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战争礼仪与用计的文化变迁

中国古代战争礼仪与用计的文化变迁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西周到春秋,大约经历了五百多年。更有宋襄公与楚人战,恪守战争礼仪,以至于兵败而死,令人唏嘘。商鞅在秦国变法,用制度创造耕战之士,组成最有效的战争群体。战士与策士共举,战力与智力并用,周礼让位于兵法,用计成了新文化。中原各国会战,开战前要行礼,要等到一整套礼仪完成以后才开始交战,在战争进程中,天子要派观察员来对战争进行观察,并根据周礼对结果进行仲裁,这样一来,战争就似体育竞赛。

中国古代战争礼仪与用计的文化变迁

从西周到春秋,大约经历了五百多年。

史载春秋时代,华夏两河流域,小国林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其实,那是战国时代的投影。

春秋霸业,尊王攘夷,春秋君子,以义相持,以诗相感,以礼相交,以盟相救,世风纯美,战风尚古,天子尚存,虽说王命不行,犹有周礼正音,衰而复兴。

春秋一百五十余国,你争我夺,你来我往,打了两百多年的仗。

战争发家的新生代,已经厌倦了国际仲裁和礼制局面的均衡,战争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壮大了他们的野心,使他们变得更加残忍,为了打赢战争而不择手段。

春秋时期,几十辆战车会战,已是一场像模像样的战争,到了战国时期,这样的战争规模,就是小菜一碟。动辄数十万大军厮杀,既不讲礼仪,也不讲礼义,诸如齐桓公“兴灭继绝”,晋文公“退避三舍”,那种经典的贵族式战风,早已成为历史

更有宋襄公与楚人战,恪守战争礼仪,以至于兵败而死,令人唏嘘。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春秋时期让人缅怀的悲剧人物,成了战国枭雄们的笑柄,直到今天,不是还有人在嘲笑宋襄公尊礼为“蠢猪式的仁义”?岂有此理!

战争,没有文化,就用兵法,兵不厌诈,唯有杀!

杀人盈城,血流郊原,一种崭新的欲望,从战争升腾。

新生代王者,不满足于春秋霸业,认为只靠小打小闹,战争永远结束不了。要战,就要“以战去战”“以杀去杀”,就要囊括四海,并吞八方,一统天下。

从春秋到战国,变化之大,堪称两个时代。可多年来,人们已习惯于用“春秋战国”统称这两个不同的时代,使它们的界限,尤其是文化上的差别变得模糊不清。

春秋时期的文化,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下移和普及。

而战国时期的文化,则是诸侯耕战文化的崛起与扩张。

春秋诸子争鸣和诸侯争霸,仍带有礼乐文化的封建气质。

而战国诸子争鸣和诸侯争霸,则带有耕战文化的军国作风。

它们不仅理想不同,而且欲望迥异,正所谓同床异梦者。

进入战国时代,在黄河流域,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标志;在长江流域,则以吴、越之战为标志,大国之间,为灭国而战,已经开了战国先例。

自公元前510年起,吴越之战打了三十七年,最后越王勾践灭吴。

这种以灭国为目的的战争,奏响了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的序曲。

这是战国的风尚和志向,其时代意义就是战,而且是歼灭战。

战争需要战士,制胜依赖计谋,这是一个战士和策士的时代。

从吴、越战争开始,到秦始皇帝统一六国,二百五六十年间,战士和策士成了时代的主角,成了战争的主力。战争的精神,就是尚力的意志,战士的使命,就是追求力、释放力,在中国历史上,少有像战国时代那样崇尚“力”的世风。

力,是一切生物的原始密码,生命的本能冲动,它与青春相伴,却与衰老无缘。《说文》称“力,筋也,象人筋之形”,生命力的线之美,何其挺拔、灵动与舒展!

