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城镇转型的市场模式及存在问题

乡村-城镇转型的市场模式及存在问题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市场主导型乡村-城镇转型也分两种:以欧美和日韩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乡村-城镇转型,以拉美各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乡村-城镇转型。而拉美、非洲等地区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缺乏必要的调控和干预,没有及时对乡村-城镇转型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造成乡村-城镇转型发展的自由放任,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

乡村-城镇转型的市场模式及存在问题

乡村-城镇转型的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按照乡村-城镇转型的各个方面的各种不同的特征,分成各种不同的模式。

首先,按照乡村-城镇转型的主导力量和组织管理的方式,乡村-城镇转型模式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

市场主导型乡村-城镇转型是指在乡村-城镇转型进程中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各种资源、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政府或者给予必要的宏观调控,或者放任自留、完全由市场调节。其典型特征是:在乡村-城镇转型过程中,与乡村-城镇转型相关的人口、土地、资本等经济要素能够自由流转和配置,市场机制发挥了主导作用;乡村-城镇转型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民间,自下而上的力量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体制是这种模式产生的根源。但市场主导型乡村-城镇转型也分两种:以欧美和日韩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乡村-城镇转型,以拉美各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的乡村-城镇转型。西欧、日本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在这些国家的乡村-城镇转型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则通过适当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引导乡村-城镇转型健康发展。而拉美、非洲等地区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缺乏必要的调控和干预,没有及时对乡村-城镇转型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造成乡村-城镇转型发展的自由放任,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研究表明,完全由市场引导的乡村-城镇转型,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乡村-城镇转型进程中存在资源配置失衡和低效率的问题,存在着诸多弊病和复杂的社会矛盾。

政府主导型乡村-城镇转型是指乡村-城镇转型进程中的资源配置、各种问题的处理和利益关系的协调等都是由政府决定和安排,政府是乡村-城镇转型进程的主导力量,市场或者处于从属地位,或者被完全排除在外。其典型特征是:政府在乡村-城镇转型的要素配置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人口流动和土地供给受到政府的调控;乡村-城镇转型的速度、城镇人口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镇、社区的空间布局等,都是在政府行政调控和政策安排下进行;城镇与社区的投资建设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实施,计划性强,目标明确具体。计划经济体制是这种模式产生的根源,计划经济国家多采用的是这种乡村-城镇转型模式。实践表明,政府主导型乡村-城镇转型缺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内在机制,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乡村-城镇转型的偏差。

其次,按照地域景观特征,可以分为乡村地区转型模式、集镇转型模式、城市边缘区(或者城市郊区)转型模式。

乡村地区转型模式。乡村地区转型“主要是通过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农业;发挥本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发展乡镇企业;办开发区等方式来促进转型”。[18]乡村地区在某些较好区位或者非农产业发展较好、具有一定聚集规模的农村、集镇、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实现城市化过程。对于大多数乡村地区,随着经济发展,财富积累,在交通金融通信以及居住、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改善,农村本身的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也相应改变。

乡村向城镇转型,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向城镇转型也分为几个层次:产业转型、基础设施转型、地域景观转型、生活方式转型、价值观念转型等几个方面(季任钧等,2008)。可能是实现全面转型,完全的城镇化过程,也可能是实现部分的转型,如在基础设施方面有所改善,在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上有所改善,非农产业有一定发展。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以及剩余资金直接向大中城市迁移,实现城镇化过程;一部分基础较好的村、乡、镇转化为小城镇、小城市;大多数乡村地区在生活上有所改善,即是指以缩小乡村与城市在经济和生活方式上的差距为目标,而不是追求城市“名义”的一种城市化模式。对中国绝大多数乡村来说,其乡村-城市转型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实现。

集镇转型模式。农村城镇是城镇现代化要素向乡村扩散和辐射的中间环节。农村城镇的城镇化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现代化要素向农村的发展和辐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农村集镇的城镇转型,特别是要重视县城和重点镇的建设,使之真正具有城镇功能。(www.xing528.com)

城市边缘区转型模式。城市边缘区转型是以为城市服务为基本特征的乡村城市化模式。由于城市周围的乡村具有与城市地域上联通的地理优势,有的还在行政意义上隶属于城市,其转型方式主要靠发展三高农业,向城市提供农副产品;与中心城市联合发展工业,成为中心城市的工业发展基地,通过产业链条加强城市与郊区的联系;借助接近中心城市的优势,向城市输送劳动力,提供城市发展用地和分散城市部分功能。

最后,按照乡村-城镇转型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式,可分为农业发展型、市场拉动型、现代工业催生型、旅游开发型和城市辐射型。

农业发展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从本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特色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筑乡村-城镇转型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化平台,依靠农业工业化推进乡村小城镇建设与发展。这种类型的关键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工业化,通过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刺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形成成为可能,通过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工业化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化和农民职业转换,与此同时,也增强了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我国中部地区的“襄樊模式”,西部地区的“富平模式”就是典型代表。

市场拉动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以本地的传统的商业文化积淀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以民营经济为主,通过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交易建立货物批发市场,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辐射能力的区域商品集散地,进而发展成为各项配套服务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通过市场培育形成流通贸易,经济因市场贸易而繁荣,人口也因经济繁荣而聚集。这种“小商品,大市场”“小城镇,大战略”是一条乡村-城镇转型的可行之路(费孝通,1994)。这种类型以“温州模式”最为典型。

现代工业催生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退二产进三产”的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工商企业迁到了城乡结合部,从而成为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带动了该区域人口的集聚。人口的集聚又会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逐步促进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技术信息市场等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苏南模式”就是现代工业催生型的典范。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这种以现代工业催生的乡村-城镇转型的典型,如陕西的庄里镇、新民镇等。

旅游开发型。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和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都市居民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到郊区、小城镇乃至乡村的自然空间去旅游便成为都市居民放松精神、缓解工作压力、心理压力的一种普遍方式,形成了一种新消费文化主义。适应这种新的消费需求,各地纷纷开始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来推动经济发展。这种类型的特点是: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各地游客,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一条旅游产业链,成为当地乡村产业结构转变、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载体,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小城镇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进一步加快乡村-城镇转型的进程。这种类型的典型有上海周庄、浙江的乌镇、山西的平遥古城、陕西的凤县和柞水等地。

城市辐射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随着城市经济活动聚集程度和人口密集度的提高,城市中心区的交通、企业、住宅以及环境承载力都出现了高度饱和状态,这种情况下,城市中心区的环境就开始恶化,各种要素开始向城市的外围转移,由此推动了城市郊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这种推动作用的不断增强,会在郊区形成多个卫星城镇,并逐步发展成为城市群,在城市群环抱中的乡村可以凭借周围城市的辐射作用,可以利用便利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接受中心城市的科技和经济的援助以及产业转移,进而推动本区的产业扩张和经济增长,最终完成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实现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这种类型的典型地区有: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及闽南三角洲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