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乡村-城镇转型的动力之一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乡村-城镇转型的动力之一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乡村-城镇转型的初始动力。[2]因此可以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否既是农产品剩余产生的先决条件,也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前提,从而是乡村-城镇转型的初始动力。[3]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的增加,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从事其他产业,开始形成社会分工,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就是早期的社会分工。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乡村-城镇转型的动力之一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乡村-城镇转型的初始动力。农业的充分发展是乡村-城镇转型的基础和前提,是乡村-城镇转型的初始动力。一是农业的发展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剩余来满足非农产业发展对粮食、副食品和轻工原料等需求;二是农业的发展能够为非农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本积累和市场需求;三是农业的发展能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满足非农产业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因而,推进乡村-城镇转型首先要使农业生产有足够的剩余。任何国家和地区,要想获得足够满足非农产业发展的农业剩余,首要的任务是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否则,农产品剩余就不会增加。而农产品剩余的数量直接关系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以及转移的速度,也就影响着乡村-城镇转型的速度和水平。正如马克思所言:“因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所以在这种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即经济学上最广义的农业劳动,必须有足够的生产率,……使农业剩余产品,从而使剩余劳动成为可能。”[2]因此可以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否既是农产品剩余产生的先决条件,也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前提,从而是乡村-城镇转型的初始动力。

“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3]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的增加,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从事其他产业,开始形成社会分工,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就是早期的社会分工。手工业也是最早的乡村工业化形式。手工业的独立与发展不仅集聚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人口,而且也打破了传统的农业主导的社会生产结构,促使农业向非农化转变。“从事农业的相对人数,不能简单地由从事农业的人数来决定。在进行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有许多人间接地参加这种农业生产,而在不发达的国家,这些人都是直接从属于农业的。因此,表现出来的差别要比实际的差别大。但是对于一国文明的总的水平来说,这个差别极为重要,哪怕这个差别只在于,有相当大一部分参与农业的生产者不直接参加农业,而摆脱农村生活的愚昧,属于工业人口。”[4]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乡村工业的快速发展逐步使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转向了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在调整乡村产业机构的同时也改变了原先的农村生活方式,而从事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人口越多,人口非农化和产业非农化的步伐则越快,也就意味着乡村-城镇转型的进程也越快。由此可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为乡村-城镇转型提供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产生、发展与深化,推动城乡结构的变化,加速乡村-城镇转型的进程。(www.xing528.com)

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结构理论来探讨乡村-城镇转型问题,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土地总供给是有限的,从而农业面临劳动力投入的报酬递减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可能产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从拉尼斯(Ranis,G.)和费景汉(Fei,J.)对刘易斯模式的扩展来分析,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尽之前,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保持不动的,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实现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而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城市存在着集聚经济效应,从而能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因此这种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转移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乡村向城镇的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