20世纪,中国战国策派的思想者们,对“力”发出由衷的赞美。

他们指出,世界各种文明中的原始岩山壁画,无不显示了人类早期对“力”的欣赏和崇拜。古希腊的人体雕塑,堪称人类崇尚“力”的完美表述,而汉字,则以极为简约的形式——“力”,高扬了人的生命线——人体之中刚柔相济的筋骨之“力”。“力”,是文化的原生态,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看一下汉字会意:种田以力是“男”人,有力为“劲”,少力为“劣”,生命的活力“动”字从“力”,“成功”要靠“力”,“勇气”要凭“力气”,“开劫”当然也少不了“力”,“力”在战国泛滥,“当今争于气力”,被人交口称誉。

儒家崇德”,为春秋代表,而法家“尚力”,适应了战国需求。

法家之“力”,乃兵民合一、耕战合一,全民皆趋为耕战之士。

耕战合一,打开了农民的仕途,成为战士,使战争不再是贵族的特权,而是变成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全民战争,使得农民可以通过战争之路转化成为新的军功贵族。

谁能将农民动员起来,转化为战士,谁就掌握了新的历史契机。

可农民一旦成为战士,有关战争的贵族礼义就彻底地没有了用武之地,即便让通过军功上升为贵族的农民行礼、吟诗,若不经过三代人的洗礼,也没那份雅致。

相反,他们无视贵族习气,以粗鄙的功利主义摧毁了贵族礼义。

战争,不再展示文化,不再演示实力,不再是在国际仲裁下有限度的国家格斗,而是无限地杀,是国与国之间你死我活地杀,战争全民化,战争超限化。

商鞅秦国变法,用制度创造耕战之士,组成最有效的战争群体。

他们不需要行礼和吟诗,只要多交军赋,多斩敌首,就够了。可战争还需要战略与战术,除了力战之士,还需要“一言能兴邦,一言可丧邦”的纵横策士,如苏秦、张仪之流。往往一邦一国、一君一士,其莫测之命运,都在他们的舌头。一部《战国策》,策士奔流多彩的思,从舌苔流出,逐鹿于中原大地。以一舌之力,合六国之纵,连两强之横,捭阖悉凭之。战士与策士共举,战力与智力并用,周礼让位于兵法,用计成了新文化

当贵族们热衷于兵法时,商鞅却在秦国变法,让农民站起来了!贵族们多半不愿意从制度上改变现状,就从兵法中寻求出路,故山东六国,多有兵家和兵法,欲用“计”胜天下,秦国没有兵法,就用“力”打造战士,用专制制度使国家军事化。

然而,战国以昔,上溯至春秋以至于西周,士人的传统,乃系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士集六艺于一身,躬身于事,故《说文》称:“士,事也。”

士的时代,“游于艺”,不光治国要用一整套的礼乐形式游于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也要游于艺,要开展文质彬彬的诗礼外交,就连战争也免不了要游于艺。中原各国会战,开战前要行礼,要等到一整套礼仪完成以后才开始交战,在战争进程中,天子要派观察员来对战争进行观察,并根据周礼对结果进行仲裁,这样一来,战争就似体育竞赛。

当然,这套礼仪,只适用于“中国”范围,放诸四夷,就改用征伐了。

征伐就不同,要经历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的考验,那时的士,未分化为文士和武士,他们文武双全,既劳心,又劳力,还诗意地栖居,孕育了中国最早的边塞诗。

诗经·小雅·四牡》就是一名士,一边驾着四马之车飞驰,一边心中还耽念着王事而写的一首诗,而且他在想家——“岂不怀归?”可路遥遥,王事未了,故“我心伤悲”。这样的伤悲,有一种节制和忧郁的美,怨而不怒,此真可谓士——事矣。

一有征伐,就要出征,自备武器、干粮,“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诗经·小雅·采薇》是一首戍边诗,诗中,士欲归去,可一想到“我戍未定”,便“忧心烈烈”。

士尽力于王事,而起家国之思,此乃《诗经》中最美丽动人的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样的战士,是美的战士,别看他们吟着“我心伤悲”,一上战场,就所向披靡,因为他们是王的战士,不光守卫王土,还要行王道,即便“载渴载饥”,也无敌。(www.xing528.com)

六艺,首要为礼,春秋时期,礼为显学,但礼义之中,有诗意打底子。

战国时期,士贵用计,兵法遂为显学,但《孙子兵法》也充满了诗意。当时,最会用“计”的,还不是写了兵法的孙子、吴子,而是那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士,如范蠡的老师计然,苏秦、张仪的老师鬼谷子。在范蠡看来,他的老师计然,显然要比孙子高明,计然传授他七条计,他用了五条就灭了吴国,还剩了两条,他用来发家,让自己富甲天下。

对用计如此自信,以至于迷信,这样的战国人,是老成,还是天真?

