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化语言艺术 传播中国故事

强化语言艺术 传播中国故事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注重语言艺术,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染力。语言是思想的化身和外衣,是思想的图像和反映。首先,他经常引用中国的古典诗句、谚语、典故来阐述思想。运用他国典故,不仅能拉近与邦交国家的友谊,也能体现一个国家领导人对于他国文化的尊重,起到交流学习、促进合作的作用。这种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使听者印象深刻。

强化语言艺术 传播中国故事

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注重语言艺术,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染力。语言是思想的化身和外衣,是思想的图像和反映。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习近平非常注重语言艺术,以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染力。他不仅善用中外典故、诗文古语,善用形象比喻,用打比方、讲故事阐述道理、化繁为简,而且还常用俗文俚语,用大白话、大实话释疑解惑、生动传神。

首先,他经常引用中国的古典诗句、谚语、典故来阐述思想。由于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本来需要长篇大论说得清楚的事实和态度,用一个传神的汉语典故就可以准确表达。尤其是在国家邦交时,运用典故起到了传播中华汉语文化的作用。比如,他用“中国有句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来表明自己访欧“是为和平而来”;用“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来感悟中法关系50年的发展历程;用“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来形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用“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来表达对中国和白俄罗斯关系发展的期待;用“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来倡导中欧要多“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来形容中国和马尔代夫的关系;用“中国古话讲:‘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来表达中国和斯里兰卡的友谊;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来倡导中澳关系要遵循的原则;用“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来形容中越两国的友谊,表达了弘扬睦邻友好传统,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美好愿望;等等。

其次,他也经常引用他国典故。运用他国典故,不仅能拉近与邦交国家的友谊,也能体现一个国家领导人对于他国文化的尊重,起到交流学习、促进合作的作用。习近平多次在国际邦交活动致辞中引用他国典故,眼界开阔,气度恢宏,彰显出一名大国领导人的风范,而且通过用“典”,能迅速找到两国人民的共同情感,拉近了中外之间的心灵距离。比如在2012年2月20日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上,他引用爱尔兰谚语“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号召中爱两国政府和工商界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携手奋进,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他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告诉大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演讲时用“德国人说,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表明中国人民同德国人民有着悠久交往历史和深厚友谊;2015年5月8日,他对白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在白俄罗斯《苏维埃白俄罗斯报》发表题为《让中白友好合作的乐章激越昂扬》的署名文章中引用白俄罗斯的名言“友谊和兄弟之情胜过所有的财富”,强调中国人民和白俄罗斯人民都尚情重义,更有着在7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用鲜血凝结而成的兄弟情谊;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引用基辛格博士在其著作《世界秩序》中的名言“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和马丁·路德·金先生的名言“做对的事,任何时机都是好时机”,倡导中美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中美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中美两国人民幸福、为世界各国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贡献;2015年10月21日,他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引用培根的名言“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是身后”,提出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共同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11月5日,在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他在越南《人民报》发表题为《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中引用越南俗语“独木难成林,三树聚成山”,提出中越携手共进,加强合作,必将开创中越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实现中越两国共同发展繁荣;11月30日,在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他在津巴布韦《先驱报》发表题为《让中津友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的署名文章中引用津巴布韦谚语“一根柴火煮不熟萨杂”,提出将中非团结提升到新的高度,共创中非友好合作美好未来。以上这些用“典”,无不体现了一种国际视野和大国风范,对于凝聚共识、共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www.xing528.com)

再次,他还善用比喻,爱讲“大白话”。在比利时布鲁日的欧洲学院,他用布鲁日的“桥”含义比喻其欧洲之行就是“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时,他曾以“春”为喻,阐述中国对当前世界形势的看法和对国际关系的立场主张。2013年10月7日,他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提到了“意大利面碗”现象,而这个词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巴格沃蒂1995年出版的《美国贸易政策》一书,他借用“意大利面碗”这一经济学用语,旨在说明亚太地区要加强合作,避免经济、政治、安全等各方面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区域合作与发展进步。他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表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文明冲突”。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上才知道”来阐述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他在坦桑尼亚演讲时,一开口用“哈巴里”打招呼,用“阿桑特民萨那”来谢谢大家,在细节处体现一位大国领导人的亲民风采。这种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使听者印象深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