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应答率评估体系:从其他”答案中剔除

优化应答率评估体系:从其他”答案中剔除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还需要提示,在考察应答率的时候,应该把选择“其他”这一备选答案的人从“有效应答率”里剔除出去。

优化应答率评估体系:从其他”答案中剔除

一、“应答缺失率体系”

笔者根据三次调查的经验,基于按照居住区全体居住者名单来抽样的方法,提出这样一种中国本土的“应答缺失率体系”:

(1)不可接触率=名单上虽然有,但是临时发现不可能找到调查对象,例如,空户、住宅处于被出售的过程中、被改为其他用途等。

(2)册缺率=“册有人没有”(特指单位时间内不可能见到该人)。

(3)人缺率=“册有人也有”,但是两次邀约都未遇。

(4)拒邀率=见到预约对象,但是对方拒绝前来接受调查。

(5)拒访率=邀约成功,但是对方却没有前来。

(6)冒充率=前来的对方并不是被邀约的人,而是冒名顶替者。(www.xing528.com)

(7)拒答率=对方前来,却拒绝回答。

(8)中断率=对方虽然开始回答,但在不足三分之一处拒绝继续回答。

把上述八种情况加在一起,就是总计的样本缺失率。从可获得的总样本中减去它,才是严格的有效应答率。

根据笔者三次调查的经验,最后两种缺失率实际上非常小,因为只要调查员的说服动员工作做好了,被访者多少也会碍于面子而不拒绝接受调查。出现最多的是前面的六种缺失率,在生活繁忙的大城市,这种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笔者曾经遇到过仅仅前六种缺失就超过60%的情况。

这里还需要提示,在考察应答率的时候,应该把选择“其他”这一备选答案(如果问卷中有的话)的人从“有效应答率”里剔除出去。笔者在本书的第4章论述过,“其他”这个选项基本上是无法编码的,也很难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应该视为“无回答”。也就是说,如果过高的应答率是因为被访者中有很多人选择了“其他”这个选项,而统计者没有把这部分人剔除出去,那么真正的有效应答率其实就不高。反之,如果问卷中没有“其他”这个选项,那么较低的有效应答率其实也不算低。

正是因为笔者的三次调查的问卷中基本上都没有“其他”这个选项,因此笔者对于所获得的超过70%的有效应答率的担心,并不是因为它显得太低,而是因为它实际上相当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