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史前工业文明的发现

揭秘史前工业文明的发现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前工业文明探索早在1846年,英国的大卫·布鲁斯特爵士在向“英国科学进步学会”提供的一份报告中说,在英国北部的“卡因古抵”石场的花岗岩内发现了一枚钉子。据鉴定,这块花岗岩石最少有6000万年的历史了。要是广岛的居民文明程度较浅,他们也会用同样的笔法来记述该城的毁灭的。但有心人却在史前大战描述地的遗址上发现了大量佐证。

揭秘史前工业文明的发现

史前工业文明探索

早在1846年,英国的大卫·布鲁斯爵士在向“英国科学进步学会”提供的一份报告中说,在英国北部的“卡因古抵”石场的花岗岩内发现了一枚钉子。据鉴定,这块花岗岩石最少有6000万年的历史了。

1891年6月9日,据说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莫利逊维尔市一个名叫卡尔普的女人,在铲煤往灶里烧时,居然在一块分成两半的煤块中发现了一条金链。卡尔普太太起初以为金链条是什么人无意中掉进煤中的。然而,她很快发现这种想法不对,因为这条金链原本是裹在一块完整的煤块中间的,煤块裂开后,里面的那条金链才露了出来,而这些媒是石炭期形成的,也就是说,距今也在数百万年之前。

1967年4月10日,世界各国的许多报纸都报道了一条有趣的新闻: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古尔曼的“洛奇”矿山地下的400英尺的银脉矿中,发现了人类的遗骸。与人骨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个4英寸的锤炼得极好的铜箭头。然而根据地质年代标准,这处地层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难道数百万年前人类就已进化得如此完善,并且就懂得炼铜、炼铁、炼金并有了精致的制作工艺了吗?

无独有偶,1951年6月出版的《美国科学》上,也有这样一段报道:人们在15英尺深的地下炸岩石时,发现了一个嵌在岩石中的金属花瓶。花瓶是锌或含有相当数量的银合金做的。瓶身上有用银镶嵌的花束、人物和花环,做工非常精细。无论是地质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无法说出这个花瓶的来历。但从地质年代标准来说这一地层亦有数百万年的历史!

这可真是不可思议啊!

1972年9月25日,法国一家工厂惊奇地发现,从非洲加蓬共和国奥克洛铀矿进口的铀,早已被人用过,一般铀矿中的铀(235)含量都在0.7%以上,而这批矿石的含铀量还不到0.3%。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前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格兰·T.西伯格指出,只有在极精确的条件下,裂变中的铀235才能烧掉,必须有极纯净的水,而这种极纯净的水,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一批专家到矿区进行考察,不久奥克洛铀矿又爆出了一条震惊全世界的新闻: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史前遗迹——一个古老的“核反应堆”。

这个“核反应堆”相当完整,由6个区域组成,大约使用了500吨铀矿石,输出功率很低,估计为100千瓦。

据地质学家考证奥克洛铀矿的成矿年代大约是20亿年前,而成矿后不久,“核反应堆”就开始运转,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是谁在那么久之前,设计出如此杰出的高科技产物,并能用于实践呢?

此外在1976年,在前苏联瓦什卡河岸上,又发现了一块拳头大的闪着白光的怪石。经分析:是一块稀有金属的合金,其中锡占67.2%,镧占10.9%,钕占8.7%,还有铁、镁、铀、钼,但没有铀的衰变物。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块人造合金,年龄不超过10万年,地球上没有类似的天然物,它很可能是用只有几百个原子的微小粉末作原料,在几十万个大气压下冷聚而成。对这样小的物质,加如此高压,其设备和手段,即使是在我们现代文明社会里也无法达到。是谁用什么方法制造了这块合金呢?

