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众行为理论解释

从众行为理论解释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往学者主要用三种理论解释从众行为,即社会角色理论、认知失衡理论与归因理论。归因理论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经常会对自身或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断或解释,这个过程被称为归因。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例如个人在购买某一件产品时,也许是出于自身对该产品的需求因素,或是因为被该产品广告吸引导致购买。

从众行为理论解释

以往学者主要用三种理论解释从众行为,即社会角色理论、认知失衡理论与归因理论。笔者通过文献的搜集与梳理将这三种理论概括如下:

(1)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是指在群体生活中,个体在群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种角色的行为往往根据社会地位的差别,表现出群体所期待的特定行为。该理论经常探讨诸如性别、职业的不同,对各角色的社会行为有何影响。社会角色理论强调的是群体对个体的社会角色的设定,对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社会活动中,个体往往被群体设定成为特定的角色,同时期待个体的行为与角色趋于一致,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往往会选择群体期待的角色进行社会活动。如果个体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顺从”,那么在群体中就较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2)认知失衡理论

认知失衡理论指的是在群体社会中,个体在某些时刻会产生思想与行为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表现出的是一种矛盾性,当这种矛盾产生时,个体无法忍受这种思想与行为的不一致,会采取一些行动改变这种不一致性,使个体的思想与行为趋于一致。

在群体社会中,群体对个体有着一定的吸引力和约束力,当群体的某种思想或行为与个体不一致时,个体即会产生认知失衡感。个体为了获得群体的支持,成为群体的一员,就可能会认可群体的思想与行为,从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思想与行为和群体保持一致性,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从众行为[9]

(3)归因理论

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经常会对自身或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断或解释,这个过程被称为归因。在推断的过程中,个人会将该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两部分。内在归因指的是个人行为的产生是出于个人意愿;外在归因指的是个人行为的产生是由个人之外的外部因素影响所致。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例如个人在购买某一件产品时,也许是出于自身对该产品的需求因素(内在归因),或是因为被该产品广告吸引导致购买(外在归因)。

个人在参与群体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将群体行为归结为内在归因,就比较容易产生从众行为。这是内在归因与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致性,将群体行为做内在归因理解,可以降低因反对群体而给个体带来的风险。

【注释】
(www.xing528.com)

[1]董宇轩.浅析电子商务O2O模式发展问题及对策[J]. 科技资讯,2014(16):14-15.

[2]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0年11月.

[3]张波. O2O: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O2O实战:二维码全渠道营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2月第一版.

[4]王娜.电子商务中的O2O模式[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5月,第76-78页.

[5]赵天唯,盖营.电子商务O2O模式发展对策[J].现代交际,2013年3月,第139页.

[6]李巧丹.O2O体验式营销模式探索[J].电子商务,2012年9月,第28-29页.

[7]Kemlman,H. C.(1958). Compliance,Identifi cation,and Internalization:Three Process of Attitude Change. Journal of Confl ict Resolution,2,51-60.

[8]Lippa,R. A.(1990).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California: Wadsworth,Inc 521-545.

[9]Heider,F.(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New York:John Wile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