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拾古代礼仪的价值

重拾古代礼仪的价值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有“五礼”的说法,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到了宋代,礼仪与礼教相融合,成为了实施礼教的工具。夏至举行,与祭天的礼仪大致相同。(二)古代生活礼仪1.诞生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加冠由童子进入成年的礼仪。飨在太庙举行,重在礼仪往来。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重在饮食。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重拾古代礼仪的价值

古代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的说法,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周礼》、《仪礼》、《礼记》的成书说明礼仪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到了宋代,礼仪与礼教相融合,成为了实施礼教的工具。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一)古代政治礼仪

1.祭天。始于周代,冬至举行。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说是君权神授,最高统治者则为天子

2.祭地。夏至举行,与祭天的礼仪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也称社神。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宗庙之祭。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膛旁设祖宗神位。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明太祖明世宗曾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先帝。

4.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以京师国子监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5.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www.xing528.com)

(二)古代生活礼仪

1.诞生礼。乞子的礼仪,即高禖之祭。另外,还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则是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要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来预测孩子未来的命运与事业。

2.成年礼,又称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时加冠由童子进入成年的礼仪。行礼后才开始享受社会权利,承担社会义务。此礼非常隆重,由父亲主持在宗庙举行。汉族以加冠作为成年礼的标志,各少数民族则以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作为成年礼的标志。

3.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重在礼仪往来。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重在饮食。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正月十五吃元宵中秋节月饼,过年吃饺子等,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4.宾礼。指主人对客人的接待之礼。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5.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门,冬祭井。清康熙之后,则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