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朝鲜之乱:上张尚书论援助机宜书(1882年)

朝鲜之乱:上张尚书论援助机宜书(1882年)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张尚书论援护朝鲜机宜书1昨读大疏,圆畅修洁,布置井井,而见几之明决,筹办之迅速,亦为中外意料所不及。此举以顺讨逆,以强制弱,必可迅速成功。今年朝鲜与西洋各国立约,中国不使与闻,彼已深怀忌恨。夫朝鲜之乱,已逾半月矣。显以形中国之短,隐以责朝鲜之报。倘于函致吴军门时,授以机宜,或有裨益。十七日,日本议遣尚书井上馨督兵船驶往朝鲜。花房义质以兵五百人驻王京,与朝鲜议约,开列多款,百端要挟。

朝鲜之乱:上张尚书论援助机宜书(1882年)

上张尚书论援护朝鲜机宜书(1)1(1882年)

昨读大疏,圆畅修洁,布置井井,而见几之明决,筹办之迅速,亦为中外意料所不及。私衷企佩,匪可言喻。退而就事理之曲折,反复思之。此举以顺讨逆,以强制弱,必可迅速成功。所虑者,日本兵船先到耳。日本外务卿井上馨素饶谋略,秩望较崇,有便宜行事之权。今年朝鲜与西洋各国立约,中国不使与闻,彼已深怀忌恨。万一此次乘朝鲜内乱,逞其狡谋以与中国为难,甚属可虞,不能不豫为之防也。然犹可冀幸者,日本海道弯环纡曲,井上馨由东京起程,非十余日不达朝鲜,不若中国兵船由烟台东驶之捷也。傥倭艘与华轮后先偕到,或虽先到数日,而稍有观望,未及肆毒,犹可措手。中国宜于此时飙驰电发,为朝鲜速定内变,内变定而日本无能为矣。今闻“扬威”、“超勇”、“威远”三船,已同时起碇。似宜速告吴军门,不必俟南洋兵船之会集,可先率一二营东渡,直指朝鲜都城;其余“泰安”、“湄云”、“登瀛洲”、“澄庆”等船,及招商局船之运陆兵者陆续进发。一则迅赴事机,取疾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则使日本、朝鲜见我军络绎不绝,莫测其多寡之数。此兵法所谓实者虚之,虚者实之也。夫朝鲜之乱,已逾半月矣。近日消息,尚无所闻。若彼但幽其王,夺其柄,未敢显拒王师。王师既到,宜为书声明专讨乱党违命启衅之罪,檄召李昰应赴兵船问状,彼如挺身来前,或归罪他人,或饰辞狡辩,宜一概勿理,不动声色,暂予羁留。先以“威远”一船载送来华,致之京师,听候朝命。其大队官兵暂驻朝鲜,为之捕诛乱党,不数日而大事可立定,此善之善者也。若李昰应伏匿不出,亦不显然抗拒,宜以代御外侮为名,引兵疾入王京,择地驻营。然后为之捕治乱党,严究主使,仍遣人开导昰应,谕以出则贷其重戾,不出则罪及亲族。彼慑于兵威,不敢不出。出则选精卒卫送兵船,运赴中国。若彼畏罪出奔,而乱党不时出没,官军一到,彼势自衰,可即擒诛余党,檄数昰应罪状,布告远近,俾所在郡县执之以献,敢有藏匿者罪之。抑或竟挟王出走,国都无主,宜以大军代守王京,分兵邀截要路,稍以精卒驱其后,驰檄解散其胁从,亦许昰应束身归罪,待以不死,敢有伤损及王者罪不赦。若此,则彼势孤党散,亦必自败,无足深虑也。抑或彼竟肆然罔忌,矫朝鲜王之命,驱煽徒党,授兵登陴,力与我抗。朝鲜之民,久已不睹兵革,一闻雄师压境,火器精利,莫不气馁心怯。揆彼舆情,必莫肯为之用也。是宜严兵城外,作欲攻围之势,仍檄谕阖城官民,示以为彼除害,不忍玉石俱焚之意,责以擒献罪人,即一切勿有所问。不出三日,内变必作。盖顺逆之理,强弱之势,固如此也。若夫罪人既得,或未及致之中国,而乱党有劫夺之虑,不能不便宜从事。则临以天朝之威,重以康穆太妃之命,赐之死可也。虽国王不能为请也。或罪人既在兵船,而倭人有邀截之意,则虑之不可不周,定计宜密,措注宜速,鼓轮疾驶,径入大沽可也。虽其党未必及谋也。然福成所鳃鳃过虑者,则恐日本兵船先到,而井上馨以狡毒之计行之也。盖日本之睥睨朝鲜,非一日矣。若井上馨遽以兵船入其国都,或翦除乱党而并废其王,或与李昰应相合而行废立之事,或执昰应送东京,藉以市德于朝鲜。此三者,皆非中国之利也。夫使其翦除乱党而并废王也,日本必立其素所亲厚者为王,留兵久驻,号称保护,渐收权利,为蚕食鲸吞之计。然彼大势未定,而中国兵船倏至,亦非其意计所及。中国宜乘此时据理力争,必使前王复辟而后已。彼见众心不附,公论不与,而中国兵力又较盛也,必有所怯而徐示转圜。倘中国持之稍缓,则事机一失,后悔难追矣。如其与乱党合而行废立之事也,则其意将厚其毒而取之,中国宜专以讨乱为辞,直逼朝鲜。若日本出而排解,告以中国属藩之事,不愿他国与闻。朝鲜官民,见我势壮气盛,必有应之于内者。如其执送昰应于东京也,日本必张大其辞,夸示诸国,以谓朝鲜朝贡中国二百余年,未获纤毫之助,此次削平内难,必待日本为之出兵。显以形中国之短,隐以责朝鲜之报。非多索口岸,即更立新约,此中国所病也。然犹幸我军随后即到,可以有辞,宜致谢日本曰:“朝鲜系中国属邦,贵国笃念交谊,代平其乱,感谢弗谖。然贵军劳苦可念,搜除乱党之事,当由中国任之。”如此,则稍杜倭人之口矣。凡此数端,皆随其机而应之,庶稍化后著为先著。万一倭军虽到,或以兵力未厚,徘徊观衅,或专理论使馆被毁之事,必尚相持未决。中国宜遣使以温语抚绥倭人,许以乱平之后,诸事可代为清理。仍出其不意,引军疾入王京,既踞上游,则百务可代朝鲜主持矣。日本馆人被杀,必索抵偿。自不妨以捕斩乱党为抵偿人命之用,所谓一举两得者也。大抵数千里外,军情敌势,瞬息千变,原非可豫为揣测。然相机利导之方,大旨固不离其宗。倘于函致吴军门时,授以机宜,或有裨益。是否有当,伏惟裁择。六月二十九日,福成谨上。

