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土楼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福建土楼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作为经历了历史风雨的洗礼而幸存至今的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旅游资源开发显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景点。其次,对福建土楼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来源。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很难保持对福建土楼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再次,对福建土楼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福建土楼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毫无疑问,作为经历了历史风雨的洗礼而幸存至今的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旅游资源开发显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景点。对任何文化遗产而言,第一要义是保护。任何价值的实现都必须确定不移地建立在妥善而有效的保护前提之下。不做好必要的、充分的保护,而一味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谈旅游开发,显然是不被人接受的。

另外,福建土楼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不必讳言的。前面说过,实现“经济性使用价值”本身就是得到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认可的。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脱离了“经济性使用价值”的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首先,对福建土楼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是发挥其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普通民众不同于专家或研究者,他们通常不会因为福建土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或客家文化所包含的民族共同情感就产生与土楼近距离接触的冲动。只有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将福建土楼的惊奇性、娱乐性和审美价值充分发掘出来并广泛地加以宣传,才能吸引旅客从五湖四海接踵而来,从而实现福建土楼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

其次,对福建土楼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来源。众所周知,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修缮、维护等多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福建土楼这一类仍有相当多的居民在其中生活建筑类文化遗产,保护难度更大,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和资金投入难以长期维持,且有相当多的弊病。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很难保持对福建土楼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况且福建土楼集中分布的闽南、闽西地区的部分县市整体的经济发展不好,要政府拿出大笔资金用于土楼的维护,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就告诉人们,只有进行合理的旅游资源的市场化开发,才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从而实现旅游经济效益增长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www.xing528.com)

再次,对福建土楼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如前文所述,福建土楼所在的地区原本经济基础就较为薄弱,交通等相关条件也相当不理想,而土楼更是处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山区,周边居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在这样的情况下,依托土楼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当下全球公认的绿色环保产业、被称为“无烟工厂”的旅游业是必然的选择。从现实效果来看,完全可以证实这一点。依据南靖县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县2020年全年接待景区游客382.1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2.51亿元。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正在闽南和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最后,福建土楼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还是一个平台、一个地方文化的综合载体。借助土楼旅游的综合开发,闽南、闽西地区的一些原本已经相当没落的地方文艺形式(如客家山歌、客家竹板歌、南词说唱等民间曲艺形式),又重新看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曙光。而闽南、闽西地区一些独特的民俗,也在土楼旅游的蓬勃发展中得以为世人所知。例如,永定区土楼群有已流传了五百多年的正月十一“打新婚”的习俗;湖坑镇土楼则有在农历九月十一到十六举行隆重的“作大福”活动。这些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大潮的冲击下原本行将湮没无闻,但土楼的旅游开发给它们创造了再度兴起的契机。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对福建土楼旅游资源开发必要性的讨论必须经过严密的分析论证,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在文遗保护和旅游市场化开发之间寻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以取得各方面共赢的目标。任何背离市场规律的开发一定会适得其反,因而必须严格规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