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迅:不同于传统,值得赞颂的文学巨匠

鲁迅:不同于传统,值得赞颂的文学巨匠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不是说阿Q是一个被虐害的圣者——鲁迅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嫡派;阿Q十足不是一个可爱的人物,除非你对白痴的人有所偏爱。在最近一篇短文里,鲁迅叙述他如何在一个寒夜,当他要到一家电影院去时,为赈济水灾捐款的事给一位女孩子拦住去路。读鲁迅的文章,另有一个印象,即是他对故乡的眷恋。

鲁迅:不同于传统,值得赞颂的文学巨匠

鲁迅:一个赞颂

[英]H.E.Shadick

在革命和试验的时期中,谈到任何一个文人的功绩,你不会遇到两个人有一致的意见的。这是我过去数年间在中国得来的经验。鲁迅却是例外。我从没有遇到一个中国读者不给他在文坛上一个重要的地位,纵然有时不是第一把交椅。抛开纯文学领域不说,我又觉得他是普遍地被誉为人群中的伟大领袖。鲁迅之死我确信中国学生以及其他的人们会体验到和我们学生时代所体验过的一样情绪,当我们失掉了那为我们表达出至高的社会和政治理想的伟大比莱期伯爵的时候。而他本人便是一个教师和领袖的理想人物呀。

鲁迅是那一种人物呢?他的作品所表现的又是那几种特质呢?由于学识的不足,我的回答当然是轮廓的,不适切的,甚至或者不正确的。但是以一个外国人说出他对于初读鲁迅文章的印象,则许是读者们所乐闻的。我先说一说那最具体的东西吧——即是说到从他最近出版的杂文集中所见到的他的肖像。在我的面前呈现着一张脸,从耸立的头发到他的有力的腭骨,无处不洋溢出坚决和刚毅。一种坦然之貌,惟完美的诚恳的人才具备的。前额之下,双眼是尖锐的,而又是忧郁的。眼睛和嘴都呈露出他的仁慈心和深切的同情,一抹胡须却好像把他的仁慈掩盖过去。

这些特质同样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的生命里。第一我想到他的诚恳的毅力。从他觉得喊醒中国的国魂较医治病人来得急切,因而决定舍弃医学而从事文学生涯的时候起,直至他寿终了时止,他终生一刻亦不踌躇的为解脱中国人民物质的和精神的锁链而作战着。在他第一篇故事《狂人日记》中,他的文体和方针似已完全奠定了。自然那是一篇对于狂人心理的深刻的描写,读后即使人生恐怖之感;但它更是一种喝血的社会的反映。在行文间我看到一幅人吃人的世界的Swlftian图画,其中有一狂人洞悉底细,因而向他的同胞呼号,要他们洗心革面。这篇作品在世界大战的前夕写就,在一个外国读者看来,特别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鲁迅的写作才力充分表现于他的杰作《阿Q正传》中。文虽短,而其深刻,完整,艺术手腕的成熟,感人之深却不亚于长篇小说戏剧。为什么他要写这篇呢?那是和先知者的呐喊把举目无亲的穷乡下佬的苦痛赤裸裸地呈露出来。并不是说阿Q是一个被虐害的圣者——鲁迅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嫡派;阿Q十足不是一个可爱的人物,除非你对白痴的人有所偏爱。他无知,自私,懦弱,蛮横,容貌望而生厌。他常遭人奚落。即如他从城里归回未庄那一趟凯旋亦是一桩横祸,他是呆得有趣然而又是一个苦命人。最后他被屠杀了,倒下去像一只羔羊一样。在文学中,我所知道的,再没有像这种给人拉进没有车篷的大车上游街示众,直至看到刑场,才发觉他命运之所在的变故更令人心碎的了。而且那只是枪决了事——不是砍头呢!阿Q的解脱在于他的梦想——从那能恢复他被未庄的闲人们所侮辱的骄傲的白昼梦,以至那能使他自命为革命者的醉汉梦,鲁迅给我们把活生生的农村生活的现实显示出来,而且显示出像阿Q一样的东西亦有星星的希望和天生的不满。他不亟亟于激动我们的情绪,却保留着一种通篇不变的幽默。但当我们读完了这故事以后,我们会感觉到中间每一句子都是用血和泪写成的。

