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听文化认知与实践路径的优化

视听文化认知与实践路径的优化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视听时代”的青少年来说,影视文化更是直接塑造和改变着他们,但他们对影视作品和文化的接受仍处于较为自发放任的状态。本文试图梳理中小学影视教育的认知和实践偏差,并重新厘清观念,提出可能的实践路径。[4]可以说,滚滚而来的视听时代的现实与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理想状态之间仍有巨大的鸿沟需要弥合。

视听文化认知与实践路径的优化

——全民视听时代对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思考

朱丹华 昆明理工大学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斥着视听元素的世界,但大众对这种符号的理解和运用却还处于最初级的阶段。对“视听时代”的青少年来说,影视文化更是直接塑造和改变着他们,但他们对影视作品和文化的接受仍处于较为自发放任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影视教育得到空前重视。本文试图梳理中小学影视教育的认知和实践偏差,并重新厘清观念,提出可能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视听时代 中小学影视教育

一、全民视听时代到来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8)》指出,全球电影产业自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均受益于数字技术的红利实现了较高速的增长。相对于影院收入的稳定发展,以数字视频为代表的电影家庭娱乐业务大幅增长。[1]

据《2018 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通报,2018年,我国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长1925.03万小时,同比增长 2.34%。全国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用户数达 3.46 亿户,其中数字电视和双向电视覆盖用户数均有较大增幅。电信专网、互联网成为用户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重要途径。2018年,全国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用户 1.54亿户,互联网电视(OTT)用户4.20亿户。2018年,网络视听付费用户规模达3.47亿人,同比增长23.93%,网络视听节目市场正在持续扩容。[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这里我们提出特别注意的有几组数据,一是截至2018年12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12亿,占网民的73.9%;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90 亿,占手机网民的72.2%;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网民使用比例为78.2%。这组数据较2017年均有较大增长。二是2018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呈爆发式增长,较 2017 年底增长189.1%。而在移动网民经常使用的各类 App 中,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直播三大类视听服务占比总和达到了26.5%,超过了占比第一的即时通信(15.6%)。三是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10至19岁占17.5%,比2017年减少了2.1个百分点,10岁以下占4.1%,较2017年增加了0.8个百分点,青少年网民整体数量趋稳,但低龄网民持续增多,“首次触网”年龄下降。[3]

媒介的变革始终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语言的诞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历经了漫长的过程;而19世纪末电影面世,20世纪中期电视普及,尤其是21世纪互联网席卷全世界以来,科技文明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更新迭代,人类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空间都在随之变化。除了上述理性的数据分析,每天的生活给我们的切身感受亦在鲜明地发生着变化。抖音等短视频网站的爆红,Vlog 的兴起,微信朋友圈越来越多的小视频分享,电梯里甚至洗手间镜子上令人猝不及防的视频广告,正在占据传统的电影和长视频作品所达不到的碎片时间。随着5G技术的成熟落地,互联网的无限扩容,这种趋势无疑将进一步扩大。媒介影像塑造的不止世界本身,还有身处世界的每一个人。2019年,“90后”开始步入30岁的门槛,“网生一代”——在移动互联网浸润中长大“00后”“10后”,也就是现在的青少年,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不可否认,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视听符号的世界,这个世界将把人类变成视听感受动物,对视听符号的认知几乎就是对世界的认知。他们被视听世界塑造,也反过来重新定义和塑造视听符号。

二、中小学影视教育中的认知与实践偏

在目前的媒介环境和生态中,不管是否愿意,自发的视听生产和消费行为与日俱增地发生着,传统的影视文化变成了其中的一部分——虽然可能仍然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如果忽视整个视听文化生态外延的无限扩张,就不能完整地理解影视文化,不能全面地认识影视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重要性,以至于在认知和实践中都产生偏差。

文艺作品历来反映和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以视听感官直接感知的影视作品因为其接受上的低门槛更是有着普世影响力。在视听元素充斥感官、影视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有效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国家从宏观层面也早已意识到影视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就联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旨在指导优秀影片在中小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虽然有利用优秀影片正确引导青少年三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等美好的愿望,影视教育多数时候仍处于自发、随意甚或低效的状态。2008年6月1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务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通知》,提出要“将影视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优秀影片的育人功能”。在政策引导下,中小学影视教育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发展,但现实是这种发展仍流于试点式、散点式的“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系统和体系。北京电影学院2017年的一项基于河北、北京两地的调查发现,目前青少年对影视作品仍处于“自发放任式接受”的状态,该研究还总结了中小学影视教育中校本课程的敷衍“在场”及校园影视活动的被动式“缺席”等诸多问题。[4]可以说,滚滚而来的视听时代的现实与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理想状态之间仍有巨大的鸿沟需要弥合。

梳理这种理想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差距,我们会发现首先是认知上的偏差。第一种比较典型的认知就是认为影视作品可以且仅可以作为教化工具使用,试图用所谓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教育教化青少年,一味强调主题主旨的道德性,而忽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罔顾艺术作品的接受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过程,“教化”的作用只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强行灌输往往只得到极低的效率甚或是反作用。当然,这种认知在最近这几年已有较大的纠正,但这种简单粗暴的论调当年影响甚广,如今也“残毒” 犹在。第二种就是简单地把影视教育等同于观影活动,却缺乏对作品科学的甄选和观影后的引导,应该说这是目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影视作品?是不是好的影视作品就适合所有年龄段观看?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观影活动?这些问题亟待梳理和解决。第三种是无限放大影视教育功能,认为不但应该教所有中小学生拍片子、剪片子、制作电影,甚至应该把影视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列为高考科目之一。这种认知当然不是普遍的,多是影视从业人员或相关领域人员的“一厢情愿”。但这种意见的提出,往往引起学校、家长和孩子的反对,实在是无益于问题本身的澄清和解决。

认知偏差导致实践偏差,笔者在生活中经历或观察到的例子就有很多:幼儿园在日常活动中放了一部获奖动画片,结果连续几天有多名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恐惧心理,有晚上不敢独自睡觉或睡觉被惊醒的现象。家长通过沟通了解到这部动画片,发现影片开头营造的氛围非常阴森恐怖,完全不适合幼儿观看。

宫崎骏经典动画《千与千寻》重映现场,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吓得哇哇大哭,不肯再看,她的妈妈却非常愤怒地指责她:“这有什么好怕的,这多好看啊!别的小朋友都在好好看为什么就你不能呢?”

