片,是商业政治的双重成功。因为影片的确表现出了“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还有我们共同的“建国记忆”。

除了“建国的历史记忆”之外,《建国大业》还表现了城市营销的巨大魅力。这种魅力之于南京市而言,是不可多得的一份亲切感和现场感。作为国民政府时期的首都,南京在那一段历史上总是扮演着一个“主角”。《建国大业》讲述的是1945年到1949年的“还都南京”之后的国共两党之间的博弈故事。所以在影片的拍摄上,少不了将南京作为主要取景点。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蒋介石宋美龄在刚刚还都南京之后到“巍巍中山陵”的雨中参拜游历,看到了蒋介石与蒋经国在“白鸽围绕的中山陵音乐台”的“哀声谈话”,也发现了被当作“奉化溪口”的南京大学经典地标之“北大楼”台阶上蒋氏父子的“冰凉对话”;更看到了长江路上“总统府”内数次“豪华阵容”的场面。这些南京人日常走过路过之惯见的“地点、场所和地标”,在这部《建国大业》中历历呈现,一种感同身受的亲切感和现场感油然而生。我在电影院也总是听到有南京观众在看到一个一个熟悉的画面时,雀跃地喊出了“这是音乐台”,“这是总统府”,“这是中山陵”等亲切的语言。仿佛这些地方就是在自己门口一般,成为了一种美丽的自豪。

所以南京人都爱看《建国大业》。年初的《南京!南京!》仿佛带给了南京城丝丝“伤城之忆”,但这部气势恢宏的《建国大业》以共产党的巨大胜利带给了南京城一种“豪迈之忆”。而且影片以人物为核心展开,以城市为道具和背景,展现的是一种宁静的美丽。南京在《建国大业》中,呈现的是一幅幅景色优美的画面,音乐台的白鸽起舞、中山陵的细雨蒙蒙、总统府的亮丽恢宏、南京大学的北大楼的大草坪,几乎都是南京市最具魅力的文化地标。故如是,《建国大业》成为了南京城市旅游营销的一大窗口。怪不得地处南京的《现代快报》专门做了题为“《建国大业》拍摄大揭秘:几大景点的‘历史还原’”的版块,详述了《建国大业》在南京拍摄的“场所故事”。文章中有一段讲述在南京大学的拍摄花絮,“说及在南大拍摄,这位学生还是很自豪:‘60周年的献礼片在南大拍,很有意义,我已经买了周五的票,和同学约好去银幕上找寻南大的踪迹。’”[2]这可见《建国大业》在南京所具有的场所营销卖点不同一般。

城市营销的“影视化”植入模式,早已成为了显规则。去年“冯式”大片《非诚勿扰》收了杭州200万,才将西溪湿地公园“重点植入”情节之中。此番《建国大业》将南京数个重要景点植入,可谓是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的一次免费营销。《现代快报》的敏感思维与报刊文章的诉求,正是一种城市营销的有效配合。但遗憾的是,其他南京媒体却没有抓住这次“城市促销”的重要机遇,可谓错失良机。科特勒在其“地区营销”的战略中,专门提及过“赢得电影大片的垂青”[3]是一种建立知名度的好方法。如果南京市相关机构这次能够透过《建国大业》的电影大片营销之力,获取更多的票房和旅游推介机会,都是非常便捷且有效的城市营销战略。

城市营销需要制造“卖点”。每一次促销寻找并引爆的“亢奋点”就是最大的“卖点”。借助影视文化文学、艺术作品所建立起来的“亢奋点”将是一种引发深度情感与记忆共鸣的卖点。特别是在城市休闲与时尚生活的时代,一部大片所制造出来的“营销亢奋点”,将可能是“本小利大”的公共关系型营销策略还所不及的“城市营销策略”。面对数千万的影视观众,在电影院这样一种都市休闲的环境之中,透过最佳的摄影师和导演所奉献出来的“场所景色”,将是一种何等的穿透心底的丰富、细腻和想象?(www.xing528.com)

《建国大业》,不仅再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大事件,更以一种“城市营销”的方式,给南京市一次绝佳的机会。在此影片中,不仅找寻到了国家的历史记忆,也找回了当下一个城市的感知和记忆。

【注释】

[1]李翔.韩三平的商业与电影世界.经济观察报,2009-09-21(50)

[2]李谷,沈梅.《建国大业》拍摄大揭秘:几大景点的“历史还原”.现代快,2009-09-16

[3]菲利普·科特勒著;罗汉等译.科特勒看中国与亚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