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玛奎特审美人类学评价及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建构

玛奎特审美人类学评价及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建构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雅克·玛奎特提出并建构的审美人类学可谓正当其时。这一定位不仅点明了艺术和审美等作为人类心智建构的特点,而且还有助于将其纳入跨文化的检测,以便确保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效度和科学性。

玛奎特审美人类学评价及中国的艺术人类学建构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盛行,以及人类学对非西方文化(包括审美)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抽象思辨的美学研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长期的宏大叙事和西方一元论的表述体系也显得无能为力。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雅克·玛奎特提出并建构的审美人类学可谓正当其时。他的审美人类学着眼于人类文化的整体性视野,关注不同社会对于艺术审美经验的建构,并对其间所展开的跨文化的审美交流,以及审美现象发生的复杂机制等做了深入研究,在这些方面,玛奎特的审美人类学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并取得如下几方面的成就:一,玛奎特创造性地提出了“审美人类学”(Aesthetic Anthropology)这一术语,从而使运用人类学方法,或从人类学视阈探讨审美问题的相关研究有了自己的学科名称。二,在研究内容上,他首次明确地将审美经验论、审美交流论、审美现象的发生机制(审美机制论)等三个方面作为该学科的研究重心。三,在研究方法上,他广泛使用人类学的田野考察、主位-客位、现象学、跨文化比较等方法,还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创新融合,创造并使用了经验观察这一独特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四,在学科属性上,玛奎特充分认识到该学科的复杂性,明确地将审美人类学定位为“批判性知识”。这一定位不仅点明了艺术和审美等作为人类心智建构的特点,而且还有助于将其纳入跨文化的检测,以便确保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效度和科学性。此外,玛奎特在审美人类学研究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整体性、语境论、日常生活、跨感官、面向当代等学术视野也对当代审美人类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注释】

[1]孙文刚,男,1980年生,陕西宝鸡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审美人类学研究。本文系陕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预研基金项目“西方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6BJ-55)。

[2]See Wilfried Van Damme,“Ernst Grosse and the Birth of the Anthropology of Aesthetics”,Anthropos.107(2),2012:pp.497-509;中译版见:《恩斯特·格罗塞和审美人类学的诞生》,李修建译,载《民族艺术》(南宁)2013年第4期,第90-98页。格罗塞的论文参见:Grosse,“Ethnologie und Aesthetik”,Vierteljahrschrift für wissenschaftliche Philosophie,15/4,1891:pp.392-417;中译版见:《人类学与美学》,和欢译、张浩军校,载《民族艺术》(南宁)2013年第4期,第83-89页。

[3]Vernon Blake,“The Aesthetic of Ashanti”,in Robert Sutherland Rattray,Religion and Art in Ashanti,Oxford:Clarendon Press,1927,p.344.

[4]〔荷兰〕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经验主义、语境主义和跨文化比较——范丹姆教授访谈录》,李修建译,载《民族艺术》(南宁)2013年第2期。

[5]See Jacques Maquet,The Aesthetic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y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p.243.

[6]〔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10版),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7]梅科维尔·赫斯科维茨(Melville J.Herskovits,1895—1963),是美国文化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早年曾师从“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后任教于西北大学(芝加哥)人类学系,著有《人类及其创造》(1948)、《文化人类学》(1955)等书。1948年赫斯科维茨在西北大学创立美国最早的非洲研究中心,在该中心非洲研究项目的资助下,玛奎特1956年成了西北大学的人类学客座教授。1963年赫斯科维茨去世,玛奎特撰写了这篇纪念文章,它是一组纪念文章中的第六篇,发表于Current Anthropology,Vol.5,No.1(Feb.,1964),pp.47-55.

[8]〔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10版),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9]Jacques Maquet,The Aesthetic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y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p.243.

[10]袁汝仪:《文学人类学与艺术教育》,载黄任来主编《艺术与人文教育》(上册),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23-235页。

[11]Jacques Maquet,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 Anthropology,Malibu:Undena Publications,1979,p.3.

[12]〔德〕恩斯特·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页。

[13]〔德〕恩斯特·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页。

[14]Jacques Maquet,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 Anthropology,Malibu:Undena Publications,1979,p.4.

[15]Jacques Maquet,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 Anthropology,Malibu:Undena Publications,1979,p.4.

[16]Jacques Maquet,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 Anthropology,Malibu:Undena Publications,1979,p.4.

[17]Jacques Maquet,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 Anthropology,Malibu:Undena Publications,1979,p.45.