家里的电视正在播放“霸道总裁爱上我”“婆婆媳妇闹翻天”等各种苦情狗血电视剧,家里的孩子一知半解看得津津有味。(www.xing528.com)

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类恶搞视频、养生谣言、恶俗段子,时常经由孩子的看护人传递到孩子那里。

《战狼》《红海行动》等影片被视作爱国主义优秀影片,有很多老师和家长会推荐或带着学生去看,却毫无对其中血腥暴力段落的正确引导。

以上都是非常常见的生活片段,它们已不仅是视听符号浸入人类生活的一个侧面,往往也是家庭或学校对下一代进行视听教育的有意识行为。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看到的影视教育行为,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又因为影视作品或者其他视听形式比文字具有更强烈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更容易被接受,导致的问题也更明显更深远。

2019年,笔者基于云南和江苏两地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有观影行为,也会向学生推荐影视作品,但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影视培训和教育,往往是根据个人经验和个人喜好推荐,有非常大的随意性。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接受过影视方面教育和培训的家长无疑更为稀少。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状是,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概念虽然提出由来已久,某些试点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从全国的普遍范围来说,仍处于待开发状态。

三、中小学影视教育之观念梳理与实操路径

2018年11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旨在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普及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目标。该意见更具体全面,对相关工作具有更好的指导性,其出台得到业界和学界的积极反应。2019年7月,依托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的“第一届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项目”研讨会召开,随后首期培训开班,来自全国的近百名高校教师在北京师范大学接受了为期3天的免费公益培训,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由此拉开帷幕。此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也相继启动了“电影研学”“中小学影视教育实训教程”等项目,为落实上述指导意见添砖加瓦。而真正要普及好全国的中小学影视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认知观念上的正本溯源尤为重要,在厘清观念问题之后的实践操作会更加有的放矢。首先,中小学影视教育不是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的,应把它纳入大的艺术教育的框架之内。影视本来就是一门综合艺术,音乐美术戏剧文学均可在此互相结合并产生崭新的灵魂。影视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应该被看作是人文教育、美育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高度来理解影视教育的地位归属,有助于合理规划相关课程,也可以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学科结合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可以把艺术教育课程作为大的模块,其中设置影视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也可以在音乐课程、美术课程等已有课程中植入影视教育的相关内容等。

其次,拍片实践可以作为特色课程开展但不是必修课,培养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影视文化的整体感知更为重要。在有条件的地域和学校适当开展一些拍片实践课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培养学生媒介素养和影视素养,破除视听迷信,同时也是一种开发和储备影视人才的方式。但是拍摄、剪辑、制作等实操性课程一方面有较多设备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较多地受限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影视文化准备。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有必要的年级作为特色课程开展是有益的,但不必作为所有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开展。反之,影视文化经过一百多年的积淀,已有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相对稳定的鉴赏标准,而且目前影视作品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获取相对便捷,所以开设影视鉴赏和其他影视文化相关课程既有操作上的可行性,也更有必要性。

最后,观影活动是影视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更重要的是影片甄选和观影引导工作。《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在“工作目标”中特别指出,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必须遵循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没有电影分级作为参考依据的前提下,如何甄选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影视作品,显得尤为困难,也更为必要。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甚至一年级和二年级,他们的适合标准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需要有一个既懂得影视鉴赏规律,又熟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专业团队来对具体的作品做出评估,提出指导性的参考意见。选择合适的影片是第一步,适当的引导是第二步,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启发学生讨论来完成。不管是第一步还是第二步,我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中,对现有中小学师资队伍进行影视专业的培训,应是可行之道。当然,创作者、营销方、相关审片部门、专业影评人如能在影片面世之时就给出相应的参考意见,无疑会在社会上形成更好的氛围,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样的电影适合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观看,应该怎么引导孩子观看。

综上所述,梳理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从宏观环境来说,需要通过主管部门、业界、学界共同营造一个对中小学生适宜、友好的视听文化氛围。比如,视频网站、短视频网站、直播平台都应该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院线电影应有年龄限制的提醒,对影片中不适宜未成年人观看的段落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等。从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实现路径上来说,首先是师资培训,上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所走出的第一步,旨在通过各地域高校教师带动当地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团队的建立,就是一个可行的方式,但无疑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加入。其次是课程设置,在师资力量得以增强之后,各地各校可因地制宜,在美育、德育的框架内开展相关影视类课程。时机成熟之时,也可由相关主管部门协调开展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统一课程。最后就是配套教材的编纂,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应该配备不同接受程度的教材,兼顾影视文化普及、优秀作品鉴赏和相关实操技能等。

[1]卢斌,牛兴侦,刘正山. 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规划财务司. 2018 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EB/OL].(2019-04-23). http://www.nrta.gov.cn/art/2019/4/23/art_2178_43403.html.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4]康宁. 中小学影视教育推进中的问题探寻——以京津冀地区电影教育调研数据为参考的观察[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65-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