张仪被人狠揍了一顿,他一切不顾,迫不及待地问老婆,舌头还在吗?

据说,当年,孔子老子问礼。老子用手指了指他那一张老口,他想告诉孔子:软的——舌头,还在;而硬的——牙齿,早就掉了。牙齿刚性,宛如礼;舌头柔软,好似计。老子以此隐喻,向孔子指明趋势——历史已然从行礼转向用计。

我们读史,翻开《国语》,所言皆礼,读《战国策》,则充满了用计。孔子周游列国,囿于牙齿——礼,而未能妙用舌头——计,因而郁郁不得志。但他咬紧了牙根——礼,没有用舌头去迎合或运作形势。可他的学生子贡却舌功了得,从鲁国跑到齐国,从齐国跑到吴国,从吴国跑到越国,这一轮跑下来,存鲁,乱齐,灭吴,霸越,堪称“舌之圣者”。一计套一计,我们多少有点儿存疑,因为,它类似神话和奇迹,拿它同《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木马计相比,木马计便显得幼稚和低级,希腊盛产哲学,却没有一部像样的兵法。

战国时期虎钮錞于,通高45厘米,口径14~16厘米,腹径28厘米,重6.75千克,贵州博物馆藏

春秋晚期人面纹錞于,通高43厘米,江苏丹徒出土,镇江市博物馆藏

錞于,青铜制军乐鼓,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始于春秋晚期

国差,春秋中期,高34.6厘米,重14.885千克,台北故宫博物院

“国差”即“国佐”,春秋时齐国上卿大夫,又称国武子,历仕齐惠公、齐顷公、齐灵公三代君主。因齐顷公辱晋、鲁、曹、卫四国使臣,引四国联兵攻齐,齐败。国佐奉命出使求和,不惧人多势众,据理力争,与晋国签订了《袁娄之盟》,齐国得以转危为安。不过,他还是被齐灵公诱杀。不知在齐灵公的宫中,国佐是否与田桓子有过交往呢?而国佐制此器时,是想为齐侯祈福,求家国平安,子孙永保用之。可礼失动荡的年代,一切都不确定,唯有美是永恒的,人们在美中暂时栖息精神,暂缓一下焦虑。

子犯龢钟共十二件,每件钟上均有铭文,铭文相互关联,连读下来,可知有八件为一组编钟,另外四件为另一组编钟。第一组前四件半套编钟铭文,记载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后返回晋国成为国君,以及外交会盟、晋楚城濮之战等事迹。

子犯龢钟,春秋中期,从左至右通高依次为26.4厘米、28.5厘米、41.2厘米、42.3厘米、61.5厘米、66.7厘米、67.6厘米、71.2厘米,重量依次为5.4千克、6.8千克、15.4千克、15.75千克、43.2千克、40.9千克、41.2千克、44.5千克

子犯是晋文公的舅父,可与《左传》《史记·晋世家》相互印证。晋文公重耳匡扶晋国,城濮之战大败楚军,盟会诸侯,成为继齐桓公之后春秋第二霸主,皆得益于舅父子犯的鼎力襄助。春秋五霸的国际原则为“尊王攘夷”,晋文公成为周天子依赖的新靠山。天子、晋文公以及各诸侯皆另眼相看子犯,纷纷赐赠子犯大量美铜,子犯铸造青铜编钟以记之,表明春秋仍行周礼。铭文所记城濮之战,正是颂扬晋文公践守承诺,退避三舍,以信取天下的美德。

晋文公流亡时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热情款待。公子重耳为报答楚成王收留之恩,提出他日一旦做了国君,若晋楚两国不幸交战,晋军退避楚军三舍之地以报答楚成王。果然,楚国要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外交斡旋无果,晋楚两军交战。晋文公信守诺言,退避三舍,以义战大败楚军不义之战。

