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学方法论的启示

人类学方法论的启示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而言,中国“方法学”的研究尚在蹒跚学步阶段,未成气候。尽管时代背景、地域文化背景、研究主题都差异甚大,尽管20年来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方法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怀特在方法论、研究过程方面的思考还是具有一定共性与启发意义的。

人类学方法论的启示

二、人类学的经验

相比于社会学来说,人类学在方法论方面的探讨更趋成熟,也更加令人感兴趣,它包含了相当多的关于田野民族志、某种方法论或者研究视角方面的综述、讨论和译介。著作有董晓萍的《田野民俗志》(2003),文章有胡鸿保等人的《人类学本土化与田野调查》(1998)、《从林耀华到路易莎——贵州苗民人类学研究视角的变换》、《口述与文献的融通:满族史研究新体验》(1999),翁乃群的《重新认识质性研究在当下中国研究中的重要性》(2007),周华山的《女性主义田野研究的方法学反思》(2001)等。

近年来,人类学方面的文献也不乏对于民族志研究中权威、权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和分析,比如近期出版的译著《写文化》(克利福德等,2006)。此外,黄淑娉的《从异文化到本文化——我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回忆》(2003)涉及了自己的田野调查经历和思考。乔健的《飘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1999)谈到了作者自己的人类学旅程。

这些文章虽然没有完整地介绍研究者的整个研究过程,也没有详细地介绍某些资料的收集方法,但是涉及作者对于田野调查过程的某些环节、某些因素和具体的方法的分析与反思,倒是更加接近本书的意旨,也更加有意思。尽管数量少,而且与那些教科书相比很“不系统”,但是它对于研究实践的借鉴意义倒是更大。

总体而言,中国“方法学”的研究尚在蹒跚学步阶段,未成气候。我们目前还缺乏对于某一个田野研究过程的生动展现(定量调查亦然),特别缺少基于调查者个人经验的过程再现、分析与反思。(www.xing528.com)

在国外,定性调查方法,包括“田野过程”方面的著作倒是有一些。比如,怀特的《从田野中学习》,已经被奉为经典。这本书比较完整地回顾和反思了作者“做田野”的整个过程与作者在“街角社会”的生活经历。尽管时代背景、地域文化背景、研究主题都差异甚大,尽管20年来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方法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怀特在方法论、研究过程方面的思考还是具有一定共性与启发意义的。

该书是怀特对自己半个世纪以来的田野作业做的一个总结报告,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功故事”。它以个人经验的描述,带领读者重返田野现场,使读者如临其境。弥足珍贵的是,尽管对于自己的田野作业的大部分表示满意,但是怀特还是特意指出自己在很多研究项目中也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或者没有抓住一些机会(Whyte,1984:11)。这些失败、错误、后悔、教训,不仅尽显大家风范,而且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同财富

此外,英文文献中还有不少作品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编写而成的。比如,近期出版的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2008)就是对调查过程的重构与反思。拉比诺与笔者是英雄所见略同,只不过笔者不再展开,留待行文中随时随地对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