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慈善资助的双重回报

慈善资助的双重回报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施舍的利润,慈善的利润前面我们提到过犹太人关于慈善的一种说法:“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正因为如此,拉比,从《塔木德》开始的拉比在开导犹太人踊跃参加慈善活动时,除了堂堂正正地弘扬向穷人施舍的神圣性之外,还大大方方地宣传向上帝贷款的有利性。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慈善性质的资助赠予确确实实成了一种间接贷款方式,确确实实成了追求丰厚利润的一种手段!

慈善资助的双重回报

施舍的利润,慈善的利润

前面我们提到过犹太人关于慈善的一种说法:“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这句话其实可以作正反两方面的理解。

从正面看,这是将慈善之举神圣化,赋予它一种神学色彩,从而使个体行为升华为集体价值的体现。

从反面来看,既然称之为借而不是送,那么,毫无疑问,还是要收回的。耶和华自己也说:“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而且,以上帝对待约伯的情形来看,这个偿还必定是连本带利一起偿还的。这就是说,施舍决不是单纯的赠予,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投资

我这么说,决无贬低犹太人在慈善时的一片真正善心的意图。我在前面已多次指出,犹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地方,就是不讳言利。犹太人没有伪善的习惯,至少在钱的问题上。虽然他们不喜欢谈钱,但一旦谈到钱,也就是实利时,他们决没有某些民族中常见的那种手接怕烂手而改用靴筒接的扭曲心态。

正因为如此,拉比,从《塔木德》开始的拉比在开导犹太人踊跃参加慈善活动时,除了堂堂正正地弘扬向穷人施舍的神圣性之外,还大大方方地宣传向上帝贷款的有利性。

《塔木德》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在某个地方有一家很大的农户,其户主被称为耶路撒冷附近最慈善的农夫。每年拉比都会到他家访问,而每次他都毫不吝惜地捐献财物。

这个农夫经营着一块很大的农田。可是有一年,先是受到风暴的袭击,整个果园被破坏了,随后,又遇上一阵传染病,他饲养的牛、羊和马,全部死光了。债主蜂拥而至,把他所有的财产扣押了起来。最后,他只剩下一块小小的土地。可是,他却说:“既然神赋予的东西,神又夺回去了,还有什么说的呢?”他处之泰然,一点没有怨天尤人。

那一年,拉比像往年一样,又到了农夫的家。见他家道中落,拉比们都对他表示了同情,也无意再请他捐献。

这位农夫的太太却对丈夫说:“我们时常为教师建造学校,维持会堂,为穷人和老人捐献钱,今年拿不出钱来捐献,实在遗憾。”

夫妇俩觉得让拉比们空跑一趟,于心不安。便决定把最后剩下的那块地卖掉一半,捐献给拉比。拉比非常惊讶在这样的状况下,还能收到他们的捐款。

有一天,农夫在剩下的半块土地上犁地,耕牛突然滑倒了。他手忙脚乱地扶起耕牛时,却在牛脚下挖出个宝物。他把宝物卖了之后,又可以和过去一样经营果园农田了。(www.xing528.com)

第二年,拉比们再次来到这里,他们以为这个农夫还和以前一样贫穷,所以又找到这块地上来。附近的人告诉他们:“他已经不住在这里了,前面的那所高大的房子,才是他的家。”

拉比们走进大房子,农夫向他们说明了自己在这一年中所发生的事,并总结道:只要不吝惜财物,乐于捐献行善,它必定会倒回来的。

据一位拉比说,他常在募捐时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每一次都获得成功”。

这种成功无非再一次证明,犹太文化有把最超验的形而上价值同最经验的日常需要糅合在一起的能力。

事实上,在倡导慈善时,以实利来加以引导,并不一定会冲淡施舍行为的神圣性。因为,没有对这种神圣性的认可,你把实利讲得再大也没用,这种实利毕竟只是一种把握不住的东西,精明的生意人决不会为了耳朵听见的实利就放掉手中拿着的实利,要不然,募捐也太容易了。实利的说法,只是一种缓冲,它可以削弱捐赠时常人常有的那种本能的反应。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拉比敢讲利而不怕丢掉义,反而体现出犹太民族对人性的敏感和在调度人的心理方面的谙熟。

况且,实利的说法也不仅仅只是一种缓冲。慈善之举确实可以带来实利。现代商业世界中普遍弘扬的那种“取自社会,用于社会”的形而上价值,同样是有实利的基础的。那么多的厂家商人资助体育运动,资助教育,资助残疾人事业,难道都没有一点“用于社会,再取自(甚至加倍取自)社会”的意图吗?

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慈善性质的资助赠予确确实实成了一种间接贷款方式,确确实实成了追求丰厚利润的一种手段!

而且,对商人来说,同样为了提高知名度,做广告也要花钱,还有人不信,那么将这笔钱花在“大得人心”的免费广告上不是更加合理吗?对于个人来说,现在同自己毫无关系但又逃避不了的广告实在太多,已经让人厌烦、让人反感,让人一见广告就不想购买,那么,省掉一点麻烦而又可以或者自己或者亲友或者更远一点的相关者直接间接地受惠于这笔节省下来的广告费,不也更加合理吗?

惭愧的是,当我们振振有词地论证了施舍对所有涉及者的所有这一切好处之后,我们只不过重新回到了《圣经·箴言》中“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这句格言上。无论从社会价值观念上,还是生意经上,犹太人又领先了世界至少整整20个世纪!

而作为所有这类格言背后最深层的那种自觉地将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调整到一个方向,在个体使整体得利的同时,个体也可以由整体而得利的根本性策略,无疑将作为体现人类社会生活最高智慧的终极真理之一,引导人类皆大欢喜地走过一个又一个“整整20个世纪”!

【注释】

[1]摘自《犹太人与钱》,第2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