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城镇转型研究的三大创新点

乡村-城镇转型研究的三大创新点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现有乡村-城镇转型的相关研究文献相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对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及形成根源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城镇转型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化解途径。[2]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3]许学强等:《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乡村-城镇转型研究的三大创新点

与现有乡村-城镇转型的相关研究文献相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对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及形成根源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乡村-城镇转型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化解途径。一是乡村-城镇转型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使封闭的传统农业向开放的市场农业转变;二是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在乡村地区的形成与扩散过程,这种转变过程意味着乡村地区将会具有越来越多原本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才具有的特征,乡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活质量与城市居民接近,逐步淡化城乡之间差别;三是乡村-城镇转型是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必经之路。

其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关系发展的科学预见以及国际“城镇区域化”的发展同我国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及本文称之“乡村-城镇转型”的城镇化模式,在发展趋势上是完全吻合的,表现出城镇化道路的否定之否定演变。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和发展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基础,构建乡村-城镇转型的分析框架。首先,将乡村-城镇转型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人口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变;空间地域结构的转变;基础设施的完善。并指出这四个方面概括了乡村-城镇转型的典型特征,或者说是转型的具体标志,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发生,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为乡村-城镇转型;如果四个方面都发生了,也就意味着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其次,总结了乡村-城镇转型的三大类模式。最后,总结乡村-城镇转型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

其三,认为产业结构转换在乡村-城镇转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按照三次产业在推动乡村-城镇转型发展的逻辑顺序,可以将产业结构转换产生的乡村-城镇转型动力分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形成的初始动力,农村工业化发展形成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后续动力。同时根据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对产业结构转换中分工的深化提出两个命题:一是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和分工的深化,开始出现农业与工业的分离,农村工业得到发展,随着分工不断演进,农村工业内部也将出现分工,从而出现工业集聚,而这正是实现乡村-城镇转型的根本动力;二是第三产业的兴起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而第三产业的兴起又可以加速工业化的过程,从而为乡村-城镇转型提供后续动力。此外,资源禀赋、技术变迁和制度安排也是影响乡村-城镇转型进程的重要因素。

【注释】
(www.xing528.com)

[1]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133页。

[2]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3]许学强等:《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