战场在山东城濮,晋军有3.25万人,楚军有4.2万多人。参战国有晋、楚、齐、秦、宋、蔡、陈、许、郑等国。

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书。

盟书都是用毛笔写在玉石片上的,多为朱书,少为墨书。

赵鞅盟书竹简和释文

盟誓遗址,面积约3800平方米,有400多个坑,坑内埋牛、马、羊和玉币,其中41个坑内,出土了约5000余件盟书,字迹清楚的有656件。

这些盟书,被称为“侯马盟书”,赵鞅盟书(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为其中之一。盟书内容,乃晋国贵族赵尼失势后,其族属向胜利者赵鞅立誓,誓文正背朱书,六行九十三字。

赵鞅又叫赵简子,晋国大夫,时为执政卿。在他的主持下,盟誓内容强调为盟主效力,诅咒背叛盟誓者。

有人对盟书的书法评价很高,称赞它用笔提按有致,舒展而有韵律。

盟誓还是春秋时期的做法,到了战国时期就不时兴了,赵鞅盟书是个临界点,正是战国之山雨欲来,而三家分晋之风骤起,赵鞅跃跃欲试之时矣。

具有历史意味的是,田氏代齐就从破坏公家衡器的权威性下手,以大斗出小斗进,争取人民的支持和拥戴,开启了战国田氏齐国的霸业。

阳都邑圣鞠盟之玺铜玺,高2.2厘米,边长5.4厘米,战国齐国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右伯君权,通高3.6厘米,底径3.8厘米,重198.4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属于春秋末期的青铜制衡器,上有铭文“右伯君”为主造人,“西里疸”为制器匠人名字,西里是地名,在齐都临淄附近,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铜权。

燕乐狩猎水陆攻战纹壶是战国时期的酒容器,上面的纹饰传递了非常浓烈的时代信息,反映了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从行礼到竞力的场景。全器主体纹饰分为三段。第一段为射礼与采桑,表现春秋士大夫必须会射礼的武德,以及侯妃亲自采桑的淑德。第二段一侧为飨食礼,上为宫殿飨宴,下为钟磐鼓乐的奏乐场景;另一侧表现鸢射捕鱼,以示不忘食物来源。第三段表现水陆攻战场面,一侧为攻城场景,上为城墙上的士兵阻止外敌攀登墙头,下为士卒们架云梯攻城;另一侧表现水战,两艘战船上层激战正酣,下层摇桨手奋力撑船保持船的平衡,并有士兵落入水中。

燕乐狩猎水陆攻战纹壶,高40.7厘米,宽24.6厘米,重4.82千克,故宫博物院藏

战国之士

这件文物,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

铜镜上,武士挥剑,野兽奔腾,充满了动力!力,是一切生物的原始密码。

武士戏兽铜纹镜,直径10.4厘米,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

商鞅戟,长21.7厘米,上海博物馆

春秋时代的战士与战国时代的战士,展示了两种美。

春秋之士尚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习于一身。战国之士尚智与力,或为战士,耕战合一,或为策士,以华丽之智,纵横天下矣。

春秋之士,虽为赳赳武夫,王之爪牙,然其戍边,尚有“杨柳依依”之诗意,而战国之士,除了征战厮杀,就是阴谋诡计,全无诗意。

钩刺兵器,形似戈,三面有刃。

上有铭文“十三年大良造鞅之造戟”十字。

“十三年”,应为秦孝公十三年(公元前349年)。《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年,卫鞅为大良造”,都说秦国没有兵法,但秦国却最强大。

国家强大不靠兵法,要靠国家全盘战争化。

而商鞅戟就是标志,国家变成了战争机器。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纵19.2厘米,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类似今本《战国策》,27篇,1.7万多字,其中11篇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文字也大体相同,另16篇则为佚书,可为今本史料补正。原帛书未标书名,一般称《战国纵横家书》或帛书《战国策》,记载策士言论和主张。口舌之力,是一种智力竞赛,汉人以他们的方式将这种炫智留存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