说完了鲁迅的悲愤的诚恳,和因而产生了的人生批评,其次而且相反地,我要提及他的仁慈和他对他的同胞的同情。阿Q虽可厌,他仍然爱他。在《故乡》一文中,他回到老家了,那里他遇见一个穷乡下佬闰土,他童年的伴侣。这人畏缩不前,对他带来的贱价的礼物黄豆深致歉意,在富人的门庭中他不敢坐下,除了称呼他的老伴侣做“老爷……”外,也不敢多置一语。随后自然是作者对于阶级观念的恐怖情绪,这观念把人们划分出来:“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当闰土离开了,他的母亲给他缕述了好些把他的老友迫得走头无路的接二连三的苦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在最近一篇短文里,鲁迅叙述他如何在一个寒夜,当他要到一家电影院去时,为赈济水灾捐款的事给一位女孩子拦住去路。他说他没有零钱,那女孩有点失望了。因此,虽则他怀疑捐款到底曾否经官老爷的手分配给灾民,但他仍带着这女孩到戏院找换零钱去,给了她一块钱。(www.xing528.com)

在同篇里,他提出一个问题,即:假使他那年高八十的老母问他究竟天堂是否真的存在,那时他将怎样应付。他毫不踌躇地会给以正面的答复。这种明晰的现代眼光与传统的信仰的冲突似乎大大地把鲁迅的心困恼着,而这也是他的彷徨之所由来。在他那取名《祝福》的文集中,第一篇故事里,我们就有着一个悲惨的例子。一个被人摈弃的穷苦的亲戚祥林嫂问一个年轻的城市人说,人死后是否灵魂不灭,有否地狱这回事,这人毫无边际的回答道:“也许有罢……说不清,”于是她回家死了,大概是自尽吧!我的感觉是:虽然他有坚强的意志,要勇敢而暴力地扫除一切空虚和虚伪,一切阻碍民族复兴的恶势力,而在那推动这意志的后面的他的对于人类的深爱,却又使他极力避免在这过程中带来的痛苦。

读鲁迅的文章,另有一个印象,即是他对故乡的眷恋。描写农村社会,自然要写他归回老家,但我感到每当他一临近故乡的时候,文章里就带有一种新鲜而亲切的韵调,一种诗人的忧郁,使他的文章更易于阅读这种情境,使我想起李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有三篇文章都是以农村生活做背景的:《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在第一篇里,一方面写出一幅逼真的新年家园叙乐图,另一方面也写出祥林嫂的惨遇下面的那种不能掩饰的残酷。《故乡》文里,作者拍卖家私,带慈母北迁,这已是他最后访临故乡的一次了。一种深的哀愁笼罩全文,使人感到作者是把他心滞留在家屋的杂草丛生的瓦顶上,滞留在那儿时友伴而今是受磨折的农夫中间。《在酒楼上》文里,天空同样的灰暗,他的老友吕纬甫所叙述的不得意的生平也同样的悲惨。山茶树的艳丽,“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和两位老友所共倾饮的四斤绍酒的雅兴把灰暗的氛围驱散了。

这就算我对于鲁迅的印象:战斗员,人类的爱护者,诗人,中国的革命英雄。

鲁迅死了,人们很容易感到沮丧,和杞忧到别的伟大领袖的损失。我们从他的遗嘱中得到回答:“忘记我,管自己生活。”这些话不仅可以当做他对家属的嘱语,且也可当做对于全国的遗言。我们虽不能太拘泥于他的嘱咐,但我们应该撇下我们的哀伤和悲观,在继续他未竟之事业中,从工作里寻找安慰和解救,像他一样的。

(龙晖南译)

(1936年11月25日天津大公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