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文化开发的有效模式

旅游文化开发的有效模式

时间:2024-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大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消费需求量巨大,决定了中国文化旅游必将会有一个飞速发展时期。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展示古都魅力的平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也将使中国文化得到永续传承。

旅游文化开发的有效模式

第四节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模式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现有模式

1.企业主控发展模式

企业主控发展模式是目前文化型旅游目的地最常见的发展模式,即企业作为目的地开发的主体,掌握着目的地的发展方向。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为目的地注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促进目的地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但企业为谋求更大的利益和利润,往往把目的地市场化,只注重发展能尽快带来高利润的资源,而对文化价值高但短期内不能带来效益的文化遗产不管不问,甚至破坏。因而旅游产品开发滞后,缺乏高品位、高科技、高质量、内涵丰富、吸引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拳头旅游产品。大规模的开发和制作使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在低水平盲目建设中失去应有价值。低水平仿制和雷同现象严重,缺乏地方特色,旅游资源浪费损失严重。各地不顾文化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急功近利地盲目上马各种开发工程,相邻省份、旅游区间资源、市场、客源不能共享,造成恶性市场竞争。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往往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地方文化,致使地方文化日益舞台化、商品化。不加选择地将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一起开发,甚至将糟粕当成精华大力开发,导致地方文化庸俗化,甚至肆意夸张、歪曲、丑化和伪造某些民俗,严重伤害民族感情和目的地形象。目的地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协调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主导发展模式

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把旅游总收入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把蜂拥而入的国内外旅游者看做是跳跃式发展的动力。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通过旅游开发要实现的目标或利益主要包括:①以旅游扶贫开发促进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实现永久性脱贫致富;②获得实际经济收益和发展项目资金,缓解财政紧绌;③展示政绩表现;④推动农业结构调整;⑤推动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在上述目标和利益驱动下,政府往往采取“大跃进”式的超常规发展战略。粗放经营,奉行“谁开发谁受益”原则;重视旅游硬件建设,轻视民族文化保护;看重眼前利益,进行掠夺性开发,忽视对资源的永久保护;把民族文化生态资源作为政府推动的产业化商品;政府内部管理体制不顺,与旅游发展直接相关的旅游、文物宗教林业、建设、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在文化保护和开发上难有作为。地方政府主导的旅游开发活动违背客观规律,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和文化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模式

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模式即旅游资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亦是在保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WTO,1993)。其中包含了旅游与自然、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文化本身的特性,可以将旅游资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为:①充分认识文化资源的稀缺性、脆弱性及其重要价值,明确每一代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责任和义务;②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③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保证文化资源持续利用;④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文化遗产,改善文化生态环境,保持文化完整;⑤及时转变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及目的地居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使民族文化得到保存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文化旅游是以文化现象为旅游对象的旅游活动。正如我们先前提到的那样,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文化旅游动机,并可以被利用来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称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在资源形态上既有物化形态的实在物,也有非物化形态的模式或意境

文化旅游对旅游经营者来说,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对旅游者来说,则完全是一种建立在一定物质和精神基础上的文化消费活动和文化审美活动,而文化内涵则是促进二者密切联系的纽带。文化内涵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也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中的后起之秀,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旅游者追求文化享受的永恒目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消费需求量增大,文化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中国大地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消费需求量巨大,决定了中国文化旅游必将会有一个飞速发展时期。在现有条件下,进行中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做到不断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突出主题,增强特色,寓参与性、趣味性于其中;需要不断创新中国文化旅游产品功能,以科学技术为载体,以文化内涵为核心,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再设计;在政府、旅游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开发出具有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以满足现代游客的需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文化,是中国旅游最响亮的王牌,也是城市建设的推动力,唯有此,城市的发展才能更有凝聚力和竞争力。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展示古都魅力的平台,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也将使中国文化得到永续传承。(www.xing528.com)

参考文献

[1]颜玢岩.浅谈旅游资源整合[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1):64-65.

[2]王大悟.创新与联合——论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大主题[J].旅游科学,2000(3):1-4.

[3]喻学才.苏锡常都市圈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132-137.

[4]郑贵华,田定湘,郑自军.长株潭旅游资源整合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2004(3):96-98.

[5]王德刚.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6]卢世菊.道教旅游文化与开发略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0(4):72-75.

[7]孔令宏.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6)27-32.

[8]夏安桃.长株潭城市群整合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9]熊铁基.道家·道教·道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6):157-160.

[10]赵保佑.老子,道教,道教文化[J].中州今古,2002(2):32-39.

[11]卿希泰.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5-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