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调查员当场解答:遇到问题选择不适用的原则

调查员当场解答:遇到问题选择不适用的原则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遇到后两种情况,笔者的经验是,宁可规定调查员一律按照“不适用”来处理,也不要授权调查员做出过多的解释。进一步说,在判断一个调查数据的质量时,“三不”的比例应该与调查内容的敏感程度成正比,而且应该有一个下限。

调查员当场解答:遇到问题选择不适用的原则

四、调查员的当场解答

如果说问卷调查的操作过程中有什么“命门”的话,那么笔者的感受是:不怕对方少答,就怕对方多问。

这是因为,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问卷中任何一个提问的解释权仅归课题负责人所有,调查员不可以随意解释。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课题负责人能够使自己的每一个调查员都作出符合自己本意的解释,更别说让每个调查员随时随地都保持一致了。再严格的培训也无济于事,道理很简单:他(调查员)不是你(负责人),也不可能成为你。

结果,只要被访者一提出疑问,那么调查员解释不解释、如何解释,就成为调查结果真实性的关键。可惜,当课题负责人看到数据的时候,往往已经无法知道当初在现场的时候,调查员究竟做出了何种解释,才使得被访者做出了如此的回答。如果被访者提问的频率与数量很多,那么整个数据库就只能用“莫名其妙”来形容了。

当然,我们也还是有努力的余地的。

被访者提出的疑问,最主要的有三种。(www.xing528.com)

第一种是对于题意的反问,也就是不明白我们究竟要问什么。这是我们最能够努力的地方。我们可以模仿中学教育中的惯常做法,设计出两套问卷。一套是给被访者看的问卷(学生用的“课本”),另外一套则是给调查员看的调查员手册(老师用的“教学参考书”)。两者常相对照,难题基本可解。[2]

第二种疑问是被访者不知道自己的情况究竟符合哪一个选项,也就是不会选择。这可就困难很多了,因为调查员要解决他的难题,就不得不追问他的具体情况,而这在敏感调查中却是大忌,是唯恐避之而不及的。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宁可不回答,宁可睁着眼睛说瞎话,也不愿意与调查员深谈至此。

第三种情况则是对问卷吹毛求疵。这其实就是拒绝回答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遇到后两种情况,笔者的经验是,宁可规定调查员一律按照“不适用”来处理,也不要授权调查员做出过多的解释。这是因为,课题负责人至少还知道“不适用”意味着什么,这种情况还不算太坏。但是,如果让调查员去追问或者辩解,那么不仅得到的回答可能含义不清,而且很容易得罪被访者,造成调查中断,因小失大。

进一步说,在判断一个调查数据的质量时,“三不”(不知道、不回答、不适用)的比例应该与调查内容的敏感程度成正比,而且应该有一个下限。如果“三不”的比例趋近于零,那么数据统计会很光鲜,可是调查质量却要大打折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