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在喧嚣新媒体时代保持内容真实性?

如何在喧嚣新媒体时代保持内容真实性?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不少运营者眼中,新媒体更多是指“媒介”。新媒体是以微博、微信等媒介来传播内容。毫无疑问,更强的时效性成为新媒体争取用户的核心竞争力,但有些东西比“第一时间”更宝贵,那就是内容的真实性。由于大量第三方应用服务存在“过度营销”现象,微信的用户体验效果大大降低。从长远来看,过度商业化将破坏整个新媒体平台的商业生态圈。类似的知识产权纠纷在新媒体领域屡见不鲜。

如何在喧嚣新媒体时代保持内容真实性?

关键词:新媒体弊端;良性发展;媒体责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可知,中国目前有将近6.5亿互联网用户,其中微博用户有2.49亿,微信用户则超过了5亿。除了这些个人用户外,媒体及政企单位的官方新媒体账号的数量也非常可观。从规模来看,我国新媒体发展可谓热火朝天。

毋庸置疑,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广泛的影响,促成了许多行业的转型。如果不能融入新媒体时代,就无法获得日益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泥沙俱下的情况。我们做新媒体运营前,既要看到新媒体的巨大能量,也要注意观察其存在的负面因素。只有全面地看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

就目前而言,新媒体领域的不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雷同化。

尽管新媒体队伍不断壮大,但其成熟度与扩张规模不成正比。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刘鹏飞分析道:“从当前新媒体发展的实践来看,一些新媒体仅仅被当作技术和渠道,或者仅仅是为了赶个时髦,罔顾自身实际,盲目跟风新的传播形态,而不是考虑打造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产品。结果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导致新媒体内容同质化严重,出现了一批‘僵尸产品’。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没有产生良好的传播和社会效果。”

在不少运营者眼中,新媒体更多是指“媒介”。传统媒体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告牌、公交车、地铁、官方网站等媒介来传播内容。新媒体是以微博、微信等媒介来传播内容。因此,很多新媒体只是单纯把报纸上发的内容在新媒介上再发一遍。比如,有些官方微博运营得和论坛一样,只照搬内容而不与网民互动,毫无生气

其实,新媒体的出现不只是改变了媒介,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习惯就是新媒体背景下的产物。这就要求新媒体运营者在制作内容时必须注意不同媒介上的阅读体验差异,不宜直接照搬传统媒体的原文内容。

第二,片面追求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

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之一。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最大的优势是更快的时效性。只要用手机拍个照,发一条140字内的微博或微信,我们就可以“秒报”新闻。所以这几年的许多突发事件都是由新媒体最先爆出,接着互联网很快就会形成舆论热点,传统媒体再顺势做深度报道。毫无疑问,更强的时效性成为新媒体争取用户的核心竞争力,但有些东西比“第一时间”更宝贵,那就是内容的真实性。

有些新媒体不加调查就发消息,虽然能抢得“第一时间”发头条的有利位置,迅速引爆热点,但新闻的真实性也大打折扣。许多不实消息就是因为新媒体不假思索地传播,导致传统媒体与广大读者产生误判。而且往往在这类劲爆新闻发布的第二天,事情就会出现反转。这导致此前争先恐后转发的媒体不得不为转发不实消息而致歉。片面追求时效性而忽略真实性,无异于舍本逐末。但许多新媒体运营者恰恰由于存在这个毛病,逐渐丧失了公信力

第三,片面追求点击率,内容制作泛娱乐化。

迷信点击率是新媒体发展至今的一大特征。由于用户的注意力资源稀缺,扩大点击率成为新媒体竞争的重要方向。点击率固然不能代表一切,但点击率不高的内容注定会少人问津。为了提高点击率,新媒体更喜欢发一些哗众取宠的内容,利用人们的猎奇心来制造病毒式传播。假如不加区分地以用户点击与分享所产生的流量作为衡量新媒体运营是否成功的标准,很容易导致劣质信息全面排挤优质信息的困境。

刘鹏飞副秘书长指出:“新媒体时代,娱乐化的解构成为最符合网络传播的方式之一。这样的新闻报道关注度高、话题度热、参与性强,往往能引发网民的狂欢,却也往往忽略了新闻应该传播的价值和媒体应该担负的责任。”新闻报道有其行业规律,把任何事情(包括严肃话题)都用娱乐化方式解读,本身是一件不严谨的事情。但片面追求点击率的错误观念,导致新媒体在制作内容时奉行娱乐至上主义,把一些不适合娱乐化的内容也剪裁成八卦花边新闻。这导致媒体及广大受众的价值观变得混乱,“娱乐至死”的风气在新媒体领域过度蔓延。(www.xing528.com)

第四,过度商业化,广告硬推销。

新媒体刚出现时,给世界带来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狂欢。随着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定位逐渐超出了单纯的社交媒体,成了新的营销宣传媒介。无数商家把新媒体平台作为新的战场,绞尽脑汁在朋友群和朋友圈里进行推销。由于新媒体同时扮演着移动互联网入口的角色,其随时随地发布即时消息的便利性使得用户承受的“广告轰炸”力度远远高于从前。

一方面,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与营销活动让不少用户感到不适;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的新媒体混杂了太多真假难辨的消息,让诈骗活动更加频繁。由于大量第三方应用服务存在“过度营销”现象,微信的用户体验效果大大降低。从长远来看,过度商业化将破坏整个新媒体平台的商业生态圈。

当然,新媒体不可能完全与营销绝缘。只不过应当积极探索其他盈利模式,避免在新媒体平台上过度营销。毕竟,新媒体兴起于良好的用户体验,假如用户体验继续因过度商业化而不断下降,新媒体将失去这个吸引用户注意力的先天优势。

第五,剽窃成风,版权保护不力。

新浪微博反盗图联盟是一个专门搜集盗图等侵权信息的自媒体。许多画手或插画师的原创作品经常被营销号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就擅自使用。营销号转发时不与原作者沟通,只说“来源于互联网”,甚至根本不注明“转载”,假装是自己的原创。到头来,辛辛苦苦做原创的原作者既没有经济收益也没有涨人气,剽窃作品的营销号却能获得几十万点击率,日进千金。

类似的知识产权纠纷在新媒体领域屡见不鲜。许多新媒体发布内容时要么不注明消息来源,要么拿着别人的作品冒充自己的作品。这种恶习导致我国原创市场越发萎缩,有原创能力的人才不愿意再下功夫去做原创内容。

第六,媚俗无底线。

传统的新闻专业强调社会责任,报道时要以事实真相为准,并且以人文关怀为指导。新媒体多由自媒体转化而来,大部分运营者并没受过专业的新闻训练,素质参差不齐。新媒体平台集媒体属性、商业属性和社会属性于一身,在开发商业价值时,也不能不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

有些新媒体为了炒作故意发一些媚俗无底线的虚假信息引发网民热议,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底线。这是新媒体行业还没发展成熟的表现之一。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造谣、传谣行为的打击力度与立法力度。

上述六种现象是当前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弊端,也是我们进行新媒体营销时应当注意避免的误区。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做个无底线的新媒体太容易,但做个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媒体非常难。这就要求企业的新媒体运营者们要保持沉着而踏实的心态。既要积极向新媒体中的优秀代表学习,争当营销界的业界良心,又要克服对点击率的迷信与投机取巧的错误观念。只有这样,企业的新媒体营销才能更加规范,从而形成更强的品牌公信力。一个有诚信、有底线的新媒体形象,更容易脱颖而出,得到优质客户的青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