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理论解释及角度分析

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理论解释及角度分析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理论解释,国外学者主要从市场结构、市场份额、沉淀成本及迟滞效应等角度展开,提出了黏性价格理论、滞后效应理论以及依市定价理论。Krugman最早提出依市定价理论,即厂商有能力对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实行差别定价,厂商对成本加成的相应调整导致了汇率变动的不完全传递。

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理论解释及角度分析

对于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理论解释,国外学者主要从市场结构、市场份额、沉淀成本及迟滞效应等角度展开,提出了黏性价格理论、滞后效应理论以及依市定价理论。汇率不完全传递的一个重要微观因素就是价格黏性,名义价格的缓慢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较低的汇率传递效应(Devereux,Yetman,2009;Solanes,Flores,2010);Obstfeld(2002)经研究发现,由于存在沉没成本,当汇率变动微弱时,还不足以导致新的厂商进入或者原有厂商退出,如此汇率变动对出口价格的传递将是不完全的,由此提出了滞后效应理论。Krugman(1987)最早提出依市定价(pricing to market)理论,即厂商有能力对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实行差别定价,厂商对成本加成的相应调整导致了汇率变动的不完全传递。刘啟仁和黄建忠(2016)在依市定价理论的基础上,考察汇率变动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后,指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丰富了关于汇率传导、加成率离散度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Atkeson,Burstein,2008;Hsieh,Klenow,2009)。与此同时,不少学者将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范畴扩展到企业层面和产品层面(Amiti et al.,2014;Chen,Juvenal,2016;Devereux,2017)。

Dornbusch(1985)以美元汇率下降为背景,刻画了产业集聚和市场集中条件下汇率变动对价格传递的理论模型,指出汇率变动与不完全弹性的名义工资互动会对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造成成本冲击,由此实现出口价格的调整。Froot和Klemperer(1989)从市场份额的视角研究了汇率的价格传递效应,认为厂商会通过调整出口价格来应对美元的升值,相较于当前美元汇率,进口价格对未来美元汇率的敏感程度更高。Baldwin和Krugman(1986)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来论证汇率冲击对贸易流量及汇率均衡具有持续的影响,认为资本流入会作用于内部汇率上升,最终导致汇率与贸易平衡的持续下降。部分文献还考虑了汇率制度、通货膨胀经济全球化等因素。不同的汇率制度将导致不同的传递效应,由于固定汇率制下汇率弹性较小,所以汇率传递效应也较小;而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弹性较大,由此导致了汇率传递率较大。Taylor(2000)考察通货膨胀与汇率传递的关系后发现,通货膨胀率降低会使得汇率传递率降低。Hegji(2003)发现,在不存在中间产品的外部市场的前提下,生产过程中所跨国家越多,汇率传递率就越低。Marazzi和Sheets(2007)的研究直接说明了汇率传递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力,汇率传递率越低说明企业的竞争力越高。(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