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心理学: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动机

文化心理学: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动机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众行为可能由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的动机直接引起。4.从众的影响因素一个社会中人群的从众性高低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他研究表明,从众性与社会经济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关。总的来说,在持保守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偏爱归属地位的社会中,从众程度较高;而在重视自主、个人主义和获取地位的社会中,从众程度较低。

文化心理学: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动机

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总是能够感受到一些群体的期望。让群体成员知道哪些态度和行为是适当的,这些期望就是社会规范。个体行为遵从群体的社会规范是必要的,可以保证群体具有足够的凝聚力,使群体的功能得以实现。服从社会规范就是从众的表现。

1.什么是从众

具体而言,从众是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一般来说,从众是因为个体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①信息压力。经验让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概率较高。越是缺乏自信,难以独立判断的个体,越相信多数人,越容易从众。②规范压力。对于惩罚与制裁的预测会限制人们自由地表达与多数人相反的意见。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不愿意因违背群体意见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因与众不同而遭受孤立,因此采纳多数人的意见。有研究者认为,个体表达个人观点时最害怕的就是被社会孤立,总是努力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个体的观点符合主流,他/她的判断就能够得到自由的表达和讨论。而且,在没有他人的反对和批判的情况下,人们会强化自己的观点。但是,如果个体持有少数派的意见,他们将会感受到社会孤立,并且无法在公众场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局面最终陷入沉默,因为与主流观点不同的意见在公众面前得不到表达,只会逐渐销声匿迹。社会规范拒绝甚至无法容纳不同的意见,不仅会影响某些观点和态度的表达频率,也会影响这些观点和态度在人们思维和态度中的重要性。另外,因为缺乏不同观点的表达,所以存在的社会规范会变得理所当然,一成不变。

2.从众的实验研究

实证社会心理学家提供了有关从众的很多有趣的案例与解释。在Asch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进行的一系列经典研究中(图7-1),实验环境对从众行为没有特定的奖赏,对不从众的行为也没有任何惩罚,但当群体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坚持错误的判断时(在12次的系列中),几乎75%的被试都至少会在一次反应中从众。从总体上看,对“行动者”明显错误的判断表现出从众反应的被试达到35%。

图7-1 Asch从众实验场景

3.从众的原因

有人提到,每一个群体都对不接受群体规范者有一定的约束力。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从众都是为了避免负面的社会制裁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从众并非只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是存在很多其他的原因。(www.xing528.com)

除了逃避惩罚外,我们从众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以期获得他们的青睐,特别是当他人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时候。例如,很多欧洲女性到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之后都会用头巾把头包住,尽管那些国家对外国人并没有这样的要求。

从众行为可能由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的动机直接引起。这种行为常常被称为顺从。它可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如果处于贫穷、失望和沮丧中,这时有人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法,人们就会顺从那些提出解决方法的人。

4.从众的影响因素

一个社会中人群的从众性高低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Asch的从众研究结果在很多文化背景下得以验证,但是,不同文化下的从众率有所不同。Bond和Smith(1996)对17个国家的133个研究进行的元分析结果表明,平均从众率为25%;当影响从众行为的群体规模较大、群体的文化同质性较高、被试群体中女性比例较高或样本的集体主义文化维度得分较高时,从众率较高。

其他研究表明,从众性与社会经济平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经济富裕的国家与较为贫穷的国家相比,从众案例明显较少。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相比,中产及以上阶级的从众率显著较低。此外,在社会分层越多和集权度越高的社会中,从众率越高。

有人还提出了一个致病病原体流行历史理论来解释从众性。根据这个理论,病原体流行历史有利于发展从众的文化,以对抗疾病风险。

一个在日本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人在Asch经典实验中的从众水平比美国人的低。这个矛盾的结果可能与内/外群体划分有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对内群体会表现出强烈的从众,但是对外群体并非如此。一个在日本松田实施的从众研究将日本被试分为三类并观察其从众行为,结果发现,第一类(由实验者随机挑选的被试)没有表现出从众行为,第二类(互相选择的朋友)表现出了从众行为,第三类(高度分工合作的核心群体)的从众水平最高。有研究者认为,大多数的从众实验是在大学生中进行的,对于他们来说,在实验情景中与陌生人的互动不如与重要群体的互动重要,所以从众水平会显著下降。

此外,有些研究者考察了文化维度指标与从众水平的相关性。例如,Bond和Smith(1996)综合分析了工业社会中的从众现象的有关研究。这些研究预测,在所有文化中都有从众现象,但由于文化的某些差异,从众的程度在各文化中有差别,一般与社会的松紧程度有关。他们把各个国家的个体的价值观得分集合起来,作为国家水平的价值观得分,然后在研究中获得各个国家的被试的从众得分,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总的来说,在持保守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偏爱归属地位的社会中,从众程度较高;而在重视自主、个人主义和获取地位的社会中,从众程度较低。通过这样的研究,从众与集体主义价值观被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们知道,相关关系并不代表因果关系,也许存在另外的可能;更广阔的生态文化背景决定了价值观,同时也决定了从众水平。也就是说,一些社会以农业为基础,决定了这些社会即使发展到工业化时代,也会表现出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并偏爱归属地位,同时也决定了这些社会的成员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相反地,另外一些社会以打猎为基础,决定了这些社会发展到工业化时代以后会表现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并更倾向于获取地位,同时也决定了这些社会的成员表现出较少的从众行为。

在从众的跨文化比较中,我们必须考虑这种行为产生的社会情景。从宏观角度来看,人类的所有行为都能被认为是从众行为,因为大多数的健康个体都会调节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特定的行为规范。一些形式的从众行为随处可见,例如,当从众行为成为社会适应的一种策略,或者从众行为不会面临道德两难境地时,我们就会轻易地从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