光绪八年夏六月初九日,朝鲜内乱,日本使馆被毁,倭使花房义质奔还其国。十七日,日本议遣尚书井上馨督兵船驶往朝鲜。制府张公接阅电信,谋之幕僚,欲函请总理衙门奏明请旨发兵往援。余谓辗转筹商,往反之间已五六日,若倭兵先到朝鲜,彼且虏其王而踞其都,如琉球故事。事机得失,间不容发,请发“超勇”、“扬威”、“威远”三兵轮即日东驶,仍函商总理衙门续发陆军前往。制府颇以为然。遣提督丁汝昌、道员马建忠,督带“超勇”等三艘,以二十五日起碇。又豫调南洋及招商局轮船,以备运送陆兵。于是,丁汝昌等以二十七日辰刻抵朝鲜之仁川口,而倭军亦于是日未刻,有一艘先到,仅迟半日耳。见我兵船已先在,为之夺气,遂不敢动。倭官与丁军门等以礼相见。二十八日,日本续到三艘,共水陆兵一千数百名。花房义质以兵五百人驻王京,与朝鲜议约,开列多款,百端要挟。适总理衙门亦奏明派提督吴公长庆率淮军六营继往。余遂于二十九日上是书,制府韪之,寄致军前酌度遵办。我军以七月初八日,抵朝鲜之南阳府。吴军门接到此议,阅之大喜,与丁提督、马道密商,意见相同,决计遵行。是时,倭使与朝鲜大员连日会议,相持未决,颇肆咆哮。朝鲜侦知我大军将到,拒之益坚。倭使于初十日,挈其众悻悻出王京,示将决裂也。马道驰诣倭船,告以同心讨乱之意。而吴军门遽于十二日,亲率大军疾驰至王京驻营。倭使不虞我军之突入也,又自觉兵少而势孤也,深悔出京之失计。然已无可奈何,遂与朝鲜成约,寻盟而退。惟李昰应尚盘踞王宫,乱党数千,日夜营造兵器,内外勾结,祸且不测。吴、丁、马三君密定机宜,十七日巳刻,共入王京,往拜李昰应,以礼周旋。申刻,昰应来营答拜。与之笔谈,延至日暮,以计遣其从者。丁汝昌亲率小队,以肩舆拥李昰应就道,冒雨夜驰百二十里。十八日,至南阳海口,即上“登瀛洲”兵轮,鼓轮疾驶,解送天津。吴军门亲督所部,宵攻乱党,尽歼其渠。朝鲜之乱乃定。壬午八月识。

此事枢纽,全在赴机迅捷。时则余友黎君莼斋为出使大臣,驻日本。侦得确音,急递密电。制府得与僚吏熟筹,豫为之备,罔误机宜。余于是役颇盛称莼斋为首功。惜乎制府奏事匆促,未及特笔为之表章,然其功自不可掩也。又识。(www.xing528.com)

(选自《庸庵文编》卷二)

【注释】

(1)张树声(1824—1884),安徽合肥人,字振轩。淮军将领。曾任江苏巡抚、贵州巡抚、两广总督、署理直隶总督等。中法战争初期,因所部潘鼎新战败,被革职留任,旋病卒。有《张靖达公奏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