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进化与发展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进化与发展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代表性文章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新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自然子系统由水、土、气、生、矿组成。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进化与发展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代表性文章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发展后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示意(二)见图2-2。

图2-1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示意(一)

资料来源: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

图2-2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示意(二)

资料来源:王如松,欧阳志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3).

值得注意的是,此图中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图2-2大不相同。新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自然子系统由水、土、气、生、矿组成。“水”是指水资源、环境、水生境、水景观、水安全,“土”是指土壤、土地、地形、地区、地景、区位,“气”是指气和能,即空气、气候和能源、能量,“生”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矿”是指矿产。第二,经济子系统由人类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调控五种活动组成,“生产”是指人类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变成所需产品,“流通”是指金融、商贸、信息、人员等流通,“消费”是指物质消费、精神享受和固定资产消耗,“还原”是指消费后的废物还原到生态循环中,“调控”是指市场、政府、自然、人等调控。第三,社会子系统由知识、体制、文化构成。“知识”是指哲学、科学、技术等,“体制”是指组织、法律、法规、政策等,“文化”是指思想、观念、信仰等。三个系统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31]

【注释】

[1]逯宇铎,陈阵.国际贸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7.

[2]李仁贵.增长极理论的形成与演进评述[J].经济思想史评论,2006(1).

[3]郑长德,钟海燕.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212-213.

[4]陈泽明.区域合作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22.

[5]安虎森,肖欢.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形成与演进[J].南京社会科学,2015(9).

[6]刘丰泉.关于“梯度推移”理论讨论情况综述[J].探索与争鸣,1986(2).

[7]参见刘丰泉.关于“梯度推移”理论讨论情况综述[J].探索与争鸣,1986(2);牛艳梅.我国反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2(3).

[8]李新,王敏晰.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7(7).

[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成仿吾,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7.

[10]丁宝山,任建平.产业经济辞典[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186-187.

[1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www.xing528.com)

[12]耿明斋.平原农业区工业化道路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1996(4).

[13]罗其友,等.我国新型农村工业化战略问题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4).

[14]杜志雄、张兴华.从国外农村工业化模式看中国农村工业化之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6(73).

[15]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3.

[16]黄家骅.论农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4(1).

[17]刘茂松,彭新宇.论我国农业转型期的农业工业化战略[J].求索,2005(12).

[18]冯海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22-124.

[19]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505/t20150528_1242763.htm.

[20]刘彦随,吴传钧.国内外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与途径[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21]刘力,于爱敏.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1).

[22]冯海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18-134.

[23]崔和瑞.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

[24]陈宝兰.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构想——构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J].乡镇经济2006(12).

[25]白蕴芳,陈安存.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26]刘慧.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1997(2).

[27]柴彭颐,周洁红.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及指标结构[J].浙江社会科学,1999(2).

[28]邱化蛟,等.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构建[J].中国农业科学,2005(4).

[29]马世俊.生态规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学报,1981(1).

[30]马世俊,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

[31]王如松,欧阳志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