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衰弱与分裂的中国」:对中国的未来展望

「衰弱与分裂的中国」:对中国的未来展望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当时中国政治与文化的结构,无法因应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全面历史挑战,是中国积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世界帝国主义对于中国全面的欺凌与压榨,也是让中国的改革无法顺利推动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主权不保、国土丧失、民生困苦、国家分裂、政治腐败、军事落伍,正是当时在亡国边缘之中国的写照。

「衰弱与分裂的中国」:对中国的未来展望

中国当时内乱与衰弱,是她遭到日本以及全球帝国主义,“有志一同”侵略的主要原因,而她的积弱问题,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结构,面临全面崩解前的危机,而其原因可以上溯约两百年间(清代干隆中叶以降,1700s-1900s),中国历史发展的迷失。中国虽然在清朝初期,曾经以传统的农业结构,配合边塞民族骁勇的精神,而缔造一个强大而且繁荣的大帝国,威震东亚。但是,面对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突飞猛进,中国的整个政治、经济与社会体制,却仍完全陷在农业社会与封建体系的传统结构之中。当满清政府游牧民族的开创精神消退之后,中国无论在组织、精神与制度上,不但不能面对西洋工业化社会“船坚炮利”军事优势的挑战,更无法凝聚全民的共识,发出改革与更新的力量,以建立有效率、有组织的现代化社会,当然中国也缺乏开放的、科学化的知识体系,来启蒙中国人自然观世界观。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独步东亚的唯一强国,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与体系的终极,中国自己发展与营建了一个非常庞大与复杂的封闭结构,这个体系当然有其稳定的架构,但却有排斥改革的惯性与难以凝聚共识的问题存在。天朝大国做惯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也就特别的强烈,因此中国很难在一连串受创与高压的屈辱下,全盘超越自己的传统而接受西洋的工业文明。

这种自我封闭的大陆文化结构,当她面对历史性的挑战与困境之时,想要推动全盘的改革,会遭到极大的困难与阻力。当然中国几次现代化的失败,也与她当时的国运有关:清末的最高权利支配者,竟然是慈禧太后,一位精明猜忌、手腕强悍的女性,但是她究竟缺乏真正高深教育与修养,也更没有超越时代和环境的远见与魄力;而当时朝堂的决策者,都是出身农、封建社会研读八股文的科举生,见识也是同样的落伍与封闭。因此中国面对西洋挑战所响应的“自强运动”,在最高领导人没有雄心与远见,上层领导人没有足够的共识与决心,中下层社会更是缺乏认知与自觉的格局下,使得这个模仿西洋的运动,主要局限在军事相关的项目,而就算在军事相关的领域之中,也做的根本不够彻底。所以中国在面对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简直是一败涂地;接着中国再遭到八国联军的空前蹂躏,从此中国几乎完全失去了民族自信心与全面改革的能力。(www.xing528.com)

虽然当时中国政治与文化的结构,无法因应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全面历史挑战,是中国积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世界帝国主义对于中国全面的欺凌与压榨,也是让中国的改革无法顺利推动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那时的西方国家,全都是参与侵略中国的同路人,只不过有程度上的差异而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八国联军为止,短短的六十年内,中国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无论是割地赔款还是丧权辱国的各种条约,都已让中国的藩篱尽失、民穷财尽、甚至连国家主权都为之不保。因此,许多中国的官员与人民,连民族的自尊心都早已丧失,投靠帝国主义的强权而卖国求利者是大有人在。

所以中国要想整军经武、发展产业、投资教育,根本不但没有本钱可以运用(几乎被帝国主义国家给剥光了),而内在的分裂与共识的缺乏,就几乎耗尽中国所有的复兴资源,她长期徘徊在接二连三的历史危机风暴之中。中国的积弱不振,就使她成为列强侵略与欺凌的“最佳对象”。主权不保、国土丧失、民生困苦、国家分裂、政治腐败、军事落伍,正是当时在亡国边缘之中国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