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EKC理论的理论解释及节能减排统计研究

EKC理论的理论解释及节能减排统计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后,环境质量与收入间关系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丰富了对EKC的理论解释。在收入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市场机制不断完善,自然资源在市场中交易,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会减缓环境的恶化。这些理论研究表明,在收入提高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向信息化和服务业的演变、清洁技术的应用、环保需求的加强、环境规制的实施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等,环境质量先下降然后逐步改善,呈倒U形。

EKC理论的理论解释及节能减排统计研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后,环境质量与收入间关系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丰富了对EKC的理论解释。

(1)效应分解解释。格鲁斯曼和克鲁格提出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3种途径影响环境质量:①规模效应。经济增长一方面会增加要素投入,进而增加资源使用;另一方面,更多产出会带来更多污染排放。由此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②技术效应。高收入水平与更好的环保技术、高效率技术紧密相联。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研发支出上升,推动技术进步,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改善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要素投入,削弱生产对自然与环境的影响;二是清洁技术不断开发和取代肮脏技术,并有效地循环利用资源,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③结构效应。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发生变化。在早期阶段,经济结构从农业能源密集型重工业转变,增加了污染排放,随后经济转向低污染的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投入结构变化,单位产出的排放水平下降,环境质量改善。规模效应会使环境恶化,而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会使环境得到改善。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的使用超过了资源的再生,有害废物大量产生,规模效应超过了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环境恶化;当经济发展到新阶段,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胜出,环境恶化减缓。

(2)环境质量需求解释。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诉求不同。收入水平低的社会群体很少产生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贫穷会加剧环境恶化;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更关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对高环境质量的需求,愿意选择或更多购买环境友好产品。其环保意识的提高会不断强化地区或国家的环境保护压力,使其愿意接受严格的环境规制,并带动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减缓环境恶化。

(3)环境规制解释。伴随收入上升的环境改善,大多来自于环境规制的变革。没有环境规制的强化,环境污染的程度不会下降。环境规制一般包括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属性,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使污染者承担相应责任;其存在形式主要是命令控制型(包括环境标准、排放标准、技术标准等)。随着经济增长,环境规制在加强,有关污染者、污染损害、地方环境质量、排污减让等信息不断健全,促成政府加强地方与社区的环保能力和提升一国的环境质量管理能力。严格的环境规制进一步引起经济结构向低污染转变。(www.xing528.com)

(4)市场机制解释。在收入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市场机制不断完善,自然资源在市场中交易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会减缓环境的恶化。在早期发展阶段,自然资源投入较多,并且逐步降低了自然资源的存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资源的价格开始反映出其稀缺性而上升,社会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并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促进经济向低资源密集的技术发展,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同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参与者日益重视环境质量,对施加环保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市场机制形式包括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补贴和押金返还制度、自愿性协议制度等。

(5)减污投资解释。环境质量的变化也与环保投资密切相关,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资本充裕度有别,环保投资的规模因而不同。Dinda将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商品生产,产生了污染;一部分用于减污,充足的减污投资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低收入阶段所有的资本用于商品生产,污染重,并影响环境质量;收入提高后,充裕的减污投资防止了环境进一步退化。环境质量提高需要充足的减污投资,而这以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充足的资本为前提。减污投资从不足到充足的变动构成了环境质量与收入间形成倒U形的基础。

这些理论研究表明,在收入提高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向信息化和服务业的演变、清洁技术的应用、环保需求的加强、环境规制的实施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等,环境质量先下降然后逐步改善,呈倒U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