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福建土楼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研究福建土楼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既要符合国际规则,也要适应中国国情。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保护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根本目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同样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依法管理世界文化遗产事务,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研究福建土楼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恩格斯认为,“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只有掌握了科学理论,人们才能登高望远、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迷雾明规律。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既要符合国际规则,也要适应中国国情。

(一)文化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说,保护它就像与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而维持生物平衡一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1.《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1年11月2日,为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法国巴黎)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各国应在相互信任与理解的氛围下,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在各不相同的时空中会有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便是构成各人类群体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保护文化多样性意味着对人权、自由和尊严的承诺,特别是对少数族群和土著居民权利的承诺。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促进发展的源泉,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在日益走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中,必须确保属于多元的、不同的和发展的具有文化特性的个人和群体的和睦与共处。

2.《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

2005年10月20日,第三十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法国巴黎)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从国际法角度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基本理念加以确认和提升。2006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2005年10月20日在第三十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7年3月18日,《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和促进成员国境内的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赋予成员国为保护本国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而采取各项措施的权利。文化多样性对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是人类文明的一项基本特性。保护、促进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是当代和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二)可持续发展(www.xing528.com)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是使社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人类在地球上能够世世代代生存。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原则,一是代际公平性,二是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三是人与自然、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代际公平要求任何一代人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

保护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根本目标。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战略一致的。正如《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的归纳:“自从1972年通过《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国际社会全面接受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而保护、保存自然和文化遗产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贡献。”2002年在纪念《世界遗产公约》诞生30周年的《布达佩斯宣言》中提出,应“寻求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三)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经济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1984年,美国管理学家弗里曼出版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奠基之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该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战略管理活动。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1997年,美国学者米切尔和伍德根据分值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2003年,中国学者陈宏辉从利益相关者的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个方面,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同样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世界遗产公约》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引入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世界文化遗产管理者在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群体需要的基础上,如何保护或满足或兼顾或调整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实现共赢的发展目标,日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战略管理的重要议题。

(四)依法治遗

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依法管理世界文化遗产事务,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管理、传承,都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加强世界文化遗产法治建设,对全面推进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重大意义。当前,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增强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适用性,是依法治遗的首要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