众所周知,美国为督促日本投降,尽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日本本土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威力巨大的炸弹——原子弹,标志着人类步入了核技术时代。那两次巨大爆炸的场面和惨烈的后果仍在人们的脑海回旋。

可是,当人们了解到核爆炸的全过程,再去翻读历史的时候,不禁瞪目结舌,《圣经·创世纪》第十九章里关于索多玛城和峨摩拉的灾难描述竟如此与核爆炸相似!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关于恒河上游两次战争的描述则更为详尽!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www.xing528.com)

我们先看看《圣经·创世纪》是怎么描述的:

傍晚时分,有两个天使来到索多玛城,当时罗得正在城门旁等着两位“天使”的降临。“天使”告诉罗得:必须带着妻子、儿女以及女婿与媳妇离开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很快就要被毁掉……天使又警告他们说,逃命吧,不可回头看也不可以在平原上站住,要往山上跑,免得你被剿灭……

但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罗得的妻子没有听从天使关于“不可回头看”的警告,蓦然转身,于是看见了想必是今天的“原子太阳”一类的强烈光辐射,便猝然倒地死去,倒地时化成了一根盐柱。

前苏联科学院的米盖尔·埃格列斯博士这样解释:“这个传奇是告诉人们要远离将要发生爆炸的区域,不要暴露在旷野里,不要观看爆炸的情形,否则就会像罗得的妻子那样双目失明而死亡。”他特别指出,《圣经·创世纪》里关于索多玛,峨摩拉受到大灾难的描述,如“火焰与硫黄如雨般降下”一类,是热核反应的最佳写照。要是广岛的居民文明程度较浅,他们也会用同样的笔法来记述该城的毁灭的。燃烧着的硫黄发出高热,一经附着,便会将其熔化,等等。

不少科学家都认同埃格列斯对于索多玛、峨摩拉两城大灾难原因的解释。1973年,意大利地质学家柯罗西英说:“因为该地盛产岩盐,爆炸的结果,将岩盐细粉盖在罗得妻子的尸体上,看起来就像一根盐柱似的。”目前,考古学家在约旦河流域的两城遗址,发出了远古岩石熔化形成的碎屑,怀疑它就是核爆炸的遗物。

让我们再从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描绘中去体验一下吧:

第一次大战为科拉瓦人与潘达瓦人之间的战争:“英勇的阿特瓦坦,在维马纳里,发射了阿格尼亚武器。它喷火,但无烟,威力无穷。刹那间,潘达瓦人的上空黑了下来,接着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沙石不断从空中打来。太阳似乎在空中摇曳。这种武器喷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大片的地段内,动物倒毙,河流沸腾,鱼虾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敌兵被烧死,如同焚焦的树干。”

《摩诃婆罗多》关于第二次战争的描述更是惨绝人寰:“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玛纳,向敌方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火箭,这火箭具有整个宇宙力,赤热的烟火柱。其亮度犹如一万个太阳滚滚升上太空,壮观无比……尸体被烧的无可辨认,毛发、指甲尽皆脱落,陶瓷器碎裂。盘旋的鸟儿在空中就被烧死,食物被污染,再也不能食用……”

《摩诃婆罗多》成书于纪元后几百年,以前属口头流传,但其记载的史实要早出2000年以上,说那时就会有现代文明的高科技产物原子弹一类,许多专家都不屑一顾。

但有心人却在史前大战描述地的遗址上发现了大量佐证。考古工作者在恒河上游发现众多已成焦土的废墟。这些废墟里,有许多岩石大块大块粘连在一起,表面呈凸凹不平的形状。由物理学知道,只有原子弹爆炸,才有此能量,其他森林大火,火山喷发均远达不到这个水平。在德肯原始森林里,至今有的废墟依然保留着被晶化的城墙,光滑的像玻璃,不仅建筑物被晶化,连其内的石制品也被晶化的,而这正是原子弹爆炸中心的典型特征。

另外,前苏联物理学家A.戈尔波夫在恒河上游发现了一具远古的人体残骸。据测算,它上面所存的放射性物质比同时期正常情况高出50倍以上。这副人体残骸是否是《摩诃婆罗多》两次大战中的遇难者或受辐射者呢?不得而知。

核物理学家知道:卡尔帕是放射性同位素的半寿命,如铀238的一半寿命为45.1亿年;卡希达是同位素介子的半寿命单位,如K介子的半寿命1/100万秒。

于是,近似荒唐,却很合理的解释出现了:古代人,特别是古印度人已掌握了制造核武器的技术,三四千年以前在恒河上游发生的两次大战,就是核大战!

当然,真正地揭开它们留下的谜,仍需要努力去发现新的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