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心理学:群体一致性与从众行为影响分析

管理心理学:群体一致性与从众行为影响分析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希把“多数人”的规模从1个人增加到16个人,并比较了不同的从众效果。表8—3 假受试者人数与从众效果(阿希)(二)群体的一致性在产生从众行为的过程中,群体意见的一致性是一个较重要的因素。因此,当群体出现不一致时,人们对它的信任程度降低而影响从众。人的智力水平和自信心也是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管理心理学:群体一致性与从众行为影响分析

一个人是从众或是独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有情景的,也有个体本身的特点。

(一)群体规模

群体的规模对从众行为有影响。但是,究竟群体有多大的规模,人们才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呢?很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实验。阿希把“多数人”的规模从1个人增加到16个人,并比较了不同的从众效果。结果是当假受试者增加到4人时,从众行为最显著,超过4个人以后,就不再增加从众效果。因此他得出如下结论:要产生最多的从众现象,最适宜的群体规模是3至4人,如表8—3所示。但另外的一些实验者认为,群体规模的继续增大,仍然能产生更好的从众效果。群体规模对从众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况下是有差异的。在生活中常常是赞成某一观点的人越多或采取某一行为的人越多,则社会压力就越大,越容易使人产生从众行为。

表8—3 假受试者人数与从众效果(阿希)

(二)群体的一致性

在产生从众行为的过程中,群体意见的一致性是一个较重要的因素。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他面临的群体一致性愈强,他所感到的社会压力就愈大,就愈有可能发生从众行为。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在一定范围内受试者愈多,他们的看法愈一致,那么对真受试者的影响就愈大。群体的看法不一致,也就是群体的分歧有损于群体的力量,它会减少从众行为的压力。阿希在实验时设置了这样的情景,他要求一个假受试者做出“反对多数”而支持受试者的判断。这个假受试者表现出反从众行为,然后观察真受试者的行为会怎样。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真受试者发生从众行为的频率降低了75%,真受试者所作的错误回答,只占没有分歧的假受试者影响他的情况下所犯错误的1/4。因此,当群体出现不一致时,人们对它的信任程度降低而影响从众。还有,一个人不愿标新立异,怕出丑,但是当前面有人能勇敢地站出来提出自己的见解时,可能就会鼓励他的行为保持独立性,而减少从众行为。

(三)群体中个体的地位(www.xing528.com)

群体中处于较低地位的成员,往往会感到有从众的压力。群体中成员地位愈高,他们愈有才干,其他人对群体就愈信任,也就愈把群体的意见当作有价值的信息,发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如下级常听从上级的意见,由一个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提出的某种观点,更易引起下级的从众。相反,地位高的人,充满自信,有较多的独立性。如一位知识渊博的老教授,在一群学生面前,他可能就较少产生从众行为。

(四)个体的特征

个体的特征也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从众行为。个体特征包括心理和生理特征。人的智力水平和自信心也是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智力水平高的人,接受信息比较快,解决问题能力强,自我评价较高,自尊心强,经常表现出独立的行为;而智力水平低的人,接受信息较少,自卑感强,总是怀疑自己并相信多数人的观点,人云亦云,经常发生从众行为。

有较高社会赞誉需求的人,特别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常常因为害怕“出丑”、“丢面子”而不敢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因此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那些对社会评价感到无所谓的人,并不重视别人怎样看待自己,常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容易表现出“我行我素”的行为。

(五)性别

过去还有一些人对性别进行了研究。有的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从众行为,并解释说传统文化的要求是女性温顺驯服,而鼓励男性侵犯和独立。但近年来的研究对这种观点持否定的态度。研究认为,过去得出的妇女从众性大于男性的结论,是因为设计和掌握这些实验的是男性,且实验材料都取自于男子熟悉而女子感到陌生的东西。这些材料对妇女来说,既无意义也不感兴趣,故导致她们从众性大于男性。相反,妇女感到熟悉的材料,如儿童护理、时装式样、烹调等,她们就表现出较多的独立性,而男子在这些项目上表现出了更多的从众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