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法衔接之美

自然法衔接之美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衔接自然法技巧点拨衔接自然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文章与标题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语句和语句之间衔接紧密自然,丝丝入扣。不仅如此,开篇从黄山奇峰孤松写起,结尾仍回到孤松峭壁,首尾呼应;行文当中,作者在不同段落内容的转换过渡时,还比较自然地运用了“是的”、“我想”、“非独文学如是”等词语,也使衔接更为清晰。

自然法衔接之美

衔接自然法

技巧点拨

衔接自然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文章与标题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语句和语句之间衔接紧密自然,丝丝入扣。高考作文中经常出现的文题不符,写着写着就另起炉灶的现象;或是突兀、脱节、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都是由于不注意行文中的衔接造成的。

衔接自然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文题衔接:文章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要紧扣标题,紧扣中心,绝不能出现游离于中心之外,或与中心脱节的现象。二是首尾的呼应衔接:首段和尾段是文章十分重要的部分,直接决定了阅读时的第一印象和文章表达的完整性和严谨性。优秀的文章写作时都很注意开篇点题,结尾呼应,首尾一体,严谨有力。三是段落之间的衔接:文章的不同层次其实是把对主题的理解分解成不同角度,不同的要素,从不同的方面来表达,应体现思维逻辑上、情感上的衔接。四是语言上的衔接:无论是内容还是思维上的衔接,都应该通过一些起衔接作用的语言来表达。如:抚今追昔,我想起了……;原来……;由此可见……;不仅如此……而且……等使衔接更清晰,层次关系更明确。

范例导引

和谐的统一

黄山旅游的人,总会对那奇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奇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它们本身或许有特点,略有不足,但它们未曾钩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此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入思考。

是的,如果你是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气,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www.xing528.com)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是在统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统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仅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是。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韧,倘若两者并参,方为丰满而浪漫的人格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株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上海一考生)

秘诀解读

本文由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谈起,引申到文学的和谐统一,再到人格的和谐统一,脉络非常清晰,而且从衔接上来看,文章内容和标题高度吻合,段与段之间也衔接自然。不仅如此,开篇从黄山奇峰孤松写起,结尾仍回到孤松峭壁,首尾呼应;行文当中,作者在不同段落内容的转换过渡时,还比较自然地运用了“是的”、“我想”、“非独文学如是”等词语,也使衔接更为清晰。当然内容的充实、视野的开阔、选材的巧妙点化、语言表述富于文采也都是本文的长处和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