[18]〔德〕恩斯特·格罗塞:《人类学与美学》,和欢译、张浩军校,载《民族研究》(南宁)2013年第4期。

[19]See Evelyn Payne Hatcher,Art as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Anthropology of Art,Lanham,New York,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4,p.201.

[20]Wilfried Van Damme,Beauty in Context-Toward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Aesthetics,E.J.Brill,Leiden;New York;Köln,1996,p.13.

[21]Wilfried Van Damme,Beauty in Context-Toward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Aesthetics,E.J.Brill,Leiden;New York;Köln,1996,p.13.

[22]〔美〕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石天曙、滕守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46页。

[23]〔美〕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石天曙、滕守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47页。

[24]Jacques Maquet,The Aesthetic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p.42.

[25]托马斯·门罗所倡导的“新自然主义美学”是一种“广义的实验美学”。这种美学研究既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哲学思辨美学,也不同于费希纳所开创的“自下而上”的心理实验美学,而采取的是一种美学研究的“中间道路”。托马斯·门罗1928年提出这一科学的、描述的和自然主义的美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经验性和实验性,但不局限于数量的测量,也不是把艺术批评和哲学的洞察仅仅当作假设,而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找出客观的资料——一方面是对艺术形式的分析和对艺术形式发展史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艺术生产、欣赏和教育的心理研究。”(〔美〕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第180页。)

[26]E.B.Tylor,Primitive Culture,London:J.Murray,1871,p.1.

[27]袁汝仪:《文学人类学与艺术教育》,载黄任来主编《艺术与人文教育》(上册),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23-235页。

[28]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29]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30]〔美〕C.伯恩、M.伯恩:《文化的变异》,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8页。

[31]〔美〕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骆建建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2]〔美〕R.M.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1年版,第21页。

[33]〔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87页。

[34]〔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59页。

[35]〔美〕贾克·玛奎:《美感经验:一位人类学者眼中的视觉艺术》,武珊珊、王慧姬等译,台湾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92页。

[36]Contemporary Authors Online,Gale:Literary Sources Center,2004.数据库访问时间为2015年7月19日。

[37]〔德〕恩斯特·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7页。

[38]〔美〕贾克·玛奎:《美感经验:一位人类学者眼中的视觉艺术》,武珊珊、王慧姬等译,台湾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7页。

[39]Wilfried Van Damme,Beauty in Context-Toward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Aesthetics,E.J.Brill,Leiden;New York;Köln 1996,p.11.(www.xing528.com)

[40]孙文刚:《语境中的美: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路径》,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41]John.L.Fischer,“Art Styles as Cultural Cognitive Maps”,American Anthropologist,New Series,Vol.63,No.1(Feb,1961),pp.79-93.

[42]Jacques Maquet,The Premise of Inequality in Rwanda.A Study of Political Relations in a Central African Kingdo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French ed.1954].

[43]〔美〕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石天曙、滕守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8页。

[44]Jacques Maquet,The Aesthetic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pp.250-251.

[45]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46]〔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10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4页脚注④。

[47]〔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10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4页。

[48]〔美〕贾克·玛奎:《美感经验:一位人类学者眼中的视觉艺术》,武珊珊、王慧姬等译,台湾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5页。

[49]覃德清:《审美人类学:价值取向与方法抉择》,载《民族艺术》(南宁)1999年第3期。

[50]〔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62页。

[51]Jacques Maquet,The Aesthetic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p.3.

[52]〔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87页。

[53]Firth,Human Types: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thropology,London:Thomas Nelson and Sons LTD.,1938,p.184.

[54]〔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2页。

[55]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页。

[56]王杰:《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57]方李莉:《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58]张永禄、王杰:《文化自觉与审美人类学研究——王杰教授访谈录》,载《民族艺术》(南宁)2014年第5期。

[59]Jacques Maquet,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 Anthropology,Malibu:Undena Publications,1979,pp.62-63.

[60]See Arnold Berleant,“The Sensuous and the Sensual in Aesthetic”,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Vol.23,No.2(Winter,1964),pp.185-192.

[6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62]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6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3页。

[64]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页。

[65]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66]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67]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68]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页。

[69]Dorson Richard,ed.Handbook of American Folklor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3,pp.362-386.

[70]王杰、仪平策:《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趋势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5页。

[71]Jacques Maquet,The Aesthetic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p.8.

[72]王杰、仪平策:《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趋势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5页。

[73]〔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74]〔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欣展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页。

[7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7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77]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透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

[78]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